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 让学员知道什么是布施。
- 让学员知道行布施的目标及好处。
- 让学员了解如何实践布施及应有的心态。
一、什么是布施
- 布施(dānā)可以很单纯。想给予一些东西的念头(思),即是布施。
“当一个人在布施时,不仅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快乐。”
此念头是依着对因果业报的肯定而生起的。
- 布施精神中,蕴藏着的一种特别的素质(特相),就是放下、舍弃。 当我们将让我们产生贪着,执取的事物舍弃,送给有需要的人、动物时,我们就是在布施。
在一个冰淇淋圣代花很少的钱就可买到的日子里,一个十岁的男孩走进一间咖啡店,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一个女侍者把一杯水放在他面前。
“一只冰淇淋圣代多少钱?”
“50分。”女侍者回答。 小男孩把他的手放在口袋里,仔细数着硬币的数量。“一盘普通的冰淇淋多少钱?”他询问着。
一些人此刻在另一张桌子上等着,女侍者有点不耐烦了。
“35分!”她粗鲁地说。小男孩又数了一遍硬币。“我想来一份普通的冰淇淋。”他说。
女侍者拿来一份冰淇淋,把帐单放在桌子上,然后离开了。男孩吃完冰淇淋后,把钱付给收款员后走了。当女侍者回来后,她开始擦桌子,当她看到桌子上的东西时,感到非常难为情。在那儿,在空盘子旁边,整齐地放着两枚5分镍币和5枚便士–她的小费。
(摘自《隽永小品》)
~布施中蕴藏了舍弃的素质
有时候,我们将自己没有用,不喜欢了的东西 “布施” 给别人。这么做,我们是在布施吗?“己所不欲,布施于人”?
- 布施的作用,除了帮助别人解除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自己,减少对事物的执取,贪着。
一般的慷慨和布施有所不同。 一个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当一个人行布施时,目的是在于培养德行及减少自私和贪求。
当我们看到许多的苦恼来自自己对许多事物的执取,贪染时,行布施成为了很好的训练,让我们逐步减少对所布施之物的染着,慢慢地减少对事物的贪着。所以,当我们行学习布施的时候,我们是朝着心中对布施之物没有执取与贪着的目标学习的。
布施,是在灭掉鄙吝;战争,是在灭掉敌人。所以布施就有如战争一样。
- 布施也需要因缘条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布施的物品以及受施者。布施的物品必须以正当的方法获得。
二、布施的目标与好处
布施的好处,是非常大的。佛陀曾说,若我们能真正了解布施所带来的好处,我们一定会不惜一切地不断行布施。而这些好处,从世间的利益到出世间的功德,大略有以下几种:
I. 人际关系的提升
时常行布施的人,人缘会很好,时常帮助人,敌人自然少。
布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心了解及关心他人,以他人的需求为要。时常为他人着想的当儿,心里的嗔心与不满自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柔软及慈爱的心。这样一来,我们与周围的人的关系也就会提升。关系不再是建立在彼此对彼此的需求,而是建立在彼此对彼此的付出。
II. 心生欢喜
助人为快乐之本。布施能让我们因行善而欢喜。这样无求的布施不会让我们觉得失去些什么,反而可以让我们肯定我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活得更踏实。
III. 好的业报
从因果业报的角度来看,布施肯定是可以带来好的果报。
悭贪不生天, 愚不赞布施,智者随喜施,后世得安乐。
《法句经》第一七七偈
IV. 修行、闻法的福报:
布施有令人柔软的素质。令心柔软,更容易持戒,修定。
时常布施的人,尤其时常布施清净,帮助他人修行的人,在自己的修行方面也会时常遇到善缘。时常布施的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很有机会遇到善知识、适合修行的道场及学佛的机缘。
V. 灭苦
布施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去除内心的自私、贪爱及执取。我们在实践布施的时候,也同时学习放下自己执取的身外物,进而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着。行布施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体会无我的智慧,达至灭苦的目标。
我拥有儿子,我拥有财富’—- 愚人由此而焦虑。自己亦非自己所拥有,何况儿子与财富?
