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伪善:别把伪善当作善良

道德伪善:别把伪善当作善良

文:诗怡师兄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

图源:pixabay

你,善良吗?或许我应该问,你,真的善良吗?

善良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也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很多人对善良的定义都在于帮助别人。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人是带着目的性去帮助别人的呢?

这些人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别人,尽管自己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大多时候满口仁义道德,但却在暗地里干着坏事。对于这些行为,我们称之为“伪善”。

图源:网络

大多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人类的伪善呢?我们可以用几种理论解释伪善的动机,即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及社会影响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指的是人们通常会通过观察别人学习新事物。

图源:unsplash

然而,在一个人的道德观念还尚未成熟时,当他们向榜样学习的不够正确或对榜样的行为了解得不够深入时,自己的道德观念会被错误地影响。

在错误的道德认知下,人类善于用道德推脱正当化自己的错,企图为自己的错进行道德辩护。换言之,人会在自己不利的状况下进行道德推脱,即不激活道德的自我管理机制,以最小化自己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人的一生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学习对象可能是家人,朋友,甚至可能是所谓的“路人甲”。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当一个涉世未深的人看到身边的人把对别人的指手画脚和出言不逊当作理所当然时,这种观念也会不知不觉的嵌入那人的脑海中。久而久之,这种错误的观念便会根深蒂固。他也会被同化成一类人,也不认为自己正做着错事。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则指出了人们总是会抗拒与自身本有相冲突的新观念。与此同时,人们会寻找额外讯息巩固新观点,替代旧观念,以达到心理平衡。

图源:pixabay

大多时候,他们的内心其实并不怎么认可该新观念,但却为了随大流而强迫自己去接受。因此,他们的许多举动并非出自本身的真情流露,也可以说善意并不是内心驱使的。

“马云这么富有,他应该为天津爆炸案多捐几亿”

这是2015年天津发生严重爆炸案时,网民对富豪马云的喊话。但,马云真的有义务伸出援手吗?其实他可以选择不捐,但当时的社会缩影就是,你有钱,你必须捐钱!

那么我想问一句,那些要求马云捐款的人自己也捐了吗?

在我看来,做慈善重要的是心意,不管你捐多捐少,至少你是出自内心的想帮助别人。然而,我们身边也不乏类似道德绑架的事件。打个比方,我认为做慈善捐钱随意就好,但是某个慈善机构的朋友们却认为,要捐至少五十令吉,而我被迫捐了更多,就演变成不受内心驱使的善意了。

社会影响理论

社会影响理论则认为人类的行为会被周遭环境影响,使他们在特定情况(大多为不利自己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其中,高权重着更会对自己实现道德宽容,并对别人实行更苛责的判断。

图源:pixabay

就拿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网红自杀事件”来说吧。在事件的开端,很多网民其实并不知道该事件真实的全过程,但却乐于在网络上做“狙击手”,严厉地指责该网红。

新闻报道下方的评论更是不堪入目,有些甚至让她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网民在没有了解当事人及受害人的情况下将炮火猛烈地集中在该网红身上,其实是在对她实施网络霸凌。

他们把自己当“圣人”,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判断一个人的对错,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他人,从而获得道德优越感。

讽刺的是,当他们成为被霸凌方时,他们却会表示应该减少网络霸凌,并要网民对自己放宽道德标准,实现言论自由。这些“双标”的网民只会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才会要求别人理所当然的原谅自己,却在别人犯错时胡搅蛮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导致伪善的行为无非是自身过往的经历、社会强迫的“新”概念和认知上的双重标准。

在了解这些因素之后,我们不妨审核自己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哪一个过往经历来加强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价值观是好的吗?还是不好的?

那即然那些事情都是过往,我不过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学习了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导致我有时会做出伪善的行为。那么现在我是不是能够有意识的去注意到这些行为不过是过往的产物,我现在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呢?

图源:pixabay

在面对和自己心里底线起冲突的概念时,试问“这个新概念是对的吗?”,就算是对的,那么我一开始的概念就错了吗?其实并非,很多事情并无完全的对错的。倘若我心里的想法并无恶意,也不至于是错的,只是和大家不一样,那为何我需要欺骗自己,去做出伪善之事呢? 

当你意识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有着双重标准时,试试代入你自己,你愿意被别人施予同样的待遇吗?想必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不想。

学会用同样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不让自己轻易犯错,也用同样的标准去审视别人的行为。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其去指责别人,不如看看自己,反思自己,再做好自己。

 

结语

图源:网络

行善可以分为两种价值导向。其一,是以过程为导向。其二,是以结果为导向。

以过程为导向,是以做的任何事出发点(动机)为主。然而,当你的动机不在于行善,而是想得到大家的关注或获取名利,那么接下来的心理机制会强化 “伪善”的行为。

结果为导向,是从被帮助者的角度出发,想让对方感到有所帮助,那么接下来的心理机制会强化 “真善”的行为。只要能够确确实实地帮助别人,那就足够了。因此,人们应该时常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若发现起了邪念或偏离了初心,马上制止接下来的行动,以避免自己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沈汪宾,刘昌. (2012). 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评述.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45-756.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