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增上学
将八正道的内容进一步归类,可分成戒、定、慧(三增上学)。戒、定和慧共同形成了佛教修行的核心。八正道的修习是具有戒之道、定之道和慧之道的。这就如同一块木头分成三段一样,但实际上确是同样木头。如果我们要抛掉身体和言语来修行,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身体及言语一道修行。因此,事实上,戒、定和慧是个一起运作的和谐共同体。
三学
慧
正见
正思惟
戒
正语
正业
正命
定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I. 戒(sila)增上学――道德的训练
戒增上学包括正语、正业、正命。原则上,戒增上学是不使别人痛苦的做法。在不令事物生起害处、弊病和危险的情形下,我们以正确方法来实践人生。这对于每个生命来说很重要,也是必要的。戒学是在身、口的行持。这是要我们能将身、口处于平常、安宁、有秩序的状态,同时对自己、社会或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不造成祸害。
戒使心安住在清净中,是修定的基础。戒学法能够防护我们的身业及语业,同时把它们导向正确的方向。它也是一切善业的基础,作用是防止人们由于不受控制的身语业而变得不道德。它帮人们保持言行无瑕,不受智者所谴责。惭(羞于为恶)与愧(害怕为恶)是持戒的因。只有通过惭愧心,我们才会持戒。
当我们的身体是脏的,而且穿上脏的衣服时,我们的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丧,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便能使我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同样地,不守戒律,我们的身行和言语也就不清净,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乐、苦恼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们远离了正确的修行,这会障碍我们彻见存在我们心中的法的本质。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於一颗正确训练的心。因为是心传达命令给身和语,所以,我们必须由“训练我们的心”来不断修行。
II. 定(samadhi)增上学――“适于操作”的心
定增上学包括正精进、正念、正定。借着持戒,我们企图控制自己的言语和外在的行为。然而,苦的起因却来自我们内在的行为。如果我们的内心仍旧在贪爱、嗔恨等有害的情绪翻滚煎熬,那么只限制外在的言语和行动,是毫无用处的。贪爱与嗔恨绝对不可能让我们离苦得乐。贪爱嗔恨迟早会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使我们犯戒,伤人又害己。由于问题出在我们的心,所以我们必须从心的层次上着手。
“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
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丘,培育定力的比丘能如实的了知诸法。”
《相应部.谛相应》
通过定学,我们可以培养足够能力去控制自己的心,而且可以随自己的需要来运用,为自己带来最大的益处。控制这个心并把它安置于清净、寂静中,不只是清净、寂静或不省人事。所谓的定,是指学习或训练控制心,使心能“适合于执行工作”。所谓“适合于执行工作”是说当心平静时,就能如实地看清三法印、四圣谛、缘起等世间的实相了。
我们可以将平时散乱的心比作到处流窜的水一样。若是我们不懂得治理水,任它到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便会浪费了水的功能。相反地,假如我们懂得如何兴建大型蓄水池,将水引至高处,便能利用水的能量来发电。同样的,这颗已经“筑堤”、被控制、经常训练的心,将会变得 “适于操作”
而获得难以计量的利益。
III. 慧(paññā)增上学――如实知见
慧增上学包括正见及正思惟。由于慧一词巴利语为“paññā”,因此能够导人趣向解脱的智慧,也被音译为“般若”。
智慧的开发有三个阶段:
1、 闻慧:由听闻或阅读他人的话语而得到的智慧。闻慧非常有益,它启示我们走往正确方向, 但只有闻慧并无法使我们解脱,因为事实上这只是“借”来的智慧而已。我们接受它可能由于盲目的信仰,或由于恐惧若不信则会入地狱,也或许是由于贪求,希望藉信仰上天堂。以上任何一种情形,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智慧。
2、 思慧:知识上的理解。以理性去了解判断所听闻或阅读过的道理是否合逻辑、有价值、有益处,我们才接受它。这种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假如我们将它视为终点而不再前进,也就可能非常危险。有些人增长了知识上的理解,就自以为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的一切知识只不过助长他自我膨胀而已,他离解脱之道还十分遥远。
3、 修慧:由自身体验而培养出来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修慧离不开身心,在感官与外尘接触的那一刻,通过八正道把烦恼斩断,这才是真正的修慧。
假如我们只是让心平静,那么心在那段时间里也许是安详无杂染的。但这就好像拿一块石头盖住恶臭的垃圾坑一样,当石头移开时,却仍旧充满著难闻的垃圾。我们必须善用禅定,不只为短暂的快乐,而要正确地观察身心的本然,这才是真正使我们解脱之道。
四、三学的相互关系
“譬如一人立于大地上,举起最利的刀而斩除大竹丛一样,他则站立于戒地上,以精进力策励于含藏慧之手,举起由定石磨得很利的观慧之剑,而解除斩断及摧毁使他自己(的诸蕴)相续沉沦的一切爱结。”
《清净道论》序论
