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受(vedana) 

“诸比丘,若说有触故有受,你们的意思如何?”
“世尊!有触故有受,我们的意思正是如此!因为有眼触、 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六种根尘互动的关系, 遂有前述的苦
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中阿含·荼帝经》

当六根、六尘与六识结合,产生触后,如果我们没有察觉触的产生,不能保有正念,紧接着的就是因触而产生的好的、不好的或中性的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受的产生,也是依一定的条件形成的。就好比在大热天里,当热气(触)碰到皮肤(身)时,同时有所觉知,就有(身)触, 对于一个刚从冷气设备中出来的人,好的感受可能会马上产生,对于一个已在这样的热的天气里走了很久的人来说,不好的感受则可能产生。同样的根、尘、识结合而产生的触,会导致不同的受产生。 

Source:Freepik | pikisuperstar

如果没有执著于好的与不好的感受的话,感受就只是感受,不会带来烦恼与苦。我们如果只是觉知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的生起,而不产生,“我”在受苦,或这不好的感受是“我的”的话,苦就不会产生。就好像当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一个好人或坏人走进来时,我们只是知道他进来,而不认为他进来的是我的家时,我们就不受干扰了。 

“若对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种感受,虽身受而心不受,不生爱憎喜厌,则断除各种贪爱。”

《中阿含·荼帝经》


IV.爱(tazha) 

当我们把受的生起当成我、我所有时,爱(欲望)就产生了。这是因为,当我们将‘受’当成我,我所有时,就会产生要或不要的欲望、渴求。当这样的欲望产生时, “苦”就肯定接踵而来。 

诸比丘,一切在燃烧。诸比丘,何为一切在燃烧?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触在燃烧,从眼而生起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亦在燃烧。因何而燃烧?我说此由贪、 嗔、痴、生、老、死、忧悲、苦恼,点着而燃烧。

《相应部·一切燃烧经》

根尘识的结合,触的产生,到受的生起,虽然都在自然定律的轨道中运行着,很多时候却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贪,嗔,痴所燃烧,造成了苦苦的苦。 

当好的受生起时,我们喜欢这受,产生贪。当不好的受生起时,我们不喜欢这受,产生嗔。当好不好的受生起时,我们不知该喜欢或不喜欢,产生痴。

i)贪(lobha

贪是对所喜爱的事物有所欲求。我们对眼睛看到的东西 (色),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气,舌头所尝到的味以及身体所触到的事物产生渴爱,不停的追求好看的,好听的,好闻的,好吃的,好触的东西,而不自觉。我们用了一生又一生的时间来追求这些永远也填不完的欲望。 

 “没有无贪能够从贪中升起……” 

《增支部·因缘经》

我们努力赚钱储蓄,要去旅行,看尽所有美观的,好看的风景事物,去完一个地方,又再想去另一个;我们收集了一张又一张的唱片,想拥有所有自己喜欢的歌,希望想听时就马上可以听到;我们用各种香精(香皂,香水),希望无时无刻,都有香气陪伴我们;我们用不同的食物来满足我们的味觉, 不同时候想起什么味道什么食物,顾不得自己的健康,破坏环境,生物循环等,就是要尝到;我们同时也用尽管道,寻找好的触觉,用冷气机,暖炉,按摩等等的服务。 

Source: Freepik

我们就这样追求着不能被满足的不满足,花了好多精神时间,破坏了社会和谐及环境。我们时常觉得,想要什么就可以获得,是自在;却没发觉,我们已被欲望绑得 一点都不自在。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停止追求满足时,才不会有不满足! 

“贪所应受的祸患较轻,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慢。”

《增支部·异立经》

一般上, 我们比较少会对自己的贪欲有所戒备,总理所当然地让自己随着自己的欲望行动。这是因为,由贪欲衍生的祸患较轻,一般上不容易察觉。例如,一时的贪吃,并不会马上带来显而易见的不良后果。但是,要对质自己根深蒂固的贪欲,要用的时间就很多。 例如, 在积极减肥的人,会发现,要控制食欲,是多么困难的事。贪欲就好像油油的黑炭,难于去除,我们对某些人事物的贪欲可以是一辈子的。 

ii). 嗔(dosa

嗔心是在我们的欲望无法被满足的时候浮现。嗔心包括了愤怒, 伤心,自卑,压力,妒嫉,排斥等的情绪。日常生活中,我们很轻易的表现出嗔的反应:

