iv)我语取 

我语取(Attavadu-padana) 是最后一种执取,即是执著“是我”、“有我”。 

执取“自我”可以说是一种本能,这是每一种有情众生所固有的感觉,它必然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到“我就是我”或“我们就是我们自己”。这种感觉是有情众生最根本层次的本能,也是成为其他本能的根源。 

Source: Freepik | storyset

所谓其它本能,包括寻找食物的本能、享用食物以便发育成长的本能、因危险而搏斗或逃避的本能、为了不绝种而繁殖的本能等。但一切的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感觉是“我”的本能。它必须先“有我”或“执取是我”,然后才不想死,因此就必须寻找食物来滋养身体,就得搏斗以便能逃生脱死,或者为了不要招受绝种的危机而繁殖。无论是那一种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为根基。这执取“自我”的感觉牢牢牵制着每一个有情众生,否则他将不能活下去。 

锡达(Citta)居士对众比丘说:

“假设有一根绳子或一把牛轭将一头黑公牛与一头白公牛绑在一起,那么应该说黑牛是白牛的枷锁呢?还是白牛是黑牛的枷锁呢?”  

“不!都不是,居士,黑牛、白牛都被绳子或牛轭所束缚。” 

“比丘们,与此同样的,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锁,那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锁;因为它们二者而产生的欲望与执着才是枷锁。耳根与声音,鼻根与气味、舌根与味道、心与念头等都不是枷锁。因为它们的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着才是真正的枷锁。” 

“善哉!居士,你说得好。你具备了与佛陀精湛的教诲相一致的慧眼。”

《杂阿含第五七二经》

虽然痛苦的产生始于感官与外界的接触,然而如果没有执着的参与,痛苦将无从生起。六根与六尘都不是枷锁,都不是产生痛苦的直接原因。只要看到了产生痛苦的直接原因,就不难将痛苦止 息了。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 这么一句话――“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则 而不起执著,那么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感到苦。 

佛法的心到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不执著。” 

  1. 有(bhava)、生(jati)

“世尊!有取故有有,我们的意思正是如此!因为执取欲乐、执取各类邪见与偏见、执取各种无理之禁忌与信仰、 执取有自我且希望自我永存,遂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不同形式的生存境界。”

《中阿含·荼帝经》

由于执取各种东西、情况,我们有好多感官上的欲望,强烈生存的意愿,及强烈舍去一切的意愿。

由于我们执取感官上的享受,我们不断的追求及拥有各种欲望的享受。当我们拥有了该享受时,拥有该享受的“我”诞生 了。例如,由于彼此在一起的感觉太好了,我们想不断拥有,我们执取这感觉及一段感情,拥有了这享受后,一个拥有这段感情的“自己”诞生了。 

如果没有正确的了知,在每个接触,感受,贪取,到拥有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不断在“诞生”着。要注意的是,这“生”并不是要等到死后的。我们每天都可能“出生”好多次,每一次产生“我”及“我所有”,就称为一次的有和生。例如眼睛接触好的色,产生乐受,心起贪,进而执取它,便引申了有和生,而由于依贪念,我们当下便“生”到饿鬼道去了。又若在夜里,耳朵接触骇人的声音,产生苦受,心生害怕(嗔),进而执取它,便会发展成有和生,而这一次依嗔而“生”在阿修罗道去了。由此可发现我们每天都可能不断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生”到六道中任何一道,反复地在“轮回”! 

VII. 老死(jaramaraza)  

每当有一个“我”、“我所”诞生后,就一定有灭去的时候。 

“我的生命不定,死亡则已肯定。” 

依照大自然生住异灭的定律,凡有生,必会有变化,然后灭去。所以,由于执著而拥有的欲望享受也会离我们而去。就如之前所提的那段感情,在“我”拥有后,就会有“我失去”的 一天。

同样的,我们极为执取的生命也一样,诞生后,总有老死的一天。在因为无知而执着的条件下,我们不能接受“灭”的实相,当 然,接踵而来的会是种种的忧悲苦恼。所以说,“一次次的生,一次次的苦。” 

五、贪爱与无明――苦的“父母”

有这样的比喻:“那些想要脱离苦的,就先得杀父杀母。”不要误会,这里指的是杀死“无明”和“贪爱”,因为它们是导致苦的主要原因,是欲望和执着的根源,犹如苦的父母一般。也即是假如能熄灭无明与贪爱,苦也就熄灭了。将生命的苦悉数灭尽, 即是不再继续那生老病死的流转,再也没有那因缘的组合而生起新的“有”、新的“生”了,此生立刻成为最后一生。能知晓生命或苦的根源,是最深奥和最值得深入明了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彻底地熄灭一切苦恼。 

