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蕴(paca khandha)
蕴,巴利语为“khandha”,有“堆积”、“积聚”之义。五蕴就 是五样聚合而构成有情众生的条件。五蕴包括了色、受、想、行、
识。色,包括了所有物质界(色,rupa)的部分;而后受、想、 行、识则是精神界(名,nama)的部分。
I.色蕴(rupa-kkhandha)
如上所述,色是指物质界的。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统称 “四大”),指的是四大特性(坚、湿、暖、动)所展示的物质。地或固体,是膨胀的元素,会占据空间,让我们看到物质。 例如,石头的坚硬,柔软,物质的轻重,都不过是地的特质与特性。水或液体是凝聚的元素,让物质不分散。火是暖的元素,给与一切有情及植物活力及力量,它包括了热与凉。风则是动的元素。
每个物体包括身体都是由这四大元素构成,只是在不同的元素占多时,呈现出来的形态不一样罢了。四大特性的互相配合,衍生出其他物质现象,其中包括我们的五个感官(眼、耳、鼻、舌、 身)以及它们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我们的身体及我 们感官接触到的一切都是这些不同的性质,在不同的配合下组成的,会不断变化,也无法主宰。
II.受蕴 vedana-kkhandha
受就是根尘接触后产生的领纳感受。例如当眼睛接触并觉知到任何可见之物时,就马上生起受。有三种受:苦受(不愉悦),乐受(愉悦),不苦不乐受(中性)。苦受是由对所接触之物起不 喜之心,乐受是对所接触之物起贪着之心。这些感受都是因不同的物质特性的结合,再加上种种经验而生起的。条件散去的时候(如眼睛不再见到同样的物体时)感受也会灭去,但我们却习惯 执取此感受为我、我的。
III. 想蕴 aanna-kkhandha
想蕴有记取,造成概念及印象的心理作用。想蕴同时也可被喻为资料库,当觉知感官与外界接触后,想蕴会将所接触的相,记起,同时也告诉我们过去相关的资料,方便辨别。例如,小时候 母亲指着树叶告诉我们,这是青色。想蕴发挥了作用,记取这颜色及声音(青)。往后我们每次见到同样或类似的颜色时,想蕴就会帮我们辨别,此是青色与否。
我们时常忘了,“想”是在条件组合下发挥作用的;反之,我们认为“我”的想法、“我”的认识就是绝对的,不变的。就像那以为田里的稻草人是真人而不敢飞下来的麻雀一样,我们因此被 “想”欺骗、支配着。
IV. 行蕴 sankhara-kkhandha
行蕴,是意志作用,有造作的意思。行蕴又称造业之主,让我们 造作善、恶及不善不恶之业。行蕴同时也会被所造之业所熏陶, 渐变成习,久聚成性。
例如,我们看到别人不喜欢的行为时(色),产生苦受(受),过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行为,一定要讲他”(想), 心理意志不断的让我们看到这行为的后果对我们的影响(行), 结果我们开口骂他(行)。这样的反应造作加强了我们对这行为的厌恶,以致下次我们看到任何有同样的性质的行为时,自然的有同样的反应,慢慢的我们或许会成为别人眼中,所谓性子嫉恶如仇的人。
V.识蕴 vinnaza-kkhandha
识蕴有认识、了别的作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在外界与感官接触时扮演觉知作用。例如一个盲人的眼睛虽然会接触外在的物体,却没有觉知能力,所以没有真正的接 触,没有看到。第六个识――意识则能认识、了解、整合及分析前五识所认识的一切,是我们精神功能方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的五蕴身心,每时每刻,都是这样操作着。感官不停地接触到东西,让我们不停地认识,产生感受,做出反应,再通过意识去了解分析 我们种种的感受,想法(概念)及反应,一再地重复。这只是一连串组 合性的连锁反应。每个过程,非常迅速的发生着。我们却在每个过程 中,错误地执取五蕴为我,以为有“我”的存在:我的感受,我的想法……这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都是因为这样而产生的。所以佛陀说:“简言之,五取蕴是苦。”