电视机前的我们,不停地在不喜欢的画面已出现时,转换着波道。

驾着车的我们,一路上无数次在不好听的声音来找耳朵时,下意识地马上转台。

购买各种清香剂及香精,很多时候是为了遮掩不好闻的味道。 舌头尝到不好的味道时,马上有反胃的反应,并且胃口全失。 身体意识到热时候,自动会站起来开风扇或冷气。不好的念头产生时, 我们马上抗拒,会因而伤心,激动,愤 怒,并且多么希望此念头不会成真。 

当我们将这些不好的感官接触视作是 “我”、“我的”时,就会因而生起嗔心。 

我看到我最讨厌的人,很生气…

我听到他骂我笨,很伤心…

当我们想着:“某某人伤害了我、正在伤害我、将伤害我”的时候,就已起了嗔恨心。 当我们想着:“某某人伤害了我心爱、珍惜的人、正在伤害我心爱、珍惜的人、将伤害我心爱珍惜的人” 的时候,就已起了嗔恨心。 当我们想着:“某某人善待了我不喜爱、珍惜的人、正在善待我不喜爱、珍惜的人、将善待我不喜爱、珍惜的人”的时候,就已起了嗔恨心。我们就是这样无端端地被激烦。 

 

“如果有一锅被烧得沸腾火滚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的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的,当人的心受到嗔恨控制,受嗔恨击败时,他不能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嗔恨。”

《相应部》

 

嗔心让我们受到伤害。当嗔心生起时,我们的心充满痛苦和敌意,周围的人、事、物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心,都成为了各种东西、人物、动物,等的敌人。这时,我们无法看到,一切嗔恨是由我们的内在产生的,我们只会埋怨。 

Source: Freepik

我们生气时,会希望敌人痛苦,希望他们睡不安宁,希望他们遭受祸害,希望他们没有财富,希望他们没有好的名声,让他没有朋友,让他死后不得已投生善趣。然而,由于嗔恨,这七种情形却一一发生在自己身上,令自己饱受煎熬。(《增支部。忿怒经》)嗔心可以驱使我们毫无惭愧地乐于造恶,尽可能杀害我们 的敌人,甚至于杀害我们的父母及自己。简言之,嗔恨可以毁了自己。 

“嗔所应受的祸患较大,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快。”

《增支部.异立经》

嗔恨导致我们失去理智地做了许多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所带来的祸患较大。然而,嗔恨的心也可以很快的消失,冷静下来后,一般人都会觉得后悔。 

iii)痴(moha

痴是无明的同义词。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痴有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之真实性的作用,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愚痴导致贪的行为,也导致嗔的行为,用时也更进一步导致更愚痴的状况。由于不知道我们无法拥有,无法永恒拥有,我们贪着;由于不知道没 有主宰的个体,我们有嗔恚。所以,痴所带来的祸患重,要纠正它为时也慢。我们必须努力修行,开启智慧,方能由无明变成明。 

V.取(upadana) 

“诸比丘,若说有爱故有取,你们的意思如何?”
“世尊!有爱故有取,我们的意思正是如此!因为对欲乐、 离欲之乐及各种层次的空境生出贪爱,遂有前述的欲取、 见取、戒取及我语取这四种执取。”

《中阿含·荼帝经》

由于贪、嗔、痴,我们紧捉着我们感官接触的事物,产生了执取。 执取的污染心即是对所有事物执着、染取,全力以赴地紧握不放。想要了解执取(upadana)必须将依恋附着 (attachment)、黏着的(clinging)及紧握的(grasping)三个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确切表达 upadana 的涵意。当然最好是使用 upadana 这个字,因为它的涵意比较丰富,能够使我们以更宽广的角度了解“执着”。 

也许,我们怎么也想不到,造成痛苦的并不是别的,而是执取! 我们的痛苦来自于执取!当昏昧的心受到贪、嗔、痴习性的熏染,而不断的生起反应后,迷惑的心会对所接触的六尘产生极大的依恋、黏着、不舍而抓着不放。这种种的产生是因为心误以为依恋、黏着、抓着不放的六尘是属于我或我的。 

