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编辑:慧琳师兄和诗怡师兄
随着新学期的步伐,净心阁第8楼层的门也正式打开。在这一层,姚文彬师兄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佛教的本质。
生活中经常听见佛教徒把“学佛” 挂在嘴边,但你真的明白真正的 “学佛” 吗?佛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随缘或是佛系,就是学佛吗?
“什么是佛教?”
佛教(Buddhana Sasanam), Sasana 义译为教导 teaching,因此,佛教可以被解释为佛陀的教诲。在这之中,佛是觉者(Buddha),而菩提(Bodhi) 意味着觉醒。因此,佛教也可以被解释为【通向觉醒的教育】
“那学佛有什么修行原则吗?”
戒、定、慧,为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这三者是【古仙人道】– 八正道的缩影。真正的核心在于【慧】 – 缘起与四圣谛的智慧,因为【戒】与【定】都需要依【慧】来引导。
第一部分是戒(Sila)。戒,即为道德,讲述的是【诸恶莫作】,戒绝任何身体或语言上的伤害。
第二部分则是定 (Samādhi)。 定,指的是善心的专注,【众善奉行】。以不害人为基本原则,并延申专注地学习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第三部分是慧(Pañña)。慧,指的是智慧或洞见,【自净其意】。培养洞见,从而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净化自己的身心。
这三者皆是诸佛所共同教导,所以说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生活中,我们常听见佛教徒提起‘缘起’。这所谓的缘,是命中注定还是命运吗?”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缘】指的是【互相依靠】 ,【起】则说明【同时发生】。 生与灭的【因】与【果】皆在同一个时空,相互影响着彼此。
其实,缘起不是命运、运气或命中注定。缘起是揭示当下的【果】,皆由当下的【因】,辗转相依而展现。佛陀教导的缘起,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观察内心生起苦的过程,因为在苦生起的当下,就可以同时发现苦因,它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 而就在当下。
主讲人文彬师兄举了个例子,某天某人因食物中毒而肚子疼,当下的消化系统受到污染食物所产生的毒素所刺激,大肠因吸收毒素而导致大脑发出疼痛的求救信号。
我们也许会说肚子疼是因为早上的食物,可是解决的办法肯定不是去追悔早上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去清除当下在肚子里的毒素。这例子里,就可以明显的说明缘起的苦(肚子疼)生起时,苦因(毒素)肯定也在当下。我们不会愚痴的想要改变过去,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缘起?”
缘起能让我们明白因和果是【相互影响】并【同时发生】的,从而教导我们需要【直观】的看待事物,因为“聪明”的大脑往往会错误引导我们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妄想当中。
生活中,我们的心中往往都【执念于过去】或【焦虑于未来】,从而让我们受困于苦,而看不到【当下的苦因】。直接观察身心的缘起可以让我们发现这些苦生起的过程。苦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下的苦因还未被发现,然而我们却不断的【重复】,【不改变】,【轮回】。
如果我们枉然的向外寻求苦因,那么将永远无法解开痛苦的原因。以文彬师兄举食物中毒的例子为例,若要缘灭(摆脱苦),我们可以通过看医生、服药。服下药后可能会呕吐或是泻肚子,毒素被排出时,【因】当下就被改变了,肚子的疼的【果】也会舒缓了些。因此,若想改变果,就得看到当下在身心的因。若是当下的因还存在,这就表示果当下依然存在。
“生活中总会听闻他人说,来自不同世界的两个人继续在一起会很痛苦。 那,在佛学的四圣谛里,苦和世间个别又代表了什么呢?”
【日常用语】中,苦代表着缺陷、痛苦或者不圆满。然而,【法的语言】,苦代表着无法忍受、无法满足或是无法安心。譬如,亲人的离去使我们感到难过(苦),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失去他们的事实。
佛陀教导的灭苦之道,并不是去解决世间的缺陷或不圆满,而是去改变面对痛苦的内心反应,盲目的内心反应才是真正痛苦的所在。
世间在【法的语言】里,指的不是宇宙,也不是地球,而是身心、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文彬师兄分享了一个场景:
情侣分手时总说我们来自不同世界,但他们真的生活在不同世界吗?他们明明真实地在同一个地方啊!
