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法印(Ti-lakkhaza)
佛陀及其他觉悟的圣弟子对世间的自然法则有正确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够不再执著,也灭除了苦。世间运作的三大特性,佛法用语称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当我们清楚地看到万物都依此无常、苦、无我的定律运作时,就不再被各种现象所束缚,不再执著,也不再有苦。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 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一切行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Sabbe saṅkhara dukkhati yada pañña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a
一切行是苦,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Sabbe dhamma anattati yada pañña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a
一切法无我,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法句经》第二七七、二七八、二七九偈
I)诸行无常
“无常” (anicca) 是指不永恒。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的事物(诸行),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不会是稳定的,也不会是永恒不变的。生与灭不断地在发生着,事物会灭去,因为有生起。
当一棵果树正在开花时,风的吹动会使花飘落满地,但仍会有一些花蕾留在树上,并长成小小的绿色果子。当风又吹过这些果子时,它们有些同样还是会落了下来,而在它们掉落之前,有的可能已经接近成熟,有的甚至早已熟透了呢!人,也像风中的花和果一般,在生命中不同的阶段里“坠 落”:有些还在母胎中便已夭折;有些出生没几天便告死亡;又有的不曾成长,才活了几年;有的正值青春;也有的在死前,已届圆熟之年。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当法尘生起,在心中纠缠拉扯一阵后,心便坠落了――就好像风中的果实一般。这就是无常。
i)成住坏空
“诸比丘! 色是无常,以色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 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常耶?”
《相应部.蕴相应. 无常品》
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如天气、山河大地、树木花朵等,都经历着成形,保持,毁坏,及灭去的过程。我们拥有的东西(包括了很多人不断追逐的潮流,衣着,光碟,手机等物质的东西),也都会遵循着同样的轨则。人与人,众生与众生之间的情感,包括了友情, 爱情,亲情,敌意,好感也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维持,变质,失去。
我们在生活中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总忘了,这些我们很想拥有的东西,都不稳定,都在变化。不时,我们会为了想拥有最新的手机,电脑,衣着等而逼迫,接着陷入就快拥有的兴奋中,然后得小 心翼翼地保护着这得来不易的东西,最后我们或许会面对失去时或东西损坏时的失落。就如不停追逐着也在不停蹦跳捣乱的猴子一 样,我们的心也跟着到处蹦走,无法安稳,这就是苦。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 无明。”
《杂阿含.第四十七经》
当我们真正看清楚,并时常觉察到现象,事物的生起,变化,灭去的过程时,对事物的染着就自然减少,甚至没有了。
ii)生老病死
生命中,生老病死是必然的过程。除了从婴孩到成人,病衰到老死的大变化,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分分秒秒都在经历着生老病死。生活中,我们总不经意地反映出不能接受身体变化的心态。我们都害怕改变,青春痘、发胖、皱纹、白发等问题都会成为我们的隐忧。老、病更是我们无法坦然接受的事情。
角色的转换,也让我们在一天内经历了数次的生老病死。一天内,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从一个角色变化成另一个角色。 我们可以是别人的学生,同学,老师,朋友,孩子,兄长,弟妹,情人…… 不同的时候,不同的需要,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但我们总大意地执着于之前的角色,这也是苦。
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众生”也在我们心里经历生老病死。例如, 当一盘美味可口的点心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饿鬼便在我们心里出生了。我们马上大快朵颐,接着,开始觉得有点饱了,饿鬼也开始老去。最后,肚子饱得不能动时,饿鬼病了,然后饿鬼便死去。这时,开始想起应该将事物与一些人分享,天人又出生了……我们却 习惯将这样的变化当成永恒,时而自卑又厌恶地觉得自己的无用, 时而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善良。
iii)生住异灭
我们的每个念头,也是随着不同的条件生起,安住,改变,然后灭去。这个过程,可以在几秒内发生,也可以维持上好几年。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到念头生起的因缘,也错失的念头灭去的那一刻, 就这样,念头又再生起……譬如一大清早有人因某种原因而给我们脸色看,同时也不理睬我们的问好,不好的念头因而生起“他很骄傲,没礼貌。”念头生了就灭去,而我们从此却认同于这样的念 头,明天再看到他时,也让同样的念头在生起,再让不舒服的念头干扰我们。
我们每一刻的感受、心情同样地会经过生住异灭的过程。前一刻, 我们可以是很开朗的; 下一刻,我们却可以因为条件的变化而让开朗的心情灭去,低落的情绪生起。感受会随条件生起,当然也会灭去,我们在没有看到这实相前就会执着于生起的感受,或过去的感受,苦也!例如一班朋友一起办活动,大家同甘共苦。过程中, 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这也成了办活动的推动力.一年后,活动还在进行着,大家也有了些改变,离开的离开,冷淡的冷淡。有人提出 “我们一定要找回当年大家在一起的感觉,没有了当年的感觉,做不下去!” 的见解。无论如何找寻,都不会找到过去的感觉。感 受,生了就灭,执着刹那生起的感受,就会带来苦!
