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圣谛

道圣谛

从缘起的角度,正确的思惟生命的无常、苦、无我,我们将会慢慢的舍离自私、嗔怒及伤害他人的心理。若能摆脱自私的欲望、嗔恨及残忍,我们的生活将能圆满安乐。无我、慈悲的精神将洋溢着我们的内心。因此,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应正确的思惟生命。
佛陀教导我们应时常思惟以下五种事项:
一、衰老是自然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衰老;
二、病苦是自然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
三、死亡是自然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
四、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的或珍惜的,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
五、我们是业的主人,业的继承人,我们因自己的业而生,我们是自己业的亲族,我们依自己的业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的是何种的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这是肯定的。

“Paṭisaṅkhā yoniso piṇḍapātaṁ paṭisevāmi, n’eva davāya na madāya na maṇḍanāya navibhūsanāya, yāvadeva imassa kāyassa ṭhitiyā yāpanāya vihiṁsuparatiyā brahma-cariyānuggahāya. Iti purāṇañ-ca vedanaṁ paṭihaṅkhāmi navañ-ca vedanaṁ na uppādessāmi,yātrā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ā ca phāsu-vihāro cāti.
我应当正念的思惟:受用这饭食,不是为了嬉戏,不是为了骄慢,不是为了美丽、不是为了庄严,只是为了使此色身得以住续维持,为了停止恼害,以助益梵行。仔细思量:我乃以此消除旧有的饥饿之受,不再起暴食新受。如此我将能身心安适无过的生活。”

《中部.一切漏经》(食之省思)

III.正语(samma-vaca)

Source: Freepik | kroshka__nastya

“诸比丘,什么是正语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诸比丘,这称为正语。”

《长部.大念处经》

正语是正确的言语,它乃是需要依正见正思惟而生起的。人们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短短的三寸舌头,如果不好好利用,将会为我们及身边的人带来许多问题。妄语就是说谎,问问我们自己被别人欺骗的感觉到底好不好受?两舌为搬弄是非或说诽谤的话,喜欢两舌的人,经常会被人讥笑为“两头蛇”,到处破坏别人和谐的关系。恶口是说粗恶污秽的词语,到最后弄肮脏的是我们自己的嘴巴。绮语则是指说讨好奉承等无益的闲话,不只浪费时间,更没有“营养”。

在《中部.无畏王子经》里,世尊曾开示哪一些话语是佛陀会说的,而哪一些话则佛陀不说:
一、不真实之言,对人无益且令听者不欣悦的,不说;
二、真实之言,但对人无益且令听者不欣悦的,不说;
三、真实之言,对人有益但令听者不欣悦的,在适当的时候说;
四、不真实之言,对人无益但令听者起欣悦的,不说;
五、真实之言,对人无益但令听者起欣悦的,不说;
六、真实之言,对人有益且令听者起欣悦的,在适当的时候说。

从上述经典中,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个说话的原则:
1、 只说真实的话,不说不真实的话;
2、 所说的话必须是有益、有意义的;
3、 对人有益的话,纵使对方不喜欢,但忠言逆耳,在适当的时候应当说。

IV.正业(samma-kammanta)

“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诸比丘,这称为正业。”

《长部.大念处经》

正业是正确的身体行为。对於正业的解释是,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之错误身业。然而,这亦包含更积极的救助生命、财物之布施与慈善、自行亦令他行人伦道德之道等行为。在每天的报纸上,抢劫、杀人、暴行、诈欺、打架等,皆属於违反正业、正语之邪业、邪语。若世间人人都捨弃邪业、邪语,而遵守正业、正语,社会至少可以在基本的道德伦理上保持安定。

V.正命(Samma-ajiva)

Source: Freepik | tirachardz

“诸比丘,什么是正命呢?在此,诸比丘,圣弟子舍离邪命而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诸比丘,这称为正命。”

《长部.大念处经》

正命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佛陀劝导我们远离不善的五种生活方式 :
一、贩卖武器
二、贩卖人口
三、出售肉食(旨在屠杀饲养的动物)
四、买卖酒类
五、买卖毒品。

VI.正精进(samma-vayama)

“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在此,诸比丘,比丘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努力降伏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法。……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努力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衰退、增长、广大、成就圆满。诸比丘,这称为正精进。”

《长部.大念处经》

正精进是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勇气。正确的努力,对前述之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及后述之正念、正定,都是必要的,作任何事,都需要有正确的努力与勇气。
正精进包括四个方面,那既是 :
已生之恶令消除(放):对于已在心中生起的恶念,我们应该决意,放弃此恶念。
未生之恶令不生(防):对于尚未在心中生起的恶念,我们应该决意,防范恶念的生起。
未生之善令生起(修):对于尚未在心中生起的善念,我们应该决意,修习以致生起善念。
已生之善令增长(保):对于已在心中生起的善念,我们应该决意,保持此善念。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警众偈》

