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圣谛

集圣谛

iv)我语取 

我语取(Attavadu-padana) 是最后一种执取,即是执著“是我”、“有我”。 

执取“自我”可以说是一种本能,这是每一种有情众生所固有的感觉,它必然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到“我就是我”或“我们就是我们自己”。这种感觉是有情众生最根本层次的本能,也是成为其他本能的根源。 

Source: Freepik | storyset

所谓其它本能,包括寻找食物的本能、享用食物以便发育成长的本能、因危险而搏斗或逃避的本能、为了不绝种而繁殖的本能等。但一切的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感觉是“我”的本能。它必须先“有我”或“执取是我”,然后才不想死,因此就必须寻找食物来滋养身体,就得搏斗以便能逃生脱死,或者为了不要招受绝种的危机而繁殖。无论是那一种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为根基。这执取“自我”的感觉牢牢牵制着每一个有情众生,否则他将不能活下去。 

锡达(Citta)居士对众比丘说:

“假设有一根绳子或一把牛轭将一头黑公牛与一头白公牛绑在一起,那么应该说黑牛是白牛的枷锁呢?还是白牛是黑牛的枷锁呢?”  

“不!都不是,居士,黑牛、白牛都被绳子或牛轭所束缚。” 

“比丘们,与此同样的,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锁,那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锁;因为它们二者而产生的欲望与执着才是枷锁。耳根与声音,鼻根与气味、舌根与味道、心与念头等都不是枷锁。因为它们的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着才是真正的枷锁。” 

“善哉!居士,你说得好。你具备了与佛陀精湛的教诲相一致的慧眼。”

《杂阿含第五七二经》

虽然痛苦的产生始于感官与外界的接触,然而如果没有执着的参与,痛苦将无从生起。六根与六尘都不是枷锁,都不是产生痛苦的直接原因。只要看到了产生痛苦的直接原因,就不难将痛苦止 息了。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 这么一句话――“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则 而不起执著,那么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感到苦。 

佛法的心到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不执著。” 

  1. 有(bhava)、生(jati)  

“世尊!有取故有有,我们的意思正是如此!因为执取欲乐、执取各类邪见与偏见、执取各种无理之禁忌与信仰、 执取有自我且希望自我永存,遂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不同形式的生存境界。”

《中阿含·荼帝经》

由于执取各种东西、情况,我们有好多感官上的欲望,强烈生存的意愿,及强烈舍去一切的意愿。

由于我们执取感官上的享受,我们不断的追求及拥有各种欲望的享受。当我们拥有了该享受时,拥有该享受的“我”诞生 了。例如,由于彼此在一起的感觉太好了,我们想不断拥有,我们执取这感觉及一段感情,拥有了这享受后,一个拥有这段感情的“自己”诞生了。 

如果没有正确的了知,在每个接触,感受,贪取,到拥有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不断在“诞生”着。要注意的是,这“生”并不是要等到死后的。我们每天都可能“出生”好多次,每一次产生“我”及“我所有”,就称为一次的有和生。例如眼睛接触好的色,产生乐受,心起贪,进而执取它,便引申了有和生,而由于依贪念,我们当下便“生”到饿鬼道去了。又若在夜里,耳朵接触骇人的声音,产生苦受,心生害怕(嗔),进而执取它,便会发展成有和生,而这一次依嗔而“生”在阿修罗道去了。由此可发现我们每天都可能不断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生”到六道中任何一道,反复地在“轮回”! 

VII. 老死(jaramaraza)  

每当有一个“我”、“我所”诞生后,就一定有灭去的时候。 

“我的生命不定,死亡则已肯定。” 

依照大自然生住异灭的定律,凡有生,必会有变化,然后灭去。所以,由于执著而拥有的欲望享受也会离我们而去。就如之前所提的那段感情,在“我”拥有后,就会有“我失去”的 一天。

同样的,我们极为执取的生命也一样,诞生后,总有老死的一天。在因为无知而执着的条件下,我们不能接受“灭”的实相,当 然,接踵而来的会是种种的忧悲苦恼。所以说,“一次次的生,一次次的苦。” 

五、贪爱与无明――苦的“父母”  

有这样的比喻:“那些想要脱离苦的,就先得杀父杀母。”不要误会,这里指的是杀死“无明”和“贪爱”,因为它们是导致苦的主要原因,是欲望和执着的根源,犹如苦的父母一般。也即是假如能熄灭无明与贪爱,苦也就熄灭了。将生命的苦悉数灭尽, 即是不再继续那生老病死的流转,再也没有那因缘的组合而生起新的“有”、新的“生”了,此生立刻成为最后一生。能知晓生命或苦的根源,是最深奥和最值得深入明了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彻底地熄灭一切苦恼。 

