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
就像是新兵入营一样,引礼法师为我们讲解接下来需要遵守的规矩:短期出家期间要禁语,不可散心杂话,行住坐卧要有威仪等。法师也为我们开示规矩背后的意义:禁语是为了要收摄我们这颗散漫的心,威仪是为了维护僧团的形象。法师也开示我们当舍利弗与目键连在还未跟随佛陀修行时,一直苦寻良师,并相约若谁先觅得良师必定告知对方,一起修行。后来有一天,舍利弗看见马胜比丘在托钵化缘时威仪十分庄严,便询问马胜比丘师从何人?马胜比丘便回答他师从释迦摩尼佛。之后舍利弗联同目犍连及两百弟子都随佛出家了,可见马胜比丘的威仪具足能以无声的威仪度人。因此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应该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莫要惹人讥嫌。 晚上在演礼结束后,我们便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
次日
早晨我们被打板声唤醒,在美丽的早晨迎来了我们的出家典礼,我们个别受持了沙弥戒及式叉摩那戒。法师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开示其戒法,戒的由来与演变。当时佛陀成道十二年了才制了第一条戒-不淫戒,戒条的产生是随犯随制的。戒又有几种分类如:通戒与别戒,止持戒与作持戒,性戒与遮戒,声闻戒与菩萨戒,在家戒与出家戒等。
一、 通戒与别戒:通戒是指 《七佛通戒偈》里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偈通于七佛所说也通于大小乘因此称通戒。别戒则是七众弟子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 沙弥, 沙弥尼及在家二众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所各别受持的戒律。
二、止持戒与作持戒: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 (诸恶莫作);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众善奉行)。
三, 性戒与遮戒:性戒是指本质上是罪恶的戒如:杀、盗、淫、妄;而遮戒则是本质上并非罪恶的,但却容易引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性罪。如:饮酒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引起犯下性戒罪。
四、声闻戒与菩萨戒: 声闻戒顾名思义是声闻圣人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 菩萨戒则是菩萨所受持的戒如:《三聚净戒》其中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戒的内容便包含了断恶、修善及度众生的要素。
五、在家戒与出家戒:佛弟子可依自己的身分及发心而受持不一样的戒条。在家戒有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而出家戒有沙弥及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戒法、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所有的戒律都是以五戒为根本,本质上都是不侵犯而尊重他人。佛陀在涅槃前遗命阿难 “小小戒可舍”。随着时代的演变,佛教也弘扬至不同国家,戒律也因此因时制宜;根本戒依然得以保留之余,其余戒条在不同地区有所更动。
生活
效仿着农禅制度里 《百丈清规》 中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的精神,我们每天都有出坡的时段,让我们在出坡中修行。我们组被分配到的出坡项目是拔草。引礼法师引导我们拔草时便观想要拔除自己的妄念,又或者可以善用时间,每拔一株草便念一声佛号,借此来收摄自己的内心。我们的日程被安排的十分充实,有经典选读课程如:《八大人觉经》,《佛说出家功德经》等;也有契合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精神的课程 – 《星云大师全集》里的佛教管理学、禅修等。
大学生涯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我们从温室中的小花蜕变的过程:跨出舒适区,探索人生的方向,展现面对未知的勇气,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有鉴于此,如何度过大学生涯,其实也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方向和前途。课余时间,有人选择吃喝玩乐、有人选择回到宿舍追剧,有人继续啃书。而我呢,课余时间多数都献给了马大佛学会,这也是为什么我总爱开玩笑说:“我大学主修佛学,副修化学(主科).” Source: Pinterest | ChurchLeaders 大学生涯,除了修读本科以保障未来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的导航。还记得中学时期的我,总在思考怎么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为此,我翻遍多本励志书籍,从中学习不少人生道理,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究竟的方法。直到加入马大佛学会,学习佛法之后,我终于找到满意的答案。 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佛陀教导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清净的快乐。我们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对于喜欢的,我们抓取黏着,想要一 直占有;对于不喜欢的,我们排斥,讨厌,远离。若事与愿违,我们便陷入负面情绪。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此反复轮回以满足内心的欲望,但欲望就如无底洞,看不到终点。 学习佛法之后,我才发现心是可以被训练的,有力量的心不会被贪、嗔、痴、及烦恼主宰,也更容易快乐。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放下得多。 透过学习佛法,我们学习如何去减少烦恼,不被烦恼牵着走。面对顺逆境时,我们都坦然地去面对,因为每一个发生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了佛法,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导航,遇到任何处境我都会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照顾好自己的心,减少不善心的生起。当心有力量, 不容易受伤时,我们才有能力帮助身边更多的人,带领他们一起向善向上,过有意义的人生。 Source: Pinterest | Book…
目标: 1. 让学员认识四预流支。 2.让学员认知四预流支是学佛与止息烦恼的步骤与方法。 3.让学员建立对正法的信心。 一、通往圣道之流 “舍利弗曰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 谓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杂阿含》 Source: Subtle Energy 在了解了佛陀教导的真髓――四圣谛、缘起等有关回到身心来学习以达至灭苦的终极目标之法后,我们或许会问:“要达到这灭苦的目标,该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学佛的路,是漫长的,是要持之以恒地不断修学的。为了使自己能走得更稳、更远,我们必须在这漫长的学佛路上建立起坚定的信心,而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四预流支。 “流者,谓八圣道。” 《杂阿含》…
