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让学员知道通往灭苦之道――八正道。
2.让学员了解戒定慧三增上学是修行的总纲,以及与八正道的关系。
3.让学员知道八正道的可修性,并进一步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
一、灭苦之道――中道
“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臭的东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很臭,所以,请别说是地方的错。”
活到今天,我们尝尽了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我们的一切幸福与痛苦是别人带来的。因为这个人,我们的生活幸福起来了;因为那个人,我们的生活从此痛苦不堪。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口袋里是否装有很臭的东西?生命的问题根源自内在,内在问题一日不解决,苦将永远追随我们,如影不离形。无明与爱染是烦恼的根源,唯有坚定地挥起智慧之剑 ,把无始以来的无明与贪爱斩断,我们才能获得永驻的清凉自在。
![](https://sp-ao.shortpixel.ai/client/to_webp,q_glossy,ret_img,w_300,h_200/https://umbodhi.pbum.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34575-400x267.jpg)
Source: Freepik | master1305
之前我们已非常详细地探讨过了苦的实相、苦的原因及苦的止息,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灭苦的实际方法――道谛(magga)。灭除苦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八支圣道。依循这条道路,将引领我们达致永驻的清凉(贪嗔痴永尽)。
“诸比丘,出家人应舍两边:一、沉湎于感官享受,此为卑贱、低下、庸俗、无益。二、执迷于自我折磨,此为痛苦、可辱、无益。抛弃此两个极端,如来了悟中道,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盘。”
《相应部.转法轮经》
八支圣道既是中道(Majjhima patipada),因为它是避免两个极端的。如上述经文所述,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苦的止息。佛陀自己曾经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由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导向灭苦的中道――八支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也称八正道。八正道的修习,可以分为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依世间八正道修习,可得现法乐;依出世间八正道修习,则可得涅盘乐。
二、八支圣道
“诸比丘,何谓如来所悟增长知见、趋向安乐、智慧、菩提和涅盘之中道?那就是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相应部.转法轮经》
八支圣道是“由八个部分所成的圣道”,乃是贯通一体的,而不是个各别的东西。现在让我们详细地探讨这八项组成八支圣道的部分。
I.正见(samma-ditthi)
![](https://sp-ao.shortpixel.ai/client/to_webp,q_glossy,ret_img,w_300,h_200/https://umbodhi.pbum.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3601-400x267.jpg)
Source: Freepik | pch.vector
“诸比丘,什么是正见呢?诸比丘,正见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导致苦灭之道的智慧、诸比丘,这称为正见。”
《长部.大念处经》
正见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看法,是指对宇宙人生真实运作的理则具有一定的理解。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受纯正的。正见可分为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世间正见包括:
一、正见有善有恶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的知见。佛教的善恶观是以内心与行为上的影响做为衡量标准的。
二、有业有报 :任何的业(造作)都会带来果报,善的业会带来善果,恶的业则会带来恶果。
三、有三世 :正见有过去、现在、未来。
四、有凡圣 :正见有凡夫、有圣人;而凡夫只要通过正确的修行,必能转凡入圣。
出世间正见则是正见缘起四谛:
一、了知苦的实相(苦)
二、了知苦的原因(集)
三、了知苦的止息(灭)
四、了知灭苦的方法(道)
要了解正见,我们或许可以从了解什么是非正见下手。与宇宙人生真实运作的理则相对的见解,我们称之为非正见。非正见包括:
一、身见:我们其实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也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组合而成的,但由于无明与贪爱,我们却错误执取五蕴为我、我所。
二、边见:边见是指偏於极端的错误想法,一方面可能认为五蕴是常有,另一方面认为那是断无。
三、邪见:广义上指一切邪恶的见解,包括否定缘起因果观。
四、见取见: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恶見,即执取身见、边见、邪见等非正见为绝对确实的真理。
五、戒禁取见:执取错误的戒条或仪式,把不是解脱的道路看成是解脱的道路(非道計道),不是升天的因而看成是升天的因(非因計因)。
![](https://sp-ao.shortpixel.ai/client/to_webp,q_glossy,ret_img,w_300,h_200/https://umbodhi.pbum.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3344-400x267.jpg)
Source: Freepik | vwalakte
八正道以正见为前导。我们的言语造作,都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有正确的见解,才会有良好的思想;有良好的思想方能产生善的言语和行为。也就是说内心的意志活动(意业),表现於外面时,必定成为言语行为(语业)或身体行为(身业)。因此由正见、正思惟之意业,会产生因正语与正业而来之语业与身业。若我们对三法印如实知、如实见,我们便能放下执着,进而达到灭苦。
II.正思惟(samma-sankappa)
“诸比丘,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丘,这称为正思惟。”
《长部.大念处经》
正思惟是正确的想法,正确的思想。人的思惟能沾污或纯净自身,人的思惟塑造了个人的品质,驾驽一个人的命运。善的思惟趋于使一个人高尚;恶的思惟则导致一个人的堕落。有时候,一个念头甚至可以摧毁整个世界!这可以从人类的战争历史中印证出来。
正思惟起着双重作用,即去除染污思惟、发展清净思惟。正思惟有三种:
i)出离之思惟(Nekkhamma)–舍离世间之乐或自私,为执著、自私或占有的对治。
ii)无恚之思惟(Avyapada)—慈、善、仁爱,为嗔、憎或恼恨的对治。
iii)无害之思惟(Avihimsa)–无害、悲悯,为残忍或无情的对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