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要逃避可以吗?

我很想要逃避可以吗?

文:薇利师兄

“我好压力啊!我想要逃避可以吗?”

“当然可以。”

你想要逃得多远呢?

 

逃避是本能

“趋利避害”、“离苦得乐”的心理或心态,是众生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惯性。仔细观察:当我们在电脑前工作,某个姿势保持了一段时间后,必定会更换;当我们从光线微弱的房间里走出,接触房外强烈的光时,眼睛定会眯成一条小缝或直接闭上;当我们吸气后总要接着呼气,呼气之后也紧接着自然地吸进下一口气。这些看似自然的反应,正是我们大脑和身体所启动的保护机制,是一种本能的“趋利避害”。因此,当生活的压力让身心的沉重感加剧,无力、无助和厌倦的苦受,自然让人想要逃离。

Source: Freepik | master1305

而佛教正好给众生提供了这么一条“离苦得乐”的正道,无论是在世间的生活中,抑或是出世间法的彻底离苦。

 

远离,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从事物或境界的一体两面来看,但凡我们拥有的,最终必定会失去;而带给我们快乐的,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因此,我们必须清楚明白——生而为人,我们得以以这副身躯和心灵来享乐,但也将会因其而受苦,这就是逃脱不了的“身心的束缚”。但是,短暂的逃避,确实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远离”(viveka)意思是宁静及出离,即——身远离(kāya viveka)、心远离(citta viveka)、依远离(upadhi viveka)。[1]“身远离”实际上并非指色身的隔离,将自己关闭在某处,拒绝与所有的人事物接触,而是指行者在修行时要避免与欲乐有关的目标,即是通过色、声、香、味、触所导致的欲乐。

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身的远离确实能起到让自己远离刺激烦恼习气的所缘。定时的“身远离”,可以短暂提供人们稍息的时段,让我们从攀缘或迷失追逐于五官的享乐中松脱出来。好好睡上一觉,让紧绷压抑的身体和大脑彻底地放松;或远离原来所处在的环境,到森林或公园中走一圈,让大自然的芬多精起到帮助放松身心的作用;又或者打一场大汗淋漓的篮球,活络筋骨之余,还能将体内的毒素排出。

身的远离,从纷繁陈杂的环境或人事中暂且逃离,让高度紧绷的肌肉、紧锁的眉头、紧咬的牙齿和高速运转的大脑得以放松,过一种“松弛但有弹性”的生活,抽空给自己的生命按下“暂停键”,并为其“充电”,将有效改善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Source: Freepik | chandlervid85

在短暂地从压力和烦恼中抽离后,身心的舒服,能让人们拥有更良好的心态重新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这仰赖于短暂逃避所带来的“快乐”。要知道——“快乐是禅定生起的近因[2]”。当一个人感到快乐的时候,短暂的禅定(刹那定)就能生起,这一刹那、一刹那的平静,已能够帮助减少平日生活中的躁动不安,使心变得柔软和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曾经参加过禅修或经常有抽时间给自己静下心来修行的人们,即便没获得禅那[3],也能体验到禅修后,心力更强、更平稳的原因。因此,短暂的逃离,是因为抵抗不了“强大的敌人”;短暂的逃避,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快乐不在禅堂里

但是一次次地逃离,又一次次回到让我们感到压力的环境中,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明争暗斗的人事纷争、无效的沟通等境遇时,刚充满电量的心力,又像是被高度耗了电似的,过不久,逃避的念头亦将再次萌生。

在历经无数次的反复逃离和面对后,大脑会像收集足够的资料一样,变得聪明起来。那时候,就会看到短暂的逃离,只能解决一时心理上的压力,让自己处理和调整好情绪,但却无法真正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永久性的清凉。

那么,“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在哪里?

