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
就像是新兵入营一样,引礼法师为我们讲解接下来需要遵守的规矩:短期出家期间要禁语,不可散心杂话,行住坐卧要有威仪等。法师也为我们开示规矩背后的意义:禁语是为了要收摄我们这颗散漫的心,威仪是为了维护僧团的形象。法师也开示我们当舍利弗与目键连在还未跟随佛陀修行时,一直苦寻良师,并相约若谁先觅得良师必定告知对方,一起修行。后来有一天,舍利弗看见马胜比丘在托钵化缘时威仪十分庄严,便询问马胜比丘师从何人?马胜比丘便回答他师从释迦摩尼佛。之后舍利弗联同目犍连及两百弟子都随佛出家了,可见马胜比丘的威仪具足能以无声的威仪度人。因此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应该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莫要惹人讥嫌。 晚上在演礼结束后,我们便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
次日
早晨我们被打板声唤醒,在美丽的早晨迎来了我们的出家典礼,我们个别受持了沙弥戒及式叉摩那戒。法师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开示其戒法,戒的由来与演变。当时佛陀成道十二年了才制了第一条戒-不淫戒,戒条的产生是随犯随制的。戒又有几种分类如:通戒与别戒,止持戒与作持戒,性戒与遮戒,声闻戒与菩萨戒,在家戒与出家戒等。
一、 通戒与别戒:通戒是指 《七佛通戒偈》里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偈通于七佛所说也通于大小乘因此称通戒。别戒则是七众弟子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 沙弥, 沙弥尼及在家二众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所各别受持的戒律。
二、止持戒与作持戒: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 (诸恶莫作);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众善奉行)。
三, 性戒与遮戒:性戒是指本质上是罪恶的戒如:杀、盗、淫、妄;而遮戒则是本质上并非罪恶的,但却容易引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性罪。如:饮酒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引起犯下性戒罪。
四、声闻戒与菩萨戒: 声闻戒顾名思义是声闻圣人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 菩萨戒则是菩萨所受持的戒如:《三聚净戒》其中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戒的内容便包含了断恶、修善及度众生的要素。
五、在家戒与出家戒:佛弟子可依自己的身分及发心而受持不一样的戒条。在家戒有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而出家戒有沙弥及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戒法、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所有的戒律都是以五戒为根本,本质上都是不侵犯而尊重他人。佛陀在涅槃前遗命阿难 “小小戒可舍”。随着时代的演变,佛教也弘扬至不同国家,戒律也因此因时制宜;根本戒依然得以保留之余,其余戒条在不同地区有所更动。
生活
效仿着农禅制度里 《百丈清规》 中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的精神,我们每天都有出坡的时段,让我们在出坡中修行。我们组被分配到的出坡项目是拔草。引礼法师引导我们拔草时便观想要拔除自己的妄念,又或者可以善用时间,每拔一株草便念一声佛号,借此来收摄自己的内心。我们的日程被安排的十分充实,有经典选读课程如:《八大人觉经》,《佛说出家功德经》等;也有契合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精神的课程 – 《星云大师全集》里的佛教管理学、禅修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