三学是有次第性的,偏重而言是依戒起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所谓的次第性,不是指先修完戒,再来修定;修定圆满后,才来修慧。持戒要清净,需要定与慧的辅助;修定要成就,也需要戒行清净与智慧的辅助。总之,戒定慧三学是息息相关,相互增上的。
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这是因为正见(慧)不但是最后的目标,也是开始的根基。正见(或慧学)犹如双眼,众生没有正见,就好像双眼蒙上了尘埃,看不清世间实相。因此,学佛是为了把我们的双眼擦亮,使我们能够把这个世间看得更透彻。为了擦亮双眼,就不能没有行动(戒学、定学)。持戒与修定是为了开启真理的智慧。
还记得《瞎子与跛子》的故事吗?瞎子与跛子被困在火宅,为了逃生,瞎子把跛子背起。跛子眼睛尚好,可以给予指示瞎子逃离灾场;而瞎子双脚健全,可以背负跛子逃离灾场。失去了对方,瞎子与跛子都不能逃离。瞎子就像戒与定,而跛子就像慧。瞎子(戒、定)虽有双脚,但没有跛子(慧)的指引,结果是毫无方向的乱闯;跛子(慧)虽然能看得清,但如果没有瞎子(戒、定)的帮忙,终究逃离不开险境。唯有戒定慧具足,我们才能够逃离烦恼之火。慧学是贯彻始终的,八正道的正见,侧重它的先导;三学的慧学,侧重它的终极完成。三学或八正道是趣向解脱的必经之路,唯有不断地勤奋修习、再修习,我们才有望从无始无尽的烦恼中解脱。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
五、你得自己走这条路
佛陀在世的时代, 印度北方的舍卫城, 有一个供大众听佛陀说法的中心, 有一位青年每晚都来此听世尊说法, 如此过了数年, 但未将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行。
某天晚上, 这青年提早到达此中心, 发现只有佛陀一个人, 便走进向佛陀说:
“世尊, 我心中常常生起一个疑问: 您的周围有许多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以及为数更多的优婆塞、优婆夷, 其中一些人持续来听法好几年。有些人已全然解脱, 有些人的生活确实获得改善, 但还有很多人跟以前一样, 包括我自己在内, 更有一部份人生活比以前更糟,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世尊是一位慈悲、全然觉悟的人,为什么不用您的法力让他们全都解脱呢?”
佛陀微笑着说:“年轻人, 你住哪儿? 你从哪儿来啊?”
“世尊, 我住在舍卫城。”
“是啊! 可是你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舍卫城的人, 你的故乡在那儿啊?”
“世尊,我从一个叫王舍城的都市来的,我在数年来搬到舍卫城定居,但在王舍城还有亲友,且还有生意往来所以一年内要来回好几趟,所以从王舍城到舍卫城这条路我非常熟悉。”
“那么如果有人向你请教到王舍城的路,你会不会隐瞒一些不说呢?”
“有什么好隐瞒的呢? 我会尽我所知告诉他们: 你们要先往东走到波罗捺斯城,然后继续往前走到菩提伽耶就到了王舍城,我会很详细地去告诉他们,世尊!”
“那么你给了他们详细的解释之后,所有的这些人是否都到达王舍城呢? ”
“那怎么可能? 世尊,只有那些从头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达王舍城。”
“这就是我向你解释的啊,年轻人!人们来见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走过从此岸到涅盘的道路,所以我对这条路非常熟悉。他们来问我什么是通往涅盘,通往解脱的道路,而我有什么好隐瞒的呢? 我很清楚的跟他们解释就是这条路,如果有人只是点点头赞叹我说得好,可是不费劲去走完这条路, 那么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呢? 我不会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带他到最终的目标。没有任何人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终的目标。基于慈悲,他顶多会说:“就是这条路, 我就是这样子走过来的, 你也这样做,也这样走,你就会到达最终的目标。”但是每一个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这正道上的每一条路。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越接近目标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标一百步。如果走完全程,就到达最终的目标。你得自己走这条路。”
《中阿含.算数目犍连经》
五、怎样看待道
八正道或戒定慧是趣向涅盘的必经道路。问题(苦)已被看到了,导致问题的原因(集)也被发现了,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道),问题一定会解决(灭)。修习八正道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涅盘(贪嗔痴用尽),永驻的清凉境地。
“此是道谛。……此是道,应修。……此是道,已修。”
《相应部.转法轮经》
对道,我们要“修习”。
参考资料:
1.毗那达西法师著《佛陀的古道》
2.罗候罗.化普乐著《佛陀的启示》
第五章:第四圣谛:道谛
3.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
第十七章:四谛
4.佛使比丘著《人类手册》
第四章:三增上学(修习的次第)
5.阿姜。苏美多著《四圣谛》
6.葛印卡著《生活的艺术》
7.觉音尊者著《 清净道论》
8.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9.乌·祖迪迦尊者著《炎夏飘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