Source: Freepik | kroshka__nastya

有些人每当遇到压力的时候,就想来一瓶酒,不醉不归,但很快就会发现“快乐”不在酒吧里;对人生失去希望,带着悲伤的心想要结束生命时,“快乐”不在灵柩里;对着曾经深爱的人失去了笑颜,就会看见“快乐”不在关系里…… “快乐”亦不在金钱、权力、地位、名誉、宗教里;更不会是在回避一切外在的所缘,终日打坐入定的禅堂里。

 

烦恼在哪里生起,就在哪里灭去

一旦我们明了没有何处可以逃离的时候,心就会像毫无后退之路的勇士一般,准备好与烦恼压力抗争到底的坚定。

压力,无非来源于身或心。身体方面的压力来自于疾病、劳累或受皮肉之苦等,而心方面的压力,则来源于“贪嗔痴慢疑”五毒,即是对感情、掌声、金钱、权位、名声、赞美等的贪恋;希望一切都顺心顺意,不愿事与愿违的渴求;对事物或真相的一知半解或不明;认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才是更为正确和必须如此执行的坚持与执着;对周遭的人事物或真理总是狐疑不信和抗拒。

这些烦恼杂染,才是导致压力愈发积累的原因。但可喜的是——烦恼从哪里生起,就会从哪里灭去。

 

最长的黑夜之后也会有光明

像个旁观者一样,别急着跳进故事当中。老老实实地看每一个起心动念的背后,总是夹杂着深厚的烦恼习气。起步阶段就会明白,绝大部分的压力来自于“想要”。职场上的压力、他人的赞毁、感情中的矛盾、家庭的冲突等问题,其实并不足以击垮我们,因为我们总可以用最轻盈的脚步,离开带给我们压力的境遇。而那些逃离不了的,正是心中的“想要”。

此时,我们便能明白——哪里有“想要”,哪里就有“苦”。压力,源自于“想要”,尤其是想要“鱼与熊掌都可兼得”的局面。想要逃避高压力的职场,但又不舍得放弃高薪和熟悉的环境;想要和让自己逐日失去笑颜的伴侣分离,却又依恋过往的美好或不愿当那个提出分离的“坏人”;想要被看见、被认可……

了解自己的“想要”,可以堪称“长夜后的光明”,虽说光明也是短暂的,但至少,我们不会再害怕黑夜。我们知道导致压力的因素,并不是特定的某个人、事、物或环境,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不可控的因素失去了“主宰力”。

这个时候,只需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想要”,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然后在“因”上耕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问心无愧地完成好分内事,调整好情绪和态度,最后让一切的结果随顺因缘。

毕竟,“成功”是需要建立在“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同时达标才可获得的,就像善因和善缘都需具足,才能结出善果一样。如此,清楚了“因果关系”,就能给原本陷入和迷失在压力情境中的自己增添一份清醒,一份以“局外人”看待故事情节的清醒。于是,就能在清醒中,做出最适合当下的判断和选择。

Source: Freepik | ijeab

不愿面对的离开,才叫逃避;而清楚知道是为了什么而离开的,那叫选择。

有所选择,即是“自由”,意即“在把握因缘,竭尽所能之后,把世界归还给世界”的大智慧,亦是最极致的“逃避”。

而你,又想要逃得多远,想要避到什么程度呢?

 

 

[1]  隆波帕默尊者;静虑林摘录与整理. 独处的意义[DB/OL].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234/ ,2023年6月4日。

[2]  百度百科:近因,指“直接促成结果的原因。即效果上的最直接原因,不一定是时间上的远近”。

[3] 马哈希法师.《法轮》(The Wheel of Dhamma):「禅那的意思是,以固定的注意力密切观察一个目标。集中的专注于一个选定的禅修目标如呼吸以培养寂止禅,会生起奢摩他禅那﹔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观照他们的无常、苦和无实质性,则生起内观禅那。有两种禅:奢摩他禅那与内观禅那。固定的专注,发展趣入寂止者,称为奢摩他禅那。观照三相则成为内观禅那。也有三种三昧(samadhi,或称为定):刹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