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缘起与世间正见

第三课:缘起与世间正见

目标: 

  1. 让学员了解缘起就是大自然的定律(法则)
  2. 让学员了解缘起乃因缘所生起(此故彼) 
  3. 让学员了解,修习佛法的基础是以世间正见为思想所依,在行为上依三福行实践

 一 、大自然的定律 

菩萨树的叶子

图源:Yuka Ogava | Pinterest

在人类的历史上,佛陀首先发现了缘起法。缘起为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释尊在菩提树下,因观察缘起而开悟成佛。由此可知缘起思想为佛教之根本。这是社会人生的真理,虽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但并非限于佛教,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此乃永远不变的绝对真理 1。缘起说被认为是有普遍妥当性的客观性真理,这以“法”(Dhamma)一语表示,故说:“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缘起”,更说:“见缘起者见佛,见法者见佛”。这就是说若能真正认识缘起法–真理,即等于理解佛法。 

缘起法宣示了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是在因缘条件的组合下产生(生),持续(住),变化(异) 及坏灭(灭)。这种现象是相续不断地发生,而且无始无终。无论事与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联系,缘起法则的运作依然如此。这是本然性,普遍性,安定性的理则,世间的一切都依此理则运作。 

那么缘起究竟是什么?巴利文缘起(Pattica samuppada), 指的是【由缘而起,与其他关联而起之现象界的状态】。“缘”(pattica)是指互相依靠;“起”(samuppada)是指同时发生。“缘起”,是指世间(包括人的身心)因缘条件辗转相依,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当年佛陀初转法轮,又度化耶舍及他的同伴之后,便派遣六十位阿罗汉弟子到各地将佛法弘扬出去。其中一位阿说示(Assoji)尊者,为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来到了王舍城。有一天早上,当他在城中托钵时,被当时身为外道沙门的舍利佛(Sqriputta)看到。舍利佛马上被阿说示尊者庄严与安详的威仪所摄受,认为他必定是一位觉悟的人,于是便在适当的时机趋前顶礼,恳求阿说示尊者想他开示其老师教导了什么。于是,阿说示尊者便以以下这一句偈子来解说佛陀的教法。这一句偈颂把佛陀教导的缘起法美妙地表达了出来。

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 aha,
Tesanca yo nirodho evamvadi mahasamano ti.
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

《律藏大品》 

二、缘起的运作

幼苗刚长出的过程

图源:Kellogg Garden | Pinterest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pajjati,
Imasmaimasati idam na hoti,imassa nirodha idam nirujjhati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杂阿含》卷一二(二九三经,二九七经等)

缘起 = 因缘所生起(此故彼) 

此:指一切因缘 

彼:指一切果 

因 + 缘 -> 果 

因:产生果的主要条件或因素 

缘:产生果的附加/次要条件或因素 

果: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或现象 

例如由种子发芽,长出叶与茎,成长而开花结实,这一连贯的关系,就是事责的因果缘起。

事物与现象的产生是因缘和合的;事物与现象的散离亦然。缘起的运作方式,就是大自然的运作方式; 而大自然的运作方式就是以上所讲解的—此故彼。人类因不了解“此故彼”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种种烦恼。真正体会到缘起的人(如佛陀与阿罗汉),便是烦恼止息的圣者。 

因此,因缘可以总论为:

  •  每一现象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现象的条件,就称为此现象的因缘
  •  某一现象的灭去,也是需具备种种障碍或破坏的条件,这些条件也是使此现象灭去的因缘 

三、世间的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

手拿金色奖牌

图源:Kellogg Garden | Pinterest

佛陀说:一切现象无不是有因果性的。要求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可笼统的讲因缘。佛法所说因果,范围非常广泛,一切都在因果法则中,但佛法所重的,在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指导人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得好。小呢,自己得到安乐;大之,使世界都得到安乐,得到究竟的解脱。而拥有了正确的知见,方能解知世间出世间的因果律,即能如实申虑诸法性相之有漏与无漏的智慧。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世间的因果律;出世间的因果律,下个学期将于大家一一分享其中的奥妙。