目标: 1.让学员认识六度四摄。 2.让学员了解六度四摄在日常生活里的可行性,并加以实践。 1. 何为六度四摄? Source: Freepik 六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罗蜜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从世间而达佛道彼岸的法门,所以叫六度。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是摄受,这四法能摄化众生,所以叫四摄。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摄是利济众生的方便。六度可分成自利利他二道,如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禅、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进是通于二道(自利利他)。 2. 六度的简介 六度法门简表 布施-度贪 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嗔…
目标: 1. 让学员认识慈、悲、喜、舍。 2. 让学员明白慈、悲、喜、舍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员了解四梵住必须以智慧作为前导,以止息烦恼为目标。 一、无量的胸怀,崇高的快乐 曾否静下来想过,我们每天忙着上课、读书、考试、工作、参与活动、娱乐等,为的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我们大家所追求的,不外是快乐。有些人用尽办法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以得到快乐,有些人成天为追逐名誉而奔波,另一些人则寻找心灵上的快乐。 在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婆罗门教徒的最终宗教目标是使灵魂与梵天神(Brahma)合而为一,进而达至他们认为最高的快乐。顺应婆罗门教的此一思想,佛陀教导了“四梵住”(Brahma vihara), 即四种达至与梵天同等快乐(brahma-samo) 的方法,一种完善圣洁的行为模式――慈(metta)、悲(karuza)、喜(mudita)、舍(upekkha)。 Source: Freepik…
目标: 1.让学员知道通往灭苦之道――八正道。 2.让学员了解戒定慧三增上学是修行的总纲,以及与八正道的关系。 3.让学员知道八正道的可修性,并进一步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 一、灭苦之道――中道 “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臭的东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很臭,所以,请别说是地方的错。” 活到今天,我们尝尽了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我们的一切幸福与痛苦是别人带来的。因为这个人,我们的生活幸福起来了;因为那个人,我们的生活从此痛苦不堪。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口袋里是否装有很臭的东西?生命的问题根源自内在,内在问题一日不解决,苦将永远追随我们,如影不离形。无明与爱染是烦恼的根源,唯有坚定地挥起智慧之剑 ,把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爱斩断,我们才能获得永驻的清凉自在。 之前我们已非常详细地探讨过了苦的实相、苦的原因及苦的止息,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灭苦的实际方法――道谛(magga)。灭除苦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八支圣道。依循这条道路,将引领我们达致永驻的清凉(贪嗔痴永尽)。 “诸比丘,出家人应舍两边:一、沉湎于感官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二、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可辱、无益。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盘。” 《相应部.转法轮经》 八支圣道既是中道(Majjhima patipada),因为它是避免两个极端的。如上述经文所述,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苦的止息。佛陀自己曾经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由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导向灭苦的中道――八支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也称八正道。八正道的修习,可以分为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依世间八正道修习,可得现法乐;依出世间八正道修习,则可得涅盘乐。…
目标: 1. 让学员了解学佛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苦的止息。 2. 让学员知道灭的定义。 3. 让学员知道灭的可证性,并想进一步知道灭苦的方法(道)。 一、物质快乐 VS 精神快乐 快乐在我们的脑海中总是离不开这样的一个画面:正在听好听的音乐、正在品尝香喷喷又好吃的美食、正在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等等。这些物质的食粮都一直不断的在满足我们的欲求。快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总是离不开这些感官上的享受――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尝到的、所触到的美好事物。然而,对于一些人,真正的快乐(也许只能用“喜悦”来表达),却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没有被任何欲望所逼迫。 这种快乐的产生过程与世俗相反。它不是源自于感官的刺激,而是源自于摆脱感官的刺激后所带来的祥和与平静。所谓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外在感官的满足是来自世俗、物质的食粮;而最高的喜悦,则是来自不受物欲干扰的宁静心灵,它是由法食所满足的。 也许有些人会感到很困惑,为何要活得那么“苦”――吃得简单、穿得朴素、住与行都不讲究。享受生活,难道不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吗?住大洋房、开名贵房车、吃山珍海味,这才是人们汲汲追求的生活吧?如果不是,那为何人们总是梦想着赚大钱、成为大富翁?追求物质快乐的人,对于欲望几乎是没有节制的。没有了享受,就没有了快乐。追求物质快乐的人总是活在“饥渴”中,是“饥渴”使得他们不得不追求享受以得到短暂的快乐。“Hunger keep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