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山中不知时日过,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短期出家的最后一天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我的心情也是一半一半的。出家生活有规律有节制,在家生活有自由有名来利往,我们即将从寺庙里晨钟暮鼓的生活回归到在家日夜手机的日子了。在简单庄严的仪式下,我们这班新戒子一一舍戒,归还了出家时所用的衣钵后,大家齐聚大雄宝殿受三皈五戒。短期出家后的戒子们虽已然舍戒 (出家戒),但仍需受在家五戒 –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今日一别后,虽然戒子们将回归在家生活,但不应该忘记这五日的学习。要坚固自身的道心,常随佛学,并把佛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佛门用语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不生嗔爱。
честные казино с быстрыми выплатами
бездепозитные бонусы казино
играть в лучшем казино на деньги
база казино с бездепозитным бонусом
онлайн казино России
casino oyunu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目标: 1.让学员知道通往灭苦之道――八正道。 2.让学员了解戒定慧三增上学是修行的总纲,以及与八正道的关系。 3.让学员知道八正道的可修性,并进一步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 一、灭苦之道――中道 “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臭的东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很臭,所以,请别说是地方的错。” 活到今天,我们尝尽了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我们的一切幸福与痛苦是别人带来的。因为这个人,我们的生活幸福起来了;因为那个人,我们的生活从此痛苦不堪。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口袋里是否装有很臭的东西?生命的问题根源自内在,内在问题一日不解决,苦将永远追随我们,如影不离形。无明与爱染是烦恼的根源,唯有坚定地挥起智慧之剑 ,把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爱斩断,我们才能获得永驻的清凉自在。 之前我们已非常详细地探讨过了苦的实相、苦的原因及苦的止息,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灭苦的实际方法――道谛(magga)。灭除苦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八支圣道。依循这条道路,将引领我们达致永驻的清凉(贪嗔痴永尽)。 “诸比丘,出家人应舍两边:一、沉湎于感官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二、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可辱、无益。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盘。” 《相应部.转法轮经》 八支圣道既是中道(Majjhima patipada),因为它是避免两个极端的。如上述经文所述,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苦的止息。佛陀自己曾经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由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导向灭苦的中道――八支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也称八正道。八正道的修习,可以分为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依世间八正道修习,可得现法乐;依出世间八正道修习,则可得涅盘乐。…
目标: 1. 让学员了解学佛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苦的止息。 2. 让学员知道灭的定义。 3. 让学员知道灭的可证性,并想进一步知道灭苦的方法(道)。 一、物质快乐 VS 精神快乐 快乐在我们的脑海中总是离不开这样的一个画面:正在听好听的音乐、正在品尝香喷喷又好吃的美食、正在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等等。这些物质的食粮都一直不断的在满足我们的欲求。快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总是离不开这些感官上的享受――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尝到的、所触到的美好事物。然而,对于一些人,真正的快乐(也许只能用“喜悦”来表达),却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没有被任何欲望所逼迫。 这种快乐的产生过程与世俗相反。它不是源自于感官的刺激,而是源自于摆脱感官的刺激后所带来的祥和与平静。所谓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外在感官的满足是来自世俗、物质的食粮;而最高的喜悦,则是来自不受物欲干扰的宁静心灵,它是由法食所满足的。 也许有些人会感到很困惑,为何要活得那么“苦”――吃得简单、穿得朴素、住与行都不讲究。享受生活,难道不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吗?住大洋房、开名贵房车、吃山珍海味,这才是人们汲汲追求的生活吧?如果不是,那为何人们总是梦想着赚大钱、成为大富翁?追求物质快乐的人,对于欲望几乎是没有节制的。没有了享受,就没有了快乐。追求物质快乐的人总是活在“饥渴”中,是“饥渴”使得他们不得不追求享受以得到短暂的快乐。“Hunger keeps you…