四、正确的知见 

一个陶瓷僧侣带着斗笠

图源:wirestock_creator | Freepik

正确的知见,即是正见。在学佛的理解方面,应该先修于正见;在学佛的行为方面,则先要能够修习“正命”。见与知识不同,见是从推论而来的坚定主张,所以正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学佛,要有正见,如开始旅行,要对旅途先有一番正确的见解,而确信这是到达目的地的正路;学佛也一样。 

释尊告诫比丘: 

何等为正见?为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 2,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 3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

如果我们拥有“正见”,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会是快乐的。

 阿姜查《为何我们生于此》

佛法的修习,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见】。

阿姜查《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佛陀所有的开示和教导,只有一个目的–给尚未解脱的人们指引出一条离苦之道;这些教导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正见。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了解,那么,我们便无法得到平静。

缘起的因果关系,包含过去世及至现世,未来世之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因果业报思想,所以即使有由今日之科学立场无法说明的部分存在,但缘起说本来的立场是极合理的,其方法与今日的科学方法完全相同。

 五、世间正见

犯人被铐上了手铐

图源:rawpixel.com|Freepik

 “所谓世间正见,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观察人生的意义,人生应遵循的正道,从正确观察而成为确信不移的定见,便是正见。对于修学佛法来说,正见就犹如航行的舵一样。世间正见有四个:

1)正见有善有恶 

确信我们的起心作事,有善的与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与不道德的。佛法的正见,从确见世间 (出世间),有道德的定律著手。

  • 善恶的标准

从自己的内心说:心净为善,心不净则为不善。我们的内心,经常有一些烦动恼乱(烦恼的不净因素,如不起杂染的烦恼,而心起清净的因素,就是善。

从事行上对他人的影响为标准:利他为善;损他则为不善。身为佛弟子,我们要确实信有善与不善,而且要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修成坚定不移的正见,作为我们起心做事的准绳。

2)正见有业有报 

多种族的人在一起工作

图源:tirachardz | Freepik

善与恶,约行为的价值而说,自有他应得的果报。一切众生所“有”的一切果“报”,必然是由于“业”力所招感的。有业然后有报,有种种不同的业,所以有各各不同的报;什么是“业”?业是事业,是动作。我们的内心,身体与语言的动作,凡由于思力–意志力(Intention)所推动的,都是业,但现在所要说的,指从我们身口意业的或善或恶的活动,而引起的一种动力(Energy)。我们都依自己身口意所做的业力,感受苦或乐的果报,这是正见的重要项目,唯有这样,善恶才有一定的价值。有业,就会有果报;今生不受报,未来不受报,就是千千万万生,业力照样存在,只要因缘和合,还是要受报的。

Manopubbangama dhamma manosejjha manomaya, manasa cc padujjhena bhasati va karoti va, tato nam dukkhamanveti cakkam va vahato padam.
心的诸法的前导,心是主;诸法唯心,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语或造作,病苦将跟随着他,就如车轮跟随着牛的足迹。
Manopubbangama dhamma manosettha manomaya,manasa ce pasanena bhasati va karoti va,tato nam sukhamanveti Chaya ba anapayini
心是诸法的前导,心是主;诸法唯心,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语或造作,快乐将跟随着他,就如影子跟随着身体。 

《法句经》第一,第二偈 

 

3)正见有前生,有后世

设想的地狱惨况,阎罗王判众生

图源:China-underground | Pinterest

  • 随着业报的善恶,在五趣中常流转

众生造作了种种的业–善业,恶业,引业,满业,生报业,后报业等;随着这样的业力,而感到来生的果报善业,其报是在善趣的人间,天上;恶业,就报在恶趣的地狱,傍生,饿鬼。地狱,傍生,饿鬼,人,天,总名为“五趣”。众生从无始以来,就随着业力的善恶,常在这五趣中流转生死,一生一生的延续不已。

  • 随重业或随习气,或者随着忆念

既没有重恶,也没有大善,平平的过了一生。在这一生中,虽无显著的重业,但所作的善恶业,在不断的造作状态下,对于某类善业或恶业,养成一种习惯性,这也就很有力量了。到了临命终时,那种惯习了的业力,自然起用而决定招惑来生的果报。生前没有重善大恶,也不曾造作习惯性的善恶业,到临命终时,恍恍惚惚,大有不知何往的情形。到末后,如忽而忆念善行,就引发善业而感上升人天的果报,如忽而忆念生前的恶行,就能引发恶业而坠落。 