其实,“来自不同世界”用的是【法的语言】,说的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他们看待人事物有着不同的对待与反应。构建他们的世间即是身心的五样聚集【感官】【感情】【感知】【意志】【知觉】
心里播放的回忆、记忆中的歌曲等等都是通过五蕴和心互相产生的。人走了、事情过了,心里还会因重播这些画面而难过时,我们要【直观】妄想的本质其实就是【主观的心理现实】,只有我们看到,别人是看不到的。
一旦能够意识到这些只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主观妄想,并非【客观的事实】,我们就有能力去放下头脑的妄想。这些心理画面都是受五种聚集的影响,因而身心产生变化,只是我们没有察觉。 这样的过程就是觉醒的第一步。
“生活中必经的生老病死就是不圆满吗?痛苦就是缺陷吗?那这些痛苦可以被解决吗?”
现实生活中,这些苦是无法解决的,这些事物也不是苦的真正原因,不能逃过生老病死,也不能永保青春。从缘起来说,真正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这些自然循环的现象,并不具备苦的本质,苦的本质是【心的反应】(内心对这些现象的对待与反应)。佛陀也经历生老病死,只是他的内心并没有【无法忍受】、【无法满足】、或【无法安心】的烦恼。
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潜入经典里就是学习佛教的方法吗?
如果有人生病了许久,有一天一位名医开了一个药单给他。当他拿到了这个药单后,雀跃不已,一直重复的把药单的内容反复的背诵,请问他的病会好吗? 药单只是记录治疗的方法,还是需要病人将药单付诸于行动将药煎好服用,才能把病治好。
因此,缘起与四圣谛也不是一门哲学,而是教育,教育本身需要学生亲自的实践。只有直观身心的过程,才能更了解【苦】、【世间】、【五蕴】集起与灭去的过程,并达到心的寂静与解脱。这才是真正地明白了佛教的本质,【自净其意】的真义。
结语
自净其意,是佛教的中心,指的是依靠自己的学习净化自己的内心。感恩姚文彬师兄的分享,让我们能够明白,情绪的产生不在于事情的本质,而是自身的内在因素。举个例子,考试前产生的焦虑不是源自于考试,而是因为我们可能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学习而害怕不及格或是成绩没有达标。
通过了解佛教的本质,佛法是用来学习,而不是一昧地信佛。一昧信佛的人只依赖佛陀的力量来保佑,而真正的佛门子弟是跟着佛陀一步一步地学习,观察自己的身心灵,从而找到痛苦的原因,自己独立解决。
净心阁楼层8——《回归佛教本质》小编心得
佛教的本质就是回归身心的学习。如果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坐禅、吃素、念佛,就很可惜,因为洞察与觉醒的下手处,就在五蕴身心。真正的修行是发生在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件事情时,【憎恨】之心会被点燃。
然而,这憎恨之心的源头却是由于之前的【贪求】之心所潜伏。 如果没有【喜欢】为先,如何会有【不喜欢】在后呢?这一切只有深入观察我们自己的身心,才会发现,这就是觉醒的第一步。
世间上的每一件人事物都在互相影响着。随着佛陀的教诲,我们才明白,解决问题得先解决因 – 【对问题的反应】,而不是【问题本身】。一旦苦因无法消灭,那苦果就会一直存在。
生活中的触景伤情,是由内因到外果,再从外因到内果(或相反)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由我们的内心的缘起过程所使然。然而,生活中并没有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着自己的身心变化,往往都是注意外在的人事物,因此只看到外在的【问题】,而没有看到身心【对问题的反应】。
因此,佛教的中心是回归身心的学习。缘生,不是自生、他生,更不是共生,而是【影响中的现起】。我们应该学习佛陀的教诲,学习如何【直观】自己的内心,从而发现造成不如意的因就是【贪与嗔的习性反应】,这样生活才会因为这样的【觉醒】而幸福快乐多一些。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