苦谛 目标 让学员知道了解苦是灭苦的先决条件 让学员认识苦及苦的类别 让学员知道苦的逼迫性,并想进一步探索苦的原因 一、面对实相 一天佛陀来到树林的一棵树下休息。 就在这时,三十位快乐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妻子,来到这座小树林里游玩。他们之中有一个人没有妻子,他就找来一个妓女。当大家寻欢作乐之时,这位妓女拿着他们的贵重东西,悄悄地溜走了。年轻人在树林里四处追寻。当他们看见佛陀时,就过来问他是否看见一个女人路过此地。 “年轻人,你们认为哪一个更好,是寻找女人,还是寻找自己?” 佛陀问道。 “世尊,寻找自己更好!” 佛陀的提问犹如当头棒喝,令那群迷失在欲乐之中的年轻人清醒了过来。 “那么,你们坐下,我有圣法,你们可以聆听。” 佛陀说。…
文:张志伟师兄 你会经常感到孤独吗? 如果你是一个常常感到孤独的人,欸!我告诉你,你并不孤单哦! 因为2018年的研究发现,16到24岁的青少年有40%坦诚自己会经常地感到孤独。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哈佛教育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发现有61%18至25岁的美国公民经历着强烈的孤独感。 如果你也有孤独感,这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如果你也刚好是大学新生,在适应着大学的生活,那这份孤独感可能会相对更加强烈。不过,孤独感不一定是你独自一人的时刻才会感觉到的。我曾经试过和朋友聚会、唱Karaoke的时候和其他热闹的活动中,孤独感也会升起,突然觉得自己不重要,认为这世界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人了解自己。 每个人的孤独感都是独特的。但是,孤独感未必是难受的,因为当中涵盖了两个意思:孤独(Solitude)和孤单(Loneliness)。 当你经历着孤独(Solitude)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平静、舒服和享受,喜欢一个人的空间和时间。当你经历着孤单(Loneliness)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这世界没有依靠、一个人独自生活,认为没有人重视自己,甚至感觉到空洞与空虚感。孤单感常会在适应新环境、期待落空、不顺心、遇到生活困难和人际挫折等等,会出现地比较频繁。 孤独感(Solitude & Loneliness)是一个很有趣的情绪,你越感觉孤单,你反而越需要与人互动,得到他人的支持。孤独感真正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和自己相处,也提醒我们和他人建立关系。…
文:张喜崇师兄 佛法的修学离不开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觉照。时间对应无常,空间对应无我,构建了佛法哲学思考上的两大轴心。这篇文章就谈谈我个人对于时间的思考… 佛教故事有一则关于佛陀阐明佛法对于时间的观念。佛陀问弟子:“沙门,人的一生有多长?”,弟子甲回答:“有几天那么长吧!”佛陀说:“你还没有明白”。弟子乙回答:“有一顿饭这么长吧”!佛陀说:“你还没有觉悟”!弟子丙跟着说:“在呼吸之间”。佛陀赞许的点头。“出息不还,即是来世”,人的一生,就在呼吸之间。你说,时间是长还是短,时间又够用吗? 我们也常常会在佛经中读到“三大阿僧衹劫”方能成佛,究竟一阿僧衹劫有多长?我查了一下谷歌,是这么解释的:“一小劫是一个人从10岁算起,过100年增加1岁,一直到这个人8万4000岁;然后再每隔100年减1岁,直到这个人10岁,是为1小劫。而中劫是20个小劫,大劫是4个中劫的时间相加”。我数学不好,谷歌直接告诉我“三大阿僧衹劫就是38亿4千万年”。如果你无法想象三大阿僧衹劫的长度,可以想象那是宇宙经历了3次成住异灭的时间。你说,时间是长还是短,时间又够用吗? 从上述的两个故事来看,时间实际上也是一个缘起的现象。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当然佛教徒持不饮酒戒,只在于说明时间的长短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快乐的时间特别短,痛苦的时间特别长。静坐时,盘腿舒服时一炷香特别短,腿痛时一炷香特别长。上课时,精彩老师的课刹那就结束了,枯燥的课总是盼不到下课的钟声。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特别短,和讨厌的人在一起时间特别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觉时间流逝,做自己讨厌的事度日如年。看来,时间的长短,和贪嗔痴还是有那么一些关系。 回到生活中,我们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吗?或许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往往就是哪些觉得时间还有很多的人。为何这么说呢?真正善用时间的人,连时间不够用的念头都没有时间升起;而常常投诉时间不够用的人,说这句话的目的又是什么?推卸责任、讨论别人不愿意帮忙、凸显自己的忙碌、逃避承担一件自己不想做的事,等等。想想,我们说时间不够用的起心动念是为了什么!其实当你把时间分配好,你是清楚自己还能够完成多少件事情。而常常的来到时间不够用的窘境,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时间的运用,或是因为拖延而误了时间。 时间是一条长长的河,能够在时间的流动中完成多少事情,不会因为你说了时间够用或不够用而有改变。越多的忧前思后、越多的左顾右盼,越多的时间在你的指缝之间流逝。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还有时间的常见。有个典故说阎罗王忧虑着下地狱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召集众鬼差商议如何提高地狱的入住率。鬼差纷纷建议,给人们更多财富、美色、食物、名誉、地位,等等。但是这些提议都被一一否决。众鬼技穷之际,有个小鬼突然说,给人们更多的时间。阎王豁然领悟,就是给人们时间,人,就会堕落,就会造恶。 一行禅师说:“only the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