  • 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

众生在生死中,是不得自在的,听由业力摆布,现在的生命,经过了死亡阶段,就转而开始–新的生命–往后有这样的死而又生,前生与后世之间,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延续,确实甚深而不容易明见的。

现在姑且举–“薪尽火相传”的比喻来说明,如前薪燃烧发光,等到薪尽火息时,又延烧到另一薪,火又旺盛起来。前薪不是后薪,后火也不是前火,而后火不能不说由于前薪的火而来。这等于说,前生的生命活动停止时,又展开一新的生命;前生不是后世,而后世确是依前生的业力而来。

4)正见有凡夫,有圣人 

三位僧人正在修习

svaha3 | Pinterest

能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虽然是难得的,但如不信圣者解脱的自在境地,那人生可真苦了!五趣流转,生死死生,一直这样的升沉下去,这幕演不完的人生悲剧,如何得了!人生,决不是这样无希望的;确信圣者的自在解脱才能向上迈进,冲破黑暗而开拓无边的光明,所以还要正见有凡夫,有圣人。

  • 生死常相续,圣者得解脱 

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常在五趣中相续流转,这是一般的凡夫经修行而得证的圣者–觉悟的人,能得到生死的解脱。觉悟的人证得了清净的智慧,就断去生死根本的烦恼,这才从生死得解脱,得大自在,得真安乐。

  • 凡圣缚脱异,深信勿疑惑

凡夫与圣者,同样是人,只因凡夫愚痴–以无明为主,这才系缚在生死中,不得自在。圣人因修持而得到清净的智慧–以般若为主,这才解脱生死的系缚。这凡圣,缚解脱的差异,一定要深切信受,因为当我们能够信受时,就知道有圣者,有解脱;也能信圣者有真智慧,大能力;能这样,就能不断地提升,趋向比目前这个阶段更加殊胜的人天果报凡夫与圣人的存在,一定要从深切信解中,引发坚定的正见,以上说明世间正见的主要内容,为修学佛法者所必不可缺的见地。

六、世间正见引发的行为与目标 

志愿者拿着捐款箱

图源:Partystock | Freepik

修集三福业(布施,持戒,修定)等人天善业:

  •  求人而得人 -> 依人身修行及不断地提升,最后进入佛道 – 觉悟。
  •  修天不生天 -> 不依靠深入的禅定功夫而生在天上。
  •  愿生佛陀前 -> 发愿见闻佛法

 七、总结 

一个穿西装的男人正懊恼地扶额

图源:katemangostar | Freepik

学佛者应有的世间正见,那就是正见有善有恶,正见有业有报,正见有三世,正见有凡有圣。这四者是说明世间正见的主要内容,为修学佛法者所必不可缺的见地。也唯有具有着根本的世间正见,我们就能在生活当中坦然面对一切顺境和逆境,因明了一切善恶业报都是有因有果,在面对顺境时不会骄傲执着,那只不过是过去所种下的善因而招惑,是不能永远拥有;面对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那也只是在承担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又能怨得了谁呢。佛弟子,有了世间正见,在世间算是一个好人,将来最多也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这是不究竟的。修学佛法目的在于求解脱,需要具有出世间正见不可,具足出世间正见,才能进去真正的解脱。

注解:

1 杂阿含卷一二(二九六经);若佛出世,如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巴利相应部一二,二 0: 【缘起之理法,是如来生起,如来不生起,亦不变常住之(法)界,法住,法决定】。 

2 乃流失,漏泄之意,烦恼的别称。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 

3 断灭烦恼,即称为无漏。

参考资料:

  1.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著
  2. 《原始佛教的特质》水野弘元著,如实译
  3. 《佛法概论》印顺导师著第十章:我论因说因
  4. 《佛法概论》印顺导师著第十一章,第二节:缘起的定义与内容
  5. 《为何我们生于此》阿姜查著
  6.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阿姜查著,第一:正见
  7. 《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著第三章:五乘共法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