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珮瑜师兄、李诗怡师兄
《十分钟冥想》这本书里,作者的师父把人的心灵比喻成一条道路。我们的每个想法、念头都是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
每天接受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大城市里繁忙的马路。莫说一周或是一天,此时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大脑中也肯定闪过无数个和这段文字无关的内容。
“待会吃什么呢?”
“昨天他说的那句话是不是在暗示什么?”
“疫情结束后我觉得可以到日本旅行”
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无意义的字眼,“奶茶”、“累”、“烦”、“Assignment”、“猪队友”…..如此这般无穷无尽
再善良的人,想法中也会参杂一些恶念。对最亲近的人会有过杀死他们的冲动,对最可爱的小孩也有过一巴巴过去的想法。这些恶念有时候重得让人害怕,让人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个两面三刀的双面人、不孝子、有杀人倾向等等。
看过《西游记》的人肯定不少,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真假美猴王”这段故事中,也探讨了人心善恶的课题。
“真假美猴王”疑点重重
《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真假美猴王”这一难可说是非常精彩。
由于孙悟空又一次忍不住打死了强盗,气得唐僧把他赶走。不得已之下,他到了南海观音菩萨那里。这时,六耳猕猴把落单的唐僧打晕后抢走了他们的包袱,以孙悟空的身份去了花果山。沙僧在花果山找到他时,他跟沙僧说他要代替唐僧独自去取西经。
接着,悟空知道有人装作是他,立马和六耳猕猴打了起来,两人不分上下,谁也打不赢谁。唐僧和徒弟们怎么看也无法分辨哪一个才是真的孙悟空。没办法之下,只要去求助各个神仙。没想到,观音菩萨、玉帝和天神也都分不清真假悟空。
最后,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来到如来佛祖面前,佛祖一眼就看出真假,并和众人说出六耳猕猴的来历。悟空一棒打死了六耳猕猴,这场闹剧才终于结束。
可是,细看这个故事,会发现简直疑点重重。
为什么观音、玉帝和铁塔天王的照妖镜都不能分辨出哪个是假的呢?
故事章节名称“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休难修真寂灭” 中的二心是什么?
六耳猕猴为什么会出现?
六耳猕猴究竟是谁?
注*:西游记里引用的佛菩萨,是为了角色和故事的营造,并不代表佛教里的佛菩萨。
揭开谜底
要想找出真相,解除以上的疑点,我们还得仔细琢磨六耳猕猴出现的这一章节。文中,唐僧前脚刚赶走犯下杀戒的孙悟空,六耳猕猴后脚就出现在师徒三人身边。可以看出,其实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恶”念变成的。
章节的开始,狂妄且脾气很大的孙悟空就已犯下一次杀戒。他在可以放过强盗的情况下,仍然卖弄着本领并把强盗给杀了。在这之中,师徒俩都犯下了“妄语”之戒,因为悟空顺着唐僧哄骗强盗的话,骗他们说银两都在自己的包里。
“ 三藏道;『他打的我急了,沒奈何?,把你供出來,說你身邊有些盤纏,且叫他莫打我,是一時救難的話兒。』行者道:『好倒好,承你抬舉,正是這樣供。』”
——引用自《西游记》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迷放心猿
另外,唐僧念给被杀死的强盗的祝文很令人诟病,因为他试图撇清杀人的责任,并把一切推脱到悟空身上。孙悟空杀人的举动是“放纵心猿”和狂妄的体现。这次事件带来的结果是,师徒二人开始变得不再同心。
晚上,当师徒再次遇到了贼人的追兵,孙悟空依旧不听唐僧的劝诫二次犯下杀戒。至此,唐僧不能再忍受悟空滥杀生命的行为,便念了《紧箍咒》将他赶走。
此时,孙悟空内心的善念与恶念正焦灼的碰撞着。一方面是对唐僧积累的不满,另一方面却念及与唐僧之间的师徒情。故事里,当悟空被唐僧放逐,所谓的“善“也被放逐,自然地,“恶”也就幻化成六耳猕猴出现了。
如此一来也能说明,当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打到凌霄宝殿让众仙辨认的时候,连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都无法照出六耳真身的原因。这两者之所以如此相似,正是因为二人本来就是一体,代表着善念的孙悟空,和代表着恶念的六耳猕猴,皆唯心造。这也恰好解释文中的“二心”,一个是起了善念的心;一个是起了恶念的心。两者皆是起心动念的产物,都源自于心,因为会带来不一样的后续影响,所以分为善与恶。
佛法
从这章节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真假美猴王分别象征着人的善念与恶念。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斗智斗勇,也象征着人们心善与恶的争斗。悟空斗六耳,斗了那么久,也难分上下。为何如此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内心也有善恶的纠纷:
我们往往就会陷入内心善恶的挣扎,让自己去从善(或恶)。有时候,状态好一些,善念赢了;有时候,状态差一些,恶念赢了。要说哪个厉害?它们斗得不分上下,宛如悟空斗六耳,斗个不停,可问题依在。
所以,点解呢?
我们不妨思考这个问题:”善,从何而来?恶,从何而来?“。
故事里,悟空犯杀戒,唐僧驱逐他,气得他直跺脚,才有了个六耳猕猴;现实里,我为了公司的利益,当面指出客户的问题,老板却炒我鱿鱼,气得我直跺脚,才有了陷害老板得念头。似曾相识吗?
念头的生起,不管善恶,皆是由不同的条件组合而成的。我被欺负了,周遭的人都鼓励我报复,以牙还牙是我长辈的教诲,那么我就要报复对方;我被欺负了,周遭的人都劝我原谅对方,慈悲包容是我长辈的教诲,那么我就原谅对方吧。
说白了,就是缘起法。
我种下了一颗西瓜种子(因)。每天悉心照顾,施肥浇水(缘)。最后,地上长出了圆滚滚的西瓜(果)。纵观这世界的运行,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也由因缘和合而灭。而因缘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今天烈日当空,浇多了些水;昨天细雨绵绵,浇少了些水。
同样的,人心也是由种种因缘组成的,变化无常。今天心存善念,必然是由一些条件构成的;今天心存恶念,必然是由一些条件构成的。那恶念能转换成善念吗?能!注入善的因缘就可能。反之,注入恶的因缘,善念也能成恶念。
原来内心的善念恶念,不过是依缘起而生灭的,那我何必执着于内心的善恶,非得让它们斗个输赢?等一下,会有个输赢,也不过是我想让善恶分出个胜负罢了…… 这并不永恒,并不存在,所以是假像。
其实到头来,目的并不是去发现善恶,也不是执着于行善,而是了解到缘起,去认识真正的自己。我是为了公司好,才指出顾客的问题的,可老板让我革职,我才想陷害老板的、那一开始想帮助公司的我,和后来想陷害公司的我,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还是两个都不是?
认识自己
这时,认识自己就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困难。
那我该如何认识自己呢?
禅修,通过禅修我能把心安定下来,训练自己的心,让心更加敏锐,使得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观照到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加了解自己,甚至认识本来的面目。也就是故事中,如来佛祖认出了悟空的本来面目,悟空消除了六耳猕猴的比喻了。
善恶,本无绝对,停留在表面的分辨善恶,非得争出个赢家,对自己的修行并无用处。
看清善恶的本质,放下对善恶的执着,在”心“上下功夫,去认识自己,认知自己本来的面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