譬如,因贪欲的习性所引起的反应,必然是经历了非常愉悦的感受,因为依恋于这样的感受或经验,迷惑的心就更想再次经历这 样的感受。这时,因贪的执取就会产生了。 

同样的,因嗔恨的习性所引起的反应,一样也会造成执取!譬如,当心经历非常不愉悦的感受后,所仇恨的人或事物的影像将不断地浮现在心,因此心会黏着仇恨的感觉不放,耿耿于怀,想要报复。这样,因嗔的执取就会产生了。 

最后,因愚痴的习性所引起的反应,不论是经历了苦、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只要误以为愉悦的感受是我、仇恨的感受是我、幻想的影像是我、压力的感受是我、忧郁的情绪是我等等,心就无法摆脱这种种的想法、感受或情绪。而这种种的想法、感受或情绪就如鬼魅般缠着我们,直到精神崩溃为止!这就是痴的执取了。 

Source: Solh Wellness

哪个地方有执著,那儿就有束缚, 

不论是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 

只要执著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 

执取可区分为四种类: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i)欲取  

欲取(Kamupadana) 即是对所爱恋的事物执取,为情欲的执着, 对于贪爱、满意的东西追求、纠缠,包括色、声、香、味、触、 法中的任何一种。 

我们每天必须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工作,背后的推动力便是在心灵深处隐藏着的贪爱,它是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根源。我们学习各种学识,以便有一份好的职业;工作上有了成就以后,就去追求那五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 

为什么情欲有这么强烈的力量?因为它是来自欲取,即是对情欲 本身有着很牢固的执取,佛陀才说这是一个直接与世界有关的先决条件。这个世界将会持续转变、遭受破坏、毁灭,主要的因,必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来自欲取。 

ii)见取  

“见取”( Ditthu-padana) 是执着于自己的见解、观念、主观想像,为第二种执取。 

见解为执着的根源。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尤其是风俗习惯、文化而形成的,而宗教的教育影响更大。见解的执着大多是来自那公认为最好的风俗习惯、文化或宗教教理。至于那些自己所强烈执着的,也比不上那逐渐受宗教教理、风俗习惯等薰陶所累积下来的见解。也因为如此,会导致不同种族和宗教的冲突。 

而由见解,便直接引申我们的行为的模式。若我们执取错误的见解,就会作出许多不对的、会带来苦果的决定。若拥有正见,我 、们就能随顺自然法则,苦便不会产生。 

iii)戒禁取 

戒禁取(Silabbata-padana) 是第三种的执取,为对自己以前所拥有的戒条和行为方法迷信地执着不放。这包括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而没有理由的行持,或对所喜爱的那神奇灵验、具有无比神通力的行持,认为那是不可改变的事情,同时也不愿改变或放弃。 

Source: 手机搜狐网

戒禁取的情况很多:比如新年时不可扫地,生活中大小事情都要择个良辰吉日,丧事中各种禁忌,相信鬼神、灵术、神奇动物等。其实那是古人的习惯,但是现在仍有这样执取的人,尤其是风俗习惯和宗教教理方面的事情更为严重。这包括了执取于表面的宗教仪式而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导致无法进入宗教的核心而从中真正受益。 

戒禁取是一种很难改变的顽固执取。因此若要从这个教理改变信仰其它教理,或从一种宗改变信仰另一种宗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执取了几天、几年、几十年来所行持的戒条,将会牢固到难以改变。这和之前的对于见解或错误见解的执着是有所不同的,这里所指的是对行持或心外求法的执着。 