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东西当然也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及灭去。执着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 也都只会带来痛苦。
变化持续不停的进行着,就象流水,一直在流动变化,我们却以为流水是不变的。就是这持续的“流”(santati),遮盖了无常,使我们看不到每个细 微变化的发生,也让我们错以为是没有变化的,而执着于常。看不到无常, 所以执着于每一刻的感觉, 想法, 感受, 欲望及东西。在一切不肯定中寻求肯定,那是自讨苦吃!
II.诸行是苦
苦,在之前已详细解说过了。一切有为法(诸行)因为都是因缘和合的,无常而不稳定的,所以是苦,是逼迫的。我们总是逼迫地想逃离逼迫,这只带给我们更多的逼迫,更多的不满意。贪婪的不断追求满足,只让我们不断的不满足,就如我们在工作时不断地等待工作的结果,这也是苦。相反的,如果我们了知世间的一切问题都 以苦为基础,即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就能坦然面对这不能满意 、无法忍受的实相。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将苦归类,可分为三种苦:
- 苦苦(dukkha dukkhata):一般的苦,任何日常生活上的苦,这包 含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
- 行苦(sankhara dukkhata):对身心各种自然的互动变化产生执着而带来的苦,即执取五蕴之苦。
- 坏苦(viparizama dukkhata):因事物无常变化所产生的苦。
III. 诸法无我
“无我” (anatta) 即没有实质的自我或主体。佛陀说 “诸法无我” ,这包含了有为法及无为法(涅盘)。世间的一切,不 是由单一个体所构成的,所以无法被主宰。佛陀所说的 “无我” ,意义广大周延,既不认为事物中有个“自我”,也不把任何的 个体看成是“自我” 。
Putta matthi dhanamatthi’ iti balo vihannati
Atta hi attano natthi kuto putta kuto dhanam.
“我拥有儿子,我拥有财富。” ――愚人由此而生焦虑。自己亦 非自己所拥有,何况儿子与财富?
《法句经》第六十二偈
“于此,诸比丘,无知的凡夫视色为我,或视我拥有色,或视色为在我之中,或视我为在色中。其色变易,因其色变易,其心尽想色之变。受到扰乱的心境由于其心尽想色之变而生起,进而继续困扰其心。”
《相应部.执取扰乱经》
“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欢笑的,像不欢笑; 购置的,像未拥有什么。”
《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认为有一个我,我就是我,我可以拥有我的东西。就这样,我们常追求 “我”要的东西,也常为“我的”东西而困扰。我们将非生物执取为“我” 、“我的”,因此在我们心爱的衣服、车子、手机等东西坏了或不见了,我们苦不堪言。我们 亦将其它生物执取为“我”、“我的”,因此当我们的宠物、亲 人、朋友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心如刀割。我们亦会对他们有所要 求,当要求过度的时候,会为自己与对方带来痛苦。我们也把角色看成是“我”,“我的”:“我是孩子,我是父亲,我是学生,我 是男朋友……”,让自己“成为”很多的角色,因此压力重重。
当“我是什么”生起后,分别计较也就生起,如“我比某人强”、“我 比某人差”、“我和某人不相上下”……这些念头都属于同一类,都是我慢(asmimana)――认为有“我”存在。一次次的“生” 是一次次的 苦。这里的 “生” 是指我慢的升起。任何时候只要有 “我” 、“我所有” 的念头,当下就有 “生” 、苦与轮回。当我们认为人、 事、物等是我,我的:患病的是我,妻子是我的,工作是我做的,受委屈的人是我…心就开始执着,开始不安,苦便生起。
有一次,一个妇人去问禅师如何对治愤怒。禅师告诉她下次生气时,把闹钟转上发条,放在面前,而后给自己两个钟头,让怒气离开。如果怒气真的属于她的话,她应该可以这样子叫它走开:“两个钟头之内给我滚蛋!”但事实上它并不真的听令于我们。有时候,两个钟头它仍然没有走;又有时,一个钟头,它就不见了。它只不过是个虚幻骗人的景象而已,可别受骗了。不管心是喜或悲,别受骗了,不管心是爱或恨,别受骗了;那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已。因为它们不属于“我” 的!它们就是那么地 “不听话” !
我们看不到无我,因为我们没有智慧将东西或我们自己分解、拆开来看,而视之为一个主体。我们看不到自己其实是不过是五蕴的结合而已。因此要了解无我,必须了解五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