“Appamādō amata padam, pamādō maccunō padam
Appamattā na meeyanthi, ye pamattā yathā matā.
勤往不死径,放逸趣死径,精勤者不死,放逸如以死。”

《法句经》第二十一偈

在八正道中,正精进占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不是仅仅地依赖他人,或供奉祭祀,一个人才能得到解脱。一个人身上有罪恶的垃圾堆,亦有善德的贮藏所。唯有通过努力,他清除了垃圾,培植了善德。保持恒常心远比短暂的勇猛心还重要,日复一日,月月年年不断的修行――这才是真功夫。

何时堪精进?年少、无病、丰年、人人和合、僧团和合。

《增支部》

VII.正念(samma-sati)

“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呢?在此,诸比丘,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观受为受…….观心为心……观法为法……诸比丘,这称为正念。”

《长部.大念处经》

正念是正确的忆念或觉知的意思。依正见,利用内心平稳的专注力,客观地觉知、审察于身、受、心、法(四念住),对自己的身心活动念念分明,不为烦恼所转。正念提醒我们到底在做什么,它没有拣择、评判, 只是纯粹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Atitam nanvagameyya, nappatikankhe anagatam
yad atitam pahinan tam, appattañ ca anagatam.
Paccuppannañca yo dhammam, tattha tattha vipassati.
Asamhîram asam kuppam, tam vidvâ manubyûhaye.
不要追悔于过去,不要企求于将来,过去已逝成过去,未来始终未到来。
应当觉醒于此刻,细观所有缘生法,恒常修习无间断,不受境转不扰乱。”

《一夜贤者偈》

我们的心总是徘徊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很少安住于觉知当下。我们总认为有一天我们会快乐,有一天,有一天……,而这个“有一天”总是在往前走,似乎永远不会发生。我们也常常感到空虚与无用。为了掩饰这种感觉,我们不断使自己保持忙碌,而不曾静下来觉知身、受、心、法,不曾好好地
面对或看清它们。我们不断往外探索,但鲜少往内心去探索,因此迷失了好久好久。而进行这探索最好的仪器,就是正念。

“如王边城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為內安稳,制外怨敌。如是, 圣弟子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是谓圣弟子得念守门大将,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經》

正念就如守门的侍卫一样,清清楚楚地守着我们心的门口,觉知我们心里生起或灭去的每一个念头。当六根接触六尘,好或不好的感受,或贪爱、欲望、愤怒、骄傲等念头生起时,正念只是客观地觉知它们,把它们视作一种自然的现象,而不把它们当成是“我”或“我所”。假如所生起的念头是善
的,可让他开展;若是恶念生起,则提起对治它的善念转化它。

VIII.正定(samma-samadhi)

Source: Freepik | pressfoto

“诸比丘,什么是正定呢?在此,诸比丘,比丘远离爱欲,远离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诸比丘,这称为正定。”

《长部.大念处经》

正定是正确的禅定,是精神专注统一之义。对于正定的解释,是指初禅乃至第四禅等“适合工作的心”的状态。这些甚深禅定必须通过精进的禅修方能达到的。除了这种坐禅时之特别的精神统一,在日常生活中,热衷于某事而达到专注一境的精神状态,亦对日常生活大有用处,而且是必要的。

失去控制的心有如一只不歇息的猴子,无意识地东跳西跳。我们必须学习去控制它,去洞见心的真实本质。不要光随猴子到处乱跳,要学习做它的主人。把它拴下来,然后让它自己精疲力竭而死。这么一来,我们就有一只“死猴子”,而最后我们会是宁静的。要静静地思考事物,或忆想事物时,心亦非集中不可。心专注时,就像平静的湖水,能如明镜般反映出许多事物的本然。

刚开始学习时,我们或需要通过坐禅来训练我们的心,但其实修行不只是坐禅,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根尘接触之中。别以为光是闭着眼睛坐着就是修行。所谓稳定的修行,是在每一个姿势中――不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坐禅之后,起坐的时候,别认为已结束禅坐,相反的,那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如我们如此反观,我们将能拥有平静。不论身在何处,若我们都持续地具备这种修行的态度,我们的内心将会拥有一种稳定的觉醒。

切记!你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坐,而是以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永远也找不到的。

《何来阿姜查》

 

PAGES

1 2 3
Newer Post
Older Post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