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预流支

四预流支

目标:

1. 让学员认识四预流支。
2.让学员认知四预流支是学佛与止息烦恼的步骤与方法。
3.让学员建立对正法的信心。

一、通往圣道之流

“舍利弗曰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
谓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杂阿含》

Source: Subtle Energy

在了解了佛陀教导的真髓――四圣谛、缘起等有关回到身心来学习以达至灭苦的终极目标之法后,我们或许会问:“要达到这灭苦的目标,该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学佛的路,是漫长的,是要持之以恒地不断修学的。为了使自己能走得更稳、更远,我们必须在这漫长的学佛路上建立起坚定的信心,而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四预流支。

“流者,谓八圣道。”

《杂阿含》

流指的就是八正道,也就是烦恼止息的圣道之流。

譬如在山顶上,下了一场大雨,雨水先把溪涧淹满;溪涧淹满后,再把小沟渎淹满;小沟渎淹满后,就会把大沟渎淹满;大沟渎淹满后,陆续地小河也会满;小河满后,大河将满;大河满后,再流入大海;大海就是这样多次的河水流入才会满的。自然界是如此,圣道大海也是如此:如果能亲近供养善知识,则能够听闻到正法;当具足正法的听闻后,则会升起对正法的信心;具足信心后,则能如理思维甚深的佛法;如果能如理观察甚深的佛法,则能够具足正念正知;具足正念正知后,才能进修法、随法行;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后,就能趣入正道。如能趣入八支圣道,便得到了烦恼的解脱。

由于这四种行为,于圣道流,能获得、能随至、能圆满、能体证的缘故,所以名为预流支; 又因为这四种行为,于圣道流,能按部就班的增长学佛的资粮,能使学佛不退失信心,所以名为预流支。

二、亲近善士(sappurisa-samseva)

“Asevna ca balanam, panditainan ca sevana
puja ca pujaneyyanam, etam mangalamuttamam.
远离愚痴人,亲近贤慧者,恭敬应供者, 此为真吉祥。”

《吉祥经》

四预流支,以亲近善士为先。

Source: 原始佛教

I. 何谓善士?

“所谓的善士(善知识),不但具有戒,而且具有德行;他远离恶习,成就善法,可为人师表,成就优秀的品德;他知道羞耻,勇于悔过,善于自律又好学;他具有正确的见解,常常思维贪欲的过患,并对身心细心地观察;他聪明敏捷并自觉性高;他远离贪而趣向贪的止息,远离嗔而趣向嗔的止息,远离痴而趣向痴的止息;他调顺于自然法则,内心寂静而趣向寂静,内心解脱而趣向解脱;他离解脱的彼岸越来越近,离圆满的觉悟越来越近,离涅盘的体证越来越近。他行为合乎正法,不骄慢不放逸;他具有忍辱及柔和的心,能自己调伏自己的烦恼,能独处,能自己修行。他对自己的老师能够恭敬地供养。他安分守己,不放纵自己的感官;他不但守持戒律及修持定与慧,而且能够劝勉鼓励别人一样地守持戒律及修持定与慧,以便让别人和他一样具有对正法的信心。简单的来说,所谓的善士就是远离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具足及成就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支圣道。”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善士(sappurisa)或善友(Kalyāṇa-mittatā),就如以上经文所述,具有学习佛陀教诲坚强的心愿与毅力, 但极力让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有所成就,而且也能够引导与他一起共事的人在学佛的道路上也有所成就。

在佛陀时代,佛陀本身就是最好的善士。现在佛陀已入灭,我们一般应亲近依法而活的僧众。我们可依以下几种特质来选择应当亲近的善士:
一、证德:他勤于学习三增上学――戒定慧,并且对三增上学有所体证。
二、教德:他能演说佛法,引导别人趣向正道。他勤于学习并且了解经藏的内容。
三、达实性:他由于从听闻、思维教理及修行所现证的智慧,而能够通达正法。
四、悲悯:他不但具有一颗慈悲及柔软的心,而且不为名闻利养所惑。
五、巧为说:他成就辩才,能够善巧地为他人说法。

II.为什么要亲近善士?