Page: 1 2 3

马大佛学会

Share
Published by
马大佛学会

Recent Posts

大学生涯,该如何过:找到更好的自己

人的一生起伏跌宕,从天真无邪的孩童到晚年,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境遇和体会。而其中,大学生涯作为学生时代的最终站、踏入社会前的缓冲期,必然是难忘且珍贵的。在大学,学生不但拥有更专业、更深入的的学习平台和空间,通过学院或社团活动与外界接触,也得以一窥职场社会的文化和挑战。不仅如此,大学有着许多孩子憧憬的“自由”——自由选科、自由分配时间、远离家中长辈的管束、更大的社交圈子等。然而,伴随自由而来的,是独立后更多的责任和挑战:无论在课业、课外、生活中,大学生必须学习对自己负责——上课听不明白再也没有课外补习帮忙“恶补”,遇到困难需要靠自己或者找朋友帮忙,衣食住行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安排。这一切,都是让大学生们累积未来在社会闯荡的资粮,慢慢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社会人。 回想起我短暂却深刻的大学生涯,也的确是处处充满着惊喜和挑战:编排得“无缝衔接”的时间表、守在电脑前踩点“抢科目”、遇到“猪队友”被迫熬夜赶作业、无数次突破自我的“第一次”……看到这里的你,不必害怕,因为有挑战、有困难,代表着——成长的机会来了! Source:微语录 遇到问题和挑战,该怎么着手?其实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无论是什么课题,我们都可以应用佛陀给我们的方程式去分析,那就是四圣谛的原理——问题(苦)、问题的原因(苦因)、我们的理想(苦的熄灭)、达到理想的方法是什么(达到苦灭之因)。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我们会觉得很复杂,不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利用苦集灭道的方式去梳理,答案就会呼之欲出。其实四圣谛也凸显了了解因果、善用因果的重要性,你想要有什么果,就去种下促成它的因缘;想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就去了解它的因。 大学生无论在选课、选社团、选活动,都在要面临无数的选择。面对五花八门的选项,我们可以怎么选?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了解自己的“想要”和“需要”。我们的想要未必是我们的需要,我们的需要也不一定是我们的想要。如果“想要”和“需要”能够结合,那就是两全其美了。理清何为自己的想要,何为自己的需要,再结合目前的因缘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做更明智的抉择。比如我需要技能或知识来帮助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也想要学习一些兴趣爱好,那在我有限的时间中又如何去分配这两者?又或者,我想要结交让我感到快乐的朋友,但我也需要结交能帮助我成长的朋友,那我应该如何去创造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机会?有了这个“想要和需要”的清单,在朝往目标前进的时候,也可以用上禅修中“四明觉”的原理——目的明觉:清楚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合适明觉:做适当的事或用适当的方法;行界明觉:念念不忘自己在做的事;无痴明觉:以符合因果、无我的智慧去执行。 Source: Pinterest | ministrytoyouth.com 一所大学通常都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加上各种需要团队合作的功课、项目或活动,因此大学生能接触的人群更广、更丰富,但与之而来的课题就是人际关系了。这个时候,四摄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其实就是在身和语上给别人关怀与帮助。一个懂得给别人创造正面价值的人,自然能够获得他人的爱戴与帮助。与人和谐相处的要诀,其更为重要的核心在于自身稳定的情绪。慈悲喜舍,便是佛教里最有效的情绪管理。常培育四无量心的人,不仅能给别人正面的情绪支持,更能在遇到不如意的对象时不受负面情绪影响,在低潮的时候懂得给自己最好的安慰。培育四无量心是禅修的一种,禅修,就是“心的培育”。面对大学各种的挑战和变化,不免会觉得“压力山大”。通过培育正念,禅修不但能帮助我们放松,也可以提升对自我身心的觉察力。了解自己,才懂得照顾好自己。禅修也是让我们学习让心容易快乐的方法,让人只需要一个呼吸、一个善念,都能够生起无限的愉悦。 честные казино с быстрыми выплатами…

6 months ago

大学生涯,该怎么过:佛法对我生命的影响

大学生涯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我们从温室中的小花蜕变的过程:跨出舒适区,探索人生的方向,展现面对未知的勇气,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有鉴于此,如何度过大学生涯,其实也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方向和前途。课余时间,有人选择吃喝玩乐、有人选择回到宿舍追剧,有人继续啃书。而我呢,课余时间多数都献给了马大佛学会,这也是为什么我总爱开玩笑说:“我大学主修佛学,副修化学(主科).” Source: Pinterest | ChurchLeaders 大学生涯,除了修读本科以保障未来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的导航。还记得中学时期的我,总在思考怎么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为此,我翻遍多本励志书籍,从中学习不少人生道理,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究竟的方法。直到加入马大佛学会,学习佛法之后,我终于找到满意的答案。 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佛陀教导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清净的快乐。我们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对于喜欢的,我们抓取黏着,想要一 直占有;对于不喜欢的,我们排斥,讨厌,远离。若事与愿违,我们便陷入负面情绪。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此反复轮回以满足内心的欲望,但欲望就如无底洞,看不到终点。  学习佛法之后,我才发现心是可以被训练的,有力量的心不会被贪、嗔、痴、及烦恼主宰,也更容易快乐。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放下得多。 透过学习佛法,我们学习如何去减少烦恼,不被烦恼牵着走。面对顺逆境时,我们都坦然地去面对,因为每一个发生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了佛法,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导航,遇到任何处境我都会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照顾好自己的心,减少不善心的生起。当心有力量, 不容易受伤时,我们才有能力帮助身边更多的人,带领他们一起向善向上,过有意义的人生。 Source: Pinterest | Book…

