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佛学常识
学习菩萨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菩萨
佛、菩萨、罗汉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修行的层次却是有高低之分的。从修行境界高到低,依次为:佛、菩萨、罗汉。 佛是修行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境界的教徒。其中我们知道的佛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 菩萨是修行到自觉、觉他,但是还没有觉行圆满的教徒。关于菩萨,四大菩萨分别为观 [...]
哭婆变笑婆的故事,你听过吗?从前有一个老太太,每天总是哭泣,因为……
开学季过去已有些时日了,相信大家都已经开始进入许久都未开启的备战状态,应付各种作业、考试,还有一系列的团体活动等。忙得焦头烂额的同时,又有着一些“奇思妙想”。 Marley Clovelly | Pexels
“如果所有东西都能一瞬完成该有多好!” “真想抛下所有烦恼出去玩!”
[...]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简约的人生得从心开始?| 莫淑清师兄 | 【贴心话】线上演说《自我的醒觉》
联合编辑:诗怡师兄&祎雯师兄 简约的生活,是不少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许多人奉行着的理想生活。有人把它和极简画上了等号。一间房间、几件家具、一张摆放整齐的书桌和只挂着几件衣服的衣柜。把自己的空间简化,实行断舍离,只留下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这可能就是大众口中的简约的生活。 [...]
还记得她吗?那个虽已在远方却好像永远那么亲近的她 | 韦韵怡师兄 | 【贴心话】线上演说《社会的醒觉》
联合编辑:莉欣师兄 & 祎雯师兄 图源: wirestock | freepik
那一天
最终,她还是走了。 当疫情开始肆虐蔓延之时,她最敬爱的婆婆平静地闭上了双眼,结束了九十五载的漫长人生,于此同时, 与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 [...]
身体的习惯从何而来?想蕴和随眠代表什么?| Sayalay Dhammadharā法师 | 【贴心话】线上演说《自我的醒觉》
联合编辑:诗怡师兄&良慈师兄 你有想过探讨自己身体的习惯吗?驼背、翘脚、吃饭时吧唧嘴等等……这些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在这场线上演说,Sayalay师父分享了《习以为常》这个讲题,主要讲述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并从习惯中认识自己,进而改善自己。 Sayalay师父因受到吉 [...]
佛教提倡无欲无求?身为佛教徒的你在校园里是否应该积极竞争?
文:靖宜师兄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身为学生的你肯定对这句话的亘古不变了如指掌。 小学、中学时期的竞争:“以成绩分班”的教育原则、课外活动分数。 来到了充满年少气盛的学生的大学校园里的竞争:“抢课”、争取宿舍、职位、权力的追求。 这些都是源自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导致的竞争,是成 [...]
佛教竟然不是迷信?—拜神求财不是真正的佛教?
文:珮瑜师兄 在我身边有很多自称是佛教徒,却从没参加过任何佛教活动,甚至对佛教一知半解的人。 我们对佛教的接触可能仅仅源自于TVB版的西游记,还有逢年过节去寺庙拜拜,烧香拜佛保佑今年全科及格之类的。 也因为不了解,所以很多人都会以为宗教信仰都是迷信。 觉得宗教信仰相信只要拜的 [...]
原来人生的痛苦来自于这3个根源,你的烦恼也是吗?
原来人生的痛苦来自于这3个根源,你的烦恼也是吗?
生活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贪嗔痴”的环境,你的快乐依然是纯正、发自内心、源自于你个人的,还是随波逐流、满足世俗眼光后的快感?是来自于你的无欲无求,或只是你当下欲望的满足? 图源:pixabay 什么是佛教指的三毒?
现代的人, 有时 [...]
真正的活在当下—觉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心经》里,“照见五蕴皆空“中的”照“,其实指的是佛教中的觉照(Mindfulness)。 图源:网络
觉照:时刻警觉
觉照,就是时刻警觉。对生生灭灭的念头警觉,观察并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感知与感 [...]
西游记—六耳猕猴其实是孙悟空变出来的
文:何珮瑜师兄、李诗怡师兄 《十分钟冥想》这本书里,作者的师父把人的心灵比喻成一条道路。我们的每个想法、念头都是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 每天接受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大城市里繁忙的马路。莫说一周或是一天,此时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大脑中也肯定闪过无数个和这段文字无关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