一时,阿难对佛陀说:“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

然而,佛陀告诉阿难:“不要这么说,为什么呢?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了!与他共同处事,将视为一个很好的修行。我也是因为善知识的缘故,才能够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自觉悟以来,无数的众生因此而获得教诲,他们都脱离了烦恼。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一起共事,他对于正法的信心会增强,听闻正法的机会、布施的机会以及获得智慧的机会都具足了。这就好像月亮就快盛满了,月光渐渐转亮,比平时加倍地明亮。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他的信心、闻法、忆念、布施、智慧的力量都会增强。”

《增壹阿含》

Source: ThoughtCo

能够与一位善知识共事,在学佛的道路上是极为重要的。他能够影响我们更加精进地学习戒、定、慧,以及一切止息烦恼的方法。佛陀是多么的重视善知识,只要能够亲近善知识,圆满清静的戒行就可算是完成了。这是学习佛法的第一步,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优秀的善知识是难得的,有时更是可遇不可求呀!

III.亲近善士的守则

一时,佛陀告诉诸位比丘,如果只单信一人,会有五种过患:

  • 一、如果我所敬重的人犯戒违律,为众人所唾弃;恭敬或以他为师的人,会这么想:他是我的老师,我所敬重的;现在他被众人唾弃,如今我有何颜面再踏进寺院?不入寺院,就不能够亲近众僧;不能够亲近众僧,就不能够听闻正法,不能听闻正法,就会退失善法,更不能久住于正法中了。
  • 二、如果我所敬重的人犯戒违律,众人不愿再见他;恭敬或以他为师的人,会这么想:他是我的老师,我所敬重的,众人不愿再见他;如今,我有何理由再踏进寺院?不入寺院,就不能够亲近众僧;不能够亲近众僧,就不能够闻法,不能闻法,就会退失善法,更不能久住于正法中了。
  • 三、如果我所敬重的人持衣钵,云游四方;恭敬或以他为师的人,会这么想:他是我的老师,我所敬重人,他着衣持钵,人间游行;如今,我有何机会再踏进寺院?不入寺院,就不能够亲近众僧;不能够亲近众僧,就不能够闻法,不能闻法,就会退失善法,更不能久住于正法中了。
  • 四、如果我所敬重的人舍戒还俗;恭敬或以他为师的人,会这么想:他是我的老师,我所敬重人,他舍戒还俗;如今,我不应再踏进寺院。不入寺院,就不能够亲近众僧;不能够亲近众僧,就不能够闻法,不能闻法,就会退失善法,更不能久住于正法中了。
  • 五、如果我所敬重的人身坏命终;恭敬或以他为师的人,会这么想:他是我的老师,我所敬重人,他已身坏命终;如今,我有何理由再踏进寺院?不入寺院,就不能够亲近众僧;不能够亲近众僧,就不能够闻法,不能闻法,就会退失善法,更不能久住于正法中了。

因此,诸位比丘应当的如此学习:我应当成就于对佛、法、僧不坏的信心(而非独信一人),成就殊胜的戒行。佛说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亲近善知识并不是偶像的崇拜,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善知识的言教及身教学习到法、学习到烦恼止息的方法。如果亲近善知识变成了盲目的个人崇拜,当我们所亲近的善知识遭遇到以上的逆缘,那么我们的学佛因缘也会随之而结束了。盲目的只信一人,对于其他人的意见都不愿学习或排斥的话,那是学佛的一大障碍。

然而在亲近善士,从他们身上学习的同时,我们不应忘了以一颗感恩的心,尽做学生的义务,必须敬重、供养、在生活起居上尽可能给予关怀与承事。

PAGES

1 2 3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