6 months ago

四预流支

目标: 1. 让学员认识四预流支。 2.让学员认知四预流支是学佛与止息烦恼的步骤与方法。 3.让学员建立对正法的信心。 一、通往圣道之流 “舍利弗曰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 谓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杂阿含》 Source: Subtle Energy 在了解了佛陀教导的真髓――四圣谛、缘起等有关回到身心来学习以达至灭苦的终极目标之法后,我们或许会问:“要达到这灭苦的目标,该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学佛的路,是漫长的,是要持之以恒地不断修学的。为了使自己能走得更稳、更远,我们必须在这漫长的学佛路上建立起坚定的信心,而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四预流支。 “流者,谓八圣道。” 《杂阿含》…

9 months ago

六度四摄

目标: 1.让学员认识六度四摄。 2.让学员了解六度四摄在日常生活里的可行性,并加以实践。 1. 何为六度四摄? Source: Freepik 六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罗蜜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从世间而达佛道彼岸的法门,所以叫六度。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是摄受,这四法能摄化众生,所以叫四摄。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摄是利济众生的方便。六度可分成自利利他二道,如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禅、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进是通于二道(自利利他)。 2. 六度的简介 六度法门简表 布施-度贪 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嗔…

9 months ago

四无量心

目标: 1. 让学员认识慈、悲、喜、舍。 2. 让学员明白慈、悲、喜、舍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员了解四梵住必须以智慧作为前导,以止息烦恼为目标。 一、无量的胸怀,崇高的快乐 曾否静下来想过,我们每天忙着上课、读书、考试、工作、参与活动、娱乐等,为的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我们大家所追求的,不外是快乐。有些人用尽办法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以得到快乐,有些人成天为追逐名誉而奔波,另一些人则寻找心灵上的快乐。 在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婆罗门教徒的最终宗教目标是使灵魂与梵天神(Brahma)合而为一,进而达至他们认为最高的快乐。顺应婆罗门教的此一思想,佛陀教导了“四梵住”(Brahma vihara), 即四种达至与梵天同等快乐(brahma-samo) 的方法,一种完善圣洁的行为模式――慈(metta)、悲(karuza)、喜(mudita)、舍(upekkha)。 Source: Freepik…

9 months ago

道圣谛

目标: 1.让学员知道通往灭苦之道――八正道。 2.让学员了解戒定慧三增上学是修行的总纲,以及与八正道的关系。 3.让学员知道八正道的可修性,并进一步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 一、灭苦之道――中道 “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臭的东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很臭,所以,请别说是地方的错。” 活到今天,我们尝尽了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我们的一切幸福与痛苦是别人带来的。因为这个人,我们的生活幸福起来了;因为那个人,我们的生活从此痛苦不堪。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口袋里是否装有很臭的东西?生命的问题根源自内在,内在问题一日不解决,苦将永远追随我们,如影不离形。无明与爱染是烦恼的根源,唯有坚定地挥起智慧之剑 ,把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爱斩断,我们才能获得永驻的清凉自在。 之前我们已非常详细地探讨过了苦的实相、苦的原因及苦的止息,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灭苦的实际方法――道谛(magga)。灭除苦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八支圣道。依循这条道路,将引领我们达致永驻的清凉(贪嗔痴永尽)。 “诸比丘,出家人应舍两边:一、沉湎于感官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二、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可辱、无益。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盘。” 《相应部.转法轮经》 八支圣道既是中道(Majjhima patipada),因为它是避免两个极端的。如上述经文所述,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苦的止息。佛陀自己曾经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由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导向灭苦的中道――八支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也称八正道。八正道的修习,可以分为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依世间八正道修习,可得现法乐;依出世间八正道修习,则可得涅盘乐。…

10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