《法句经》第六十二偈
总而言之,行布施可以为我们带来福报(puñña kamma)也为我们带来智慧 (kusala kamma)。这两者都是我们灭苦(灭除贪嗔痴,灭除烦恼)道上的资粮。
三、布施的种类
I. 布施之物
根据所布施的东西来归类,布施可分为财施、法施及无畏施。
1. 财施:又可以分为外财施与内财施。外财施包括了外在物质上的布施,如布施金钱、食物等。内财施则包括自己身体的部分,譬如捐血、捐献器官等。
2. 法施:法布施,是属于精神上的布施。这包括了佛法的传达,给人指引导向快乐的方法以及分享灭除烦恼的方法。所以法布施可说是最无上的布施。
Sabbadānaṃ dhammadānaṃ jināti, sabbaṃ rasaṃ dhammaraso
jināti,sabbaṃ ratiṃ dhammaratī jināti, taṇhakkhayo sabbadukkhaṃ jināti.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最无上;一切滋味中,法的滋味最无上; 一切喜悦中,法的喜悦最无上;贪爱灭尽,众苦止息。
《法句经》第三五四偈
3. 无畏施:无畏也属于精神上的布施。其中包括给人安全,给人欢喜,为他人去除恐惧,倾听他人的苦恼,原谅别人等。
我们可以布施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必须有智慧的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做布施。有一次,佛陀在说法时来了个极想听法,却又饥饿难当的牧童人,佛陀当下请侍者带牧牛童去用餐后才开始讲法。虽然说法布施为最上,但也需视对象的需求而行。我们可以布施的选择也很多,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等到自己很富裕才布施,即使我们很贫穷,假如能放下内心的执着,我们亦能快乐地行布施,在能力范围内舍下任何我们拥有的东西。
在自己安好之时帮助别人是容易的事;在自己亦处于困境中时帮助别人,方是难能可贵的。
II. 布施的对象
布施要以智慧引导。在给人财物时不应奢滥,应选择布施的对象,欺人、谎片、强索的人,即使乞求也不应乱给。佛陀在《布施分别经》中曾谈到,布施给越有德行的人,其福报功德越大。因此对朝向清净之道的僧团的布施,比对个人布施有更大的福报及功德。
- 供僧
僧伽为佛法的实践者,也肩负使正法久住于世间的使命。由于已舍弃了世俗的事务,僧团成员并无赚取任何金钱,因此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要由在家人来供养了。供养僧伽就是要护持清净修学佛法,努力朝向灭苦的人。佛陀说僧伽是世间无上的福田,是值得供养的。通过我们的供养,僧众就能不必为生活的必需品而挂心,而能专心地修行了。另一方面,在供养僧伽的当而,我们也有更多机会听闻佛法。
如何供养僧伽呢?假和尚到处托钵讨钱的事件日益猖獗,因此身为在家佛徒的我们,应对一些基本的比丘戒有所认识,如法地在适当的时候以四种资具(衣物、食物、住所、药物)供养出家人。
III. 布施的果报
依果报来说,有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也有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布施者如已完全没有了贪爱,愚痴,就会带来没有任何果报的布施。他们不会再有生老病死,不会再有痛苦。这是最高尚的布施。
IV. 智相应与智不相应布施
布施的时候可以是存粹跟随别人做而没有清明的心。布施也可以是在思维观察佛法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布施可以帮助行者培养内观智慧。
四、可以带来善报的布施
在布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使一些因缘条件具足,以加强我们布施的福报。
I.布施前中后都欢喜:
行布施前,我们欢喜地准备布施。行布施时,我们念念分明,清清楚楚并且欢喜地做布施。行布施后,我们也欢喜地离去,不期待任何回应或回报,同时也不感后悔。
佛陀时代,一名富翁,虽然富有但却过着一如穷人的生活。原来,过去此富翁曾供养一名辟支佛,但后来,他又后悔不已,私下说:如果把这些饭菜给我的家佣吃,不是更好吗?过后,富翁因以饭食供养辟支佛,往生天界,过后几世更成为富翁,却因为后悔的果报,他不晓得穿好衣服,不知享受五欲之乐。
II.布施者要有德行:
除了行布施,我们也要培育,在平时持戒,谦卑正直。
III.布施之物要以正当方法获取:
布施之物必须以不伤害他人及自己的方法获得。
IV.布施者要有清净心:
无论对象为何人,有多少人,其布施者必须以清净心行布施。清净心即是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报或帮助而布施,但却对业果有充分的信心。
学习不期望受者的任何回报或帮助而做的布施。布施时没有‘我’在布施‘我’的东西的念头。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欢喜,因为种种‘我’的念头生起,在污染着清净心:
“我在帮助你…”
“我帮得不够好…”
“我已经付出很多了,为什么你还…”
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
而能清清楚楚(保持觉醒),那么所有的工作,
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
佛史比丘著《生命之囚》pg 50
V.布施者需深信因果业报:
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虽然不求回报,却清楚在因果业报的定律下,任何通过身口意展现的行为都会产生果报。善业亦会产生善的果报,除非一个人已经完全脱离了贪嗔痴及我执。
