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常恩
我是谁?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底什么是“我”。
佛教里我们常讲“无我”,不是说“我”是不存在、没有的,而是“我”这个主体其实一直经历的变化。这个“我”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第一个“色” 是物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后面的四个简单来说则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心的活动)。所以,我们其实是由不同的元素因缘和合而成,“我”其实不是单一存在,所以称作为“无我”。
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变化。从生理上,从一名手臂般大的婴儿长成高大的身躯;性格上也可能从一名不怎么爱说话的人变成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分享者。看着这一些变化,如果说要“做自己”,那到底是哪个阶段的自己呢?
“我”变化的意义
正所谓“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一天所呈现的自己,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我们的行为就会是好的;反之如果心是不善的,我们的行为则是不好的。一切现在的行为,会决定我们以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变化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自我改变、自我修正,可以自己做主要成为怎样的人。
要“做自己”,可以问问要做的是 “善”的自己,还是“不善”的自己。如果我们培育善心,行为是好的,比如乐于助人、时常随喜别人的成就、乐于分享,做这样的自己很好。可是,如果我们不善心偏重,比如脾气暴躁、懒惰、自私,做这样的自己就显得不好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以“做自己”为理由,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抱怨或想求人就开口。如果别人提点他,他说这就是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
以“四正勤”为导向的变化
既然我们的身心一直经历变化,我们就要一直往好的方向去。我们终究还是被贪嗔痴主宰的凡夫,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正念,我们就会一直做出与贪嗔痴相应的行为,比如沉迷于游戏、过度饮食、一直抱怨不符合心意的事等。一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行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然后变成性格后就很难改变。
佛教里的“四正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依据,以下:
“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已生善念令增长”是指如果已生起的善念,要继续保持。平时如果已经有好的习惯、好的观念,譬如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定时复习功课、做义工,这些都是善念,我们要保持,不让这个习惯丢失。
“未生善念令速生” 是指还没发起的善念,要快快发起;还没做的善事,要快快去做。如果良田没有去耕耘,怎么会有好的果实呢?这里所谓的良田可以以五善为依据去检视,看看哪个是还没发起,如爱护生命、行布施、爱护家人和尊重别人、说好话和保持正念。
“已生恶念令灭除”是指要时时檢討自己心当中有沒有起恶念。例如,贪财、贪吃、妒忌等,这些恶念每一个人都有,有了这些念头要转过来,检讨反省。身为人犯错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不要让这些错误越积越多,最后深陷泥沼。
“未生恶念令不生”是指还没生起的恶念,不要让它生起。那些还没接触到的不善的行为,要远离。在外头生活,我们要注意自己所在社交圈子,是否让我们可以一起成长还是堕落。往往我们之前没做过的坏事,很多时候都是受身边的人影响的。
总结
我们每一天经历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缘,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都依据当时的身心状况所决定。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训练自己的心,确保可以在做自己时是善的,然后在变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往善的方向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