贪爱在整个十二缘中起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当这个条件具足时,苦就会非常快地接踵而来。这已在前面解说过了。无明在整个烦恼的流转的过程中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明是对世间苦、无常、无我的实相没有体会及认知。由于不了解实相,执著五蕴为我、我所,无明接着发展成行(sankhara),再引生六识 (vinnasa)――眼识、耳识、鼻识等,接着带来四大(地、水、 火、风)与精神的结合――名色(namarupa)。有了名色,就有六入(六根),根尘的结合衍生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最后是苦。苦,会再成为条件让我们模糊对实相的认知,导致更深的无明,再带来一连串的苦。 

我们每天一圈又一圈地经历了无数次的十二缘起,这过程从感官接触到六尘开始,迅速一次又一次地发展着。每一次发生的时候,总无法看清间中的过程,只有当每一次流转中苦的结果发生时,才了知。

就像从树上掉下来一样,在我们明白怎么回事以前 ――“碰!”我们已经着地了。这跟十二缘起一样,我们直接所经验的痛苦,是经历了整个十二缘起连锁 (chain)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诫他的弟子们要审查(investigate)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才能在他们“撞地”以前,捉住自己。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六、惑、业、苦的恶性循环

缘起的十二支,可以归纳为惑(kilesa)、业(kamma)及苦果 (vipaka)。惑包括了无明、贪爱及取,我们因对世间现象的不了解而对世间现象产生贪取。业,是我们的习性反应表现在身(举止)、口(话语)、意(思想)的行为上,这包括了行与有。造作及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称为业力。不同的习性反应,造成不同的行为,形成不同的业力。苦,则是剩余的其它七支,是业力所招来的现象。不同的业力引来善、恶果报。无论是善是恶,无明让我们执取果报,因而带来苦。 

例如,由于错误的知见,我们认为“我”可以主宰,努力工作了就一定会被肯定及赞赏(这是惑),因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 了抗拒的习性反应(嗔),这种习性反应将表现在行为上(业),我们或许会打他,骂他,或在心里诅咒他。这些行为,都会让我们处在逼迫的处境中(苦)。 

这组惑、业、苦的运作不会就此止息,有情在承受了果报后又生起新的认知及感受,引发新的习性反应,形成新的业力,产生下一个苦。

例如(接上),因为有了该经验,我们更在意别人的看法,认为还是会遭遇同样的待遇(常见)每次努力后都战战兢兢,神经兮兮地害怕着,却又希望别人认同及赞赏(我见)。这样的不正确的见解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更加的逼迫。 

我们心理的习性反应不但因无明与贪爱而在这组连锁效应中不断生起,而且不断加强。好比一个人满足了前一个贪欲后,有 生起下一个更大的贪欲,循环不断地制造痛苦。 

七、怎样对待集?

我们应如何对待集呢?当苦因灭去时,苦便会灭去。也就是说, 要灭苦,便要灭除苦因。 

学习了知十二因缘(促成苦的条件)就是为了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临崖勒马地不让条件具足,就能不让苦发生。十二缘起的每 一环中,都可以是我们停止让苦产生的一点。 

利用缘起的方法,就是不让他发生; 在“触”的时候即刻斩掉, 让“受”不要发展出来, 也就是不让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当没有“受”的时候,自然不会产生我和我所有的“爱”和“取”。 对普通人来说, 想要阻止“触”发展成“受”是相当困难的。 在“受”已经发展成形的时候,在已经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感觉时,就停止在那儿。让感觉只是一种感觉,迅即通过。 不要让它继续发展成“爱”,也就是不要因为满意或不满意而希求这个那个。如果“受”已经发展成“爱”,就没有人可以帮上忙 了。任何形式的欲望一发生,就必然会有苦。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如截十里流,阻止“触” 发展成“受”。如果失败的话, 就必须阻止“受”发展成 “爱”。此后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我们要试著把佛法应用在眼根和色尘交会、耳根和声尘交会、鼻和香尘交会、舌根和味尘交会、身根和触尘交会、意根和法尘交会的时刻,不断训练自己不可攀缘任何东西。

“此是集谛.……此是集,应断。……此是集,已断。”

《相应部·转法轮经》

 对集,我们要“放下”。 

参考资料: 

  1. 阿姜苏美多著《四圣谛》
  2. 毗那达西法师著《佛陀的古道》

 第三章:佛教的中心思想  

  1. 罗候罗.化普乐著《佛陀的启示》

 第二章:四圣谛 

  1. 某位比丘著《现代佛法》
  2. 佛史比丘著《生命之囚》
  3. 佛史比丘著《人类手册》

 第三章:四执取(执取的驱使力) 