贪爱在整个十二缘中起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当这个条件具足时,苦就会非常快地接踵而来。这已在前面解说过了。无明在整个烦恼的流转的过程中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明是对世间苦、无常、无我的实相没有体会及认知。由于不了解实相,执著五蕴为我、我所,无明接着发展成行(sankhara),再引生六识 (vinnasa)――眼识、耳识、鼻识等,接着带来四大(地、水、 火、风)与精神的结合――名色(namarupa)。有了名色,就有六入(六根),根尘的结合衍生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最后是苦。苦,会再成为条件让我们模糊对实相的认知,导致更深的无明,再带来一连串的苦。 

我们每天一圈又一圈地经历了无数次的十二缘起,这过程从感官接触到六尘开始,迅速一次又一次地发展着。每一次发生的时候,总无法看清间中的过程,只有当每一次流转中苦的结果发生时,才了知。

就像从树上掉下来一样,在我们明白怎么回事以前 ――“碰!”我们已经着地了。这跟十二缘起一样,我们直接所经验的痛苦,是经历了整个十二缘起连锁 (chain)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诫他的弟子们要审查(investigate)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才能在他们“撞地”以前,捉住自己。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六、惑、业、苦的恶性循环  

缘起的十二支,可以归纳为惑(kilesa)、业(kamma)及苦果 (vipaka)。惑包括了无明、贪爱及取,我们因对世间现象的不了解而对世间现象产生贪取。业,是我们的习性反应表现在身(举止)、口(话语)、意(思想)的行为上,这包括了行与有。造作及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称为业力。不同的习性反应,造成不同的行为,形成不同的业力。苦,则是剩余的其它七支,是业力所招来的现象。不同的业力引来善、恶果报。无论是善是恶,无明让我们执取果报,因而带来苦。 

例如,由于错误的知见,我们认为“我”可以主宰,努力工作了就一定会被肯定及赞赏(这是惑),因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 了抗拒的习性反应(嗔),这种习性反应将表现在行为上(业),我们或许会打他,骂他,或在心里诅咒他。这些行为,都会让我们处在逼迫的处境中(苦)。 

这组惑、业、苦的运作不会就此止息,有情在承受了果报后又生起新的认知及感受,引发新的习性反应,形成新的业力,产生下一个苦。

例如(接上),因为有了该经验,我们更在意别人的看法,认为还是会遭遇同样的待遇(常见)每次努力后都战战兢兢,神经兮兮地害怕着,却又希望别人认同及赞赏(我见)。这样的不正确的见解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更加的逼迫。 

我们心理的习性反应不但因无明与贪爱而在这组连锁效应中不断生起,而且不断加强。好比一个人满足了前一个贪欲后,有 生起下一个更大的贪欲,循环不断地制造痛苦。 

七、怎样对待集?  

我们应如何对待集呢?当苦因灭去时,苦便会灭去。也就是说, 要灭苦,便要灭除苦因。 

学习了知十二因缘(促成苦的条件)就是为了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临崖勒马地不让条件具足,就能不让苦发生。十二缘起的每 一环中,都可以是我们停止让苦产生的一点。 

利用缘起的方法,就是不让他发生; 在“触”的时候即刻斩掉, 让“受”不要发展出来, 也就是不让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当没有“受”的时候,自然不会产生我和我所有的“爱”和“取”。 对普通人来说, 想要阻止“触”发展成“受”是相当困难的。 在“受”已经发展成形的时候,在已经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感觉时,就停止在那儿。让感觉只是一种感觉,迅即通过。 不要让它继续发展成“爱”,也就是不要因为满意或不满意而希求这个那个。如果“受”已经发展成“爱”,就没有人可以帮上忙 了。任何形式的欲望一发生,就必然会有苦。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如截十里流,阻止“触” 发展成“受”。如果失败的话, 就必须阻止“受”发展成 “爱”。此后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我们要试著把佛法应用在眼根和色尘交会、耳根和声尘交会、鼻和香尘交会、舌根和味尘交会、身根和触尘交会、意根和法尘交会的时刻,不断训练自己不可攀缘任何东西。

“此是集谛.……此是集,应断。……此是集,已断。”

《相应部·转法轮经》 

 对集,我们要“放下”。 

参考资料: 

  1. 阿姜苏美多著《四圣谛》 
  2. 毗那达西法师著《佛陀的古道》 

 第三章:佛教的中心思想  

  1. 罗候罗.化普乐著《佛陀的启示》 

 第二章:四圣谛 

  1. 某位比丘著《现代佛法》 
  2. 佛史比丘著《生命之囚》 
  3. 佛史比丘著《人类手册》 

 第三章:四执取(执取的驱使力) 

  1. 佛史比丘著《菩提树的心木》 
  2. 葛印卡老师著《生活的艺术》 
  3. 阿姜查著《森林里的一棵树》
  4. 佛史比丘著《生活中的缘起》

PAGES

1 2 3
Newer Post
Older Post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