施所喜得喜,施上物得上,施妙物得妙,最胜得最胜。
五、布施的心态
我们布施时的态度很多时候都反映我们的心态及动机。我们应当学习清净的布施,依以下几种心态来布施:
- 以平常心来行布施,不因受施者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对待。
- 以恭敬心,谦卑地来行布施,不因自己是施者而让受施者感到自卑。
- 细心地行布施,细心地准备布施之物,不随便地将多余或不要了的东西“丢”给别人,总是准备最足够,最好的东西给他人。
- 主动地留意他人的需要,并主动地施予他人。
- 亲自将布施物交到受施者手里。
行布施时应避免的心态,则有以下几种:
- 渴望回报的心会让我们在布施后耿耿于怀,助长贪欲及嗔心。
- 分别心会让我们因自己的贪欲而选择特定的布施对象,这也是增长烦恼的行为。
- 我慢心会让我们在行布施后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产生更强的我执。
对于这些负面的心态,我们需要小心留意。 为了避免这些习性的增长,布施时念念分明是很重要的。
六、省察布施的动机
小查德是一个害羞文静的小伙子。一天,他回家对母亲说他很想为他们班里的每个人做一张贺卡。她的心一沉,想道:我想他不该那么做。因为她已经观察到孩子们从学校走着回家的情景,她的查德总是跟在其他人的后边。他们谈笑风生,彼此亲密无间,畅谈不休。但是,这其中从不包括查德。尽管如此,她决定支持他的儿子。为此,她买了纸、胶水和彩笔。在三周时间里,查得一夜连着一夜,煞费苦心地制作了三十五张贺卡。
情人节的早晨,查德欣喜若狂。他小心地把贺卡排列起来,放到书包里,关上门走了。他的妈妈决定给他煎烤他最爱吃的小甜饼,这样当他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就能吃到烘煤好的小甜饼,加上一杯热牛奶。她知道他可能要失望,但这样可能会减轻一点他的痛苦,一想到他不能得到许多贺卡或者根本一张也没得到,她就很难过。
那天下午,她把小甜饼和牛奶摆在桌子上。当她听到外面孩子们放学的声音时,她望向窗外,看见确实是他们一路欢快地走回来着。这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刻。同时,查德跟在他们的后面,他比平时走得快些。她注意到他空空如也的双手,眼睛禁不住湿润了起来。这个时候,门开了,她抑制住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
“妈妈给你做了一些小甜饼和牛奶。”她说。
但是,他几乎没听到她的话,而是径直跑过来,他的脸上容光焕发,嘴里嚷道:”没有一张,没有一张。”
她的心沉了下来。
他接着说:”没剩下一张,没有一张剩下。”
~完全不求回报的布施
生活里,我们或许时常在种种动机下行布施。有时侯会因为行布施而心生欢喜,有时侯则反而带来种种忧心及懊恼。甚至有时侯在行布施时,不知不觉地助长了种种的恶念及恶习。在学习正确的布施心态前,我们可以先省察我们每次行布施的动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布施的动机会时常变化,我们可以是:
- 由于害怕受到指责或投生恶道畏怖而布施。
- 想报答受者曾经给予的帮助而布施。
- 由于希望受者将来的回报而布施。
- 由于心想布施是善业而布施。
- 因为我有,你没有的优越感而布施。
- 希望布施会带来善名远播而布施。
- 认为此布施可以帮助成就心的修行。
无论是以上的那一个动机,都还是善行,都会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带来善报。但是,不清净的动机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希望可以助人成就定慧的动机是最好与圣洁的推动。
基本上,布施可以依动机分成三种:
- 下等的布施:当布施是为个人名与利。
- 中等的布施:当布施是为投生快乐的人生或天界。
- 上等的布施:当布施是为了学习圣者,除去贪嗔痴。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布施来净化我们,我们必须时常省察我们布施的动机,然后尝试提醒自己不与贪欲爱染相应。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可以慢慢提升自己。
或许你已是一个常行布施的人,那么就尝试提升布施的层次。又或许你刚生起要学习做更多布施的心,那就赶紧化作行动吧!布施未必要找一个特定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够细心的话,你会发觉,处处皆有布施的机会!
参考资料:
- 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著《南传菩萨道:上集》第六章:省察波罗蜜, 第七章:杂集
- 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著《南传菩萨道:下集》第一章:布施波罗蜜
- 洒甘露比丘著《说吉话祥》常行于布施
- 达摩难陀长老著《佛教徒的信仰》第八章 之 布施
- 达摩难陀长老著《Treasure of the Dhamma》10.2 Reflections of Generosity
- 帕奥禅师著《无上的布施》
- 帕奥禅师著《布施之道》
- 帕奥禅师著《菩提资粮》
- 净行比丘著《布施》
- 中村元著《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第十四章:经济伦理 之 布施的道德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