  1. 佛史比丘著《菩提树的心木》
  2. 葛印卡老师著《生活的艺术》
  3. 阿姜查著《森林里的一棵树》
  4. 佛史比丘著《生活中的缘起》

Page: 1 2 3

马大佛学会

Share
Published by
马大佛学会

Recent Posts

四无量心

目标: 1. 让学员认识慈、悲、喜、舍。 2. 让学员明白慈、悲、喜、舍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员了解四梵住必须以智慧作为前导,以止息烦恼为目标。 一、无量的胸怀,崇高的快乐 曾否静下来想过,我们每天忙着上课、读书、考试、工作、参与活动、娱乐等,为的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我们大家所追求的,不外是快乐。有些人用尽办法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以得到快乐,有些人成天为追逐名誉而奔波,另一些人则寻找心灵上的快乐。 在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婆罗门教徒的最终宗教目标是使灵魂与梵天神(Brahma)合而为一,进而达至他们认为最高的快乐。顺应婆罗门教的此一思想,佛陀教导了“四梵住”(Brahma vihara), 即四种达至与梵天同等快乐(brahma-samo) 的方法,一种完善圣洁的行为模式――慈(metta)、悲(karuza)、喜(mudita)、舍(upekkha)。 Source: Freepik…

1 year ago

道圣谛

目标: 1.让学员知道通往灭苦之道――八正道。 2.让学员了解戒定慧三增上学是修行的总纲,以及与八正道的关系。 3.让学员知道八正道的可修性,并进一步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 一、灭苦之道――中道 “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臭的东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很臭,所以,请别说是地方的错。” 活到今天,我们尝尽了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我们的一切幸福与痛苦是别人带来的。因为这个人,我们的生活幸福起来了;因为那个人,我们的生活从此痛苦不堪。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口袋里是否装有很臭的东西?生命的问题根源自内在,内在问题一日不解决,苦将永远追随我们,如影不离形。无明与爱染是烦恼的根源,唯有坚定地挥起智慧之剑 ,把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爱斩断,我们才能获得永驻的清凉自在。 之前我们已非常详细地探讨过了苦的实相、苦的原因及苦的止息,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灭苦的实际方法――道谛(magga)。灭除苦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八支圣道。依循这条道路,将引领我们达致永驻的清凉(贪嗔痴永尽)。 “诸比丘,出家人应舍两边:一、沉湎于感官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二、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可辱、无益。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盘。” 《相应部.转法轮经》 八支圣道既是中道(Majjhima patipada),因为它是避免两个极端的。如上述经文所述,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苦的止息。佛陀自己曾经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由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导向灭苦的中道――八支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也称八正道。八正道的修习,可以分为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依世间八正道修习,可得现法乐;依出世间八正道修习,则可得涅盘乐。…

1 year ago

灭圣谛

目标: 1. 让学员了解学佛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苦的止息。 2. 让学员知道灭的定义。 3. 让学员知道灭的可证性,并想进一步知道灭苦的方法(道)。 一、物质快乐 VS 精神快乐 快乐在我们的脑海中总是离不开这样的一个画面:正在听好听的音乐、正在品尝香喷喷又好吃的美食、正在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等等。这些物质的食粮都一直不断的在满足我们的欲求。快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总是离不开这些感官上的享受――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尝到的、所触到的美好事物。然而,对于一些人,真正的快乐(也许只能用“喜悦”来表达),却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没有被任何欲望所逼迫。 这种快乐的产生过程与世俗相反。它不是源自于感官的刺激,而是源自于摆脱感官的刺激后所带来的祥和与平静。所谓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外在感官的满足是来自世俗、物质的食粮;而最高的喜悦,则是来自不受物欲干扰的宁静心灵,它是由法食所满足的。 也许有些人会感到很困惑,为何要活得那么“苦”――吃得简单、穿得朴素、住与行都不讲究。享受生活,难道不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吗?住大洋房、开名贵房车、吃山珍海味,这才是人们汲汲追求的生活吧?如果不是,那为何人们总是梦想着赚大钱、成为大富翁?追求物质快乐的人,对于欲望几乎是没有节制的。没有了享受,就没有了快乐。追求物质快乐的人总是活在“饥渴”中,是“饥渴”使得他们不得不追求享受以得到短暂的快乐。“Hunger keeps you…

1 year ago

苦圣谛

苦谛 目标 让学员知道了解苦是灭苦的先决条件 让学员认识苦及苦的类别 让学员知道苦的逼迫性,并想进一步探索苦的原因   一、面对实相 一天佛陀来到树林的一棵树下休息。 就在这时,三十位快乐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妻子,来到这座小树林里游玩。他们之中有一个人没有妻子,他就找来一个妓女。当大家寻欢作乐之时,这位妓女拿着他们的贵重东西,悄悄地溜走了。年轻人在树林里四处追寻。当他们看见佛陀时,就过来问他是否看见一个女人路过此地。 “年轻人,你们认为哪一个更好,是寻找女人,还是寻找自己?” 佛陀问道。 “世尊,寻找自己更好!” 佛陀的提问犹如当头棒喝,令那群迷失在欲乐之中的年轻人清醒了过来。 “那么,你们坐下,我有圣法,你们可以聆听。” 佛陀说。…

1 year ago

如何面对孤独?

文:张志伟师兄   你会经常感到孤独吗? 如果你是一个常常感到孤独的人,欸!我告诉你,你并不孤单哦! 因为2018年的研究发现,16到24岁的青少年有40%坦诚自己会经常地感到孤独。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哈佛教育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发现有61%18至25岁的美国公民经历着强烈的孤独感。 如果你也有孤独感,这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如果你也刚好是大学新生,在适应着大学的生活,那这份孤独感可能会相对更加强烈。不过,孤独感不一定是你独自一人的时刻才会感觉到的。我曾经试过和朋友聚会、唱Karaoke的时候和其他热闹的活动中,孤独感也会升起,突然觉得自己不重要,认为这世界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人了解自己。 每个人的孤独感都是独特的。但是,孤独感未必是难受的,因为当中涵盖了两个意思:孤独(Solitude)和孤单(Loneliness)。 当你经历着孤独(Solitude)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平静、舒服和享受,喜欢一个人的空间和时间。当你经历着孤单(Loneliness)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这世界没有依靠、一个人独自生活,认为没有人重视自己,甚至感觉到空洞与空虚感。孤单感常会在适应新环境、期待落空、不顺心、遇到生活困难和人际挫折等等,会出现地比较频繁。 孤独感(Solitude & Loneliness)是一个很有趣的情绪,你越感觉孤单,你反而越需要与人互动,得到他人的支持。孤独感真正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和自己相处,也提醒我们和他人建立关系。…

1 year ago

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

文:张喜崇师兄   佛法的修学离不开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觉照。时间对应无常,空间对应无我,构建了佛法哲学思考上的两大轴心。这篇文章就谈谈我个人对于时间的思考…   佛教故事有一则关于佛陀阐明佛法对于时间的观念。佛陀问弟子:“沙门,人的一生有多长?”,弟子甲回答:“有几天那么长吧!”佛陀说:“你还没有明白”。弟子乙回答:“有一顿饭这么长吧”!佛陀说:“你还没有觉悟”!弟子丙跟着说:“在呼吸之间”。佛陀赞许的点头。“出息不还,即是来世”,人的一生,就在呼吸之间。你说,时间是长还是短,时间又够用吗?   我们也常常会在佛经中读到“三大阿僧衹劫”方能成佛,究竟一阿僧衹劫有多长?我查了一下谷歌,是这么解释的:“一小劫是一个人从10岁算起,过100年增加1岁,一直到这个人8万4000岁;然后再每隔100年减1岁,直到这个人10岁,是为1小劫。而中劫是20个小劫,大劫是4个中劫的时间相加”。我数学不好,谷歌直接告诉我“三大阿僧衹劫就是38亿4千万年”。如果你无法想象三大阿僧衹劫的长度,可以想象那是宇宙经历了3次成住异灭的时间。你说,时间是长还是短,时间又够用吗? 从上述的两个故事来看,时间实际上也是一个缘起的现象。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当然佛教徒持不饮酒戒,只在于说明时间的长短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快乐的时间特别短,痛苦的时间特别长。静坐时,盘腿舒服时一炷香特别短,腿痛时一炷香特别长。上课时,精彩老师的课刹那就结束了,枯燥的课总是盼不到下课的钟声。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特别短,和讨厌的人在一起时间特别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觉时间流逝,做自己讨厌的事度日如年。看来,时间的长短,和贪嗔痴还是有那么一些关系。   回到生活中,我们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吗?或许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往往就是哪些觉得时间还有很多的人。为何这么说呢?真正善用时间的人,连时间不够用的念头都没有时间升起;而常常投诉时间不够用的人,说这句话的目的又是什么?推卸责任、讨论别人不愿意帮忙、凸显自己的忙碌、逃避承担一件自己不想做的事,等等。想想,我们说时间不够用的起心动念是为了什么!其实当你把时间分配好,你是清楚自己还能够完成多少件事情。而常常的来到时间不够用的窘境,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时间的运用,或是因为拖延而误了时间。 时间是一条长长的河,能够在时间的流动中完成多少事情,不会因为你说了时间够用或不够用而有改变。越多的忧前思后、越多的左顾右盼,越多的时间在你的指缝之间流逝。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还有时间的常见。有个典故说阎罗王忧虑着下地狱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召集众鬼差商议如何提高地狱的入住率。鬼差纷纷建议,给人们更多财富、美色、食物、名誉、地位,等等。但是这些提议都被一一否决。众鬼技穷之际,有个小鬼突然说,给人们更多的时间。阎王豁然领悟,就是给人们时间,人,就会堕落,就会造恶。   一行禅师说:“only the present…

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