若能透视五蕴无我,就不会苦了。当我们将色、受、想、行、识看成是 “我的”时,我们就会被其左右而有痛苦;反之,当我们看到色、受、 想、行、识是如何生起和如何灭去的,我们便会很清楚地看到,没有正 在受苦的人,只有一连串相互关联的过程在进行着。
七、心与心所
在阿毗达摩(abhidhamma)论藏里,五蕴之中属于名(精神)的 受、想、行、识被归纳为心与心所。受、想、行属于心所;识则属于心。
心所可以喻为臣,心则可喻为君王。如果有个清明的君王,他会听取臣子的意见后明智的做出决定;若是有个昏君,则臣子当道。 就有如臣子与君王的关系,我们的心理活动,也有着同样的互动。 例如,当耳听到某人的声音时,耳识会觉知声音。非常快地,好听或不好听的声音会产生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大臣一)。想蕴(大臣二)也接着发挥作用,翻出对该声音旧的记忆及的概念。行 蕴(大臣三)也会开始造作,拼画出该人的相貌及表情,也会开始生起讨厌,喜欢的反应。三位大臣将个别向君王(意识)报告结果, 如果意识很弱,我们或许会有一拳打过去的反应,或者有沉迷执著的反应。 可是如果我们的意识够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常、苦、 无我,也不会做出不由自主的反应了。
又比如,我们逛街时,看到一张光碟封套。美丽的封套让我们生起 乐受(受蕴)。记忆也根据歌手的名字,光碟的曲目告诉我们,这是非常好听的唱片。甚至歌曲的旋律从记忆里也找了出来(想蕴), 并且在脑海里不停播放(行蕴),意志开始推动我们去拥有这唱片光碟,种种理由也浮现在脑海里(还是行蕴)。这受、想、行的操 作让意识了解了情况,意识可以被感受,记忆或习性反应影响,无 法控制,不顾一切的将唱片买下;意识也可以不被受想行影响,还清楚地看到非我,我所,看到无常、苦、无我,而可以控制接下来 的反应。
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通过听闻政法及禅修,精进地训练我们的意 识(王),加强正念,培养正确的知见,才不会被受、想、行所蒙骗。
八、 习性反应,苦
当心不强的时候, 我们看不到实相,一再根据感受,过去经验, 习惯行动,每一次的造作,再加强我们的经验,加强我们的习惯, 经而成为所谓的习性,无法摆脱,甚至不知自己深深地被习性牵着走。
当心盲目的受到心所(受、想、行)所影响及迷惑时,不论是我们所感受到的,还是浮现在脑海的影像都会变得非常的真实。这时心已经没有了觉醒(正念),它处在被欺骗的状态中。它已无法辨认这种种感受、想法或情绪,原来是缘起暂有的。
因此,被迷惑的心假如经历的是愉快的感受,它就开始以贪求来反应,假如是不愉快的感受,它就开始以嗔恨来反应。当心不断的重复这样动作,这种动作将成为心的一种习惯。每一次的造作, 都会再加强我们对感受、想法或情绪的执取,并且加深心一贯性的习惯。最后将使到贪的习性反应及嗔的习性反应,植入心的深层潜意识里去了。这种习性反应最可怕的地方,便是它并不受表意识或潜意识所能觉察或控制到的。我们无法摆脱习性反应,甚至不知自己深深地被习性牵着走。
例如小时候,看了鬼戏,对黑暗及冰冷的环境及鬼的印象深刻,在 未来的日子里,当我们处在黑暗中时,鬼的影像很自然地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甚至我们会觉得,真的有鬼在身旁。又譬如有个人,在 一次数学考试中,考得很差,几乎都不会做,那种脑袋一片空白的感觉,让他害怕极了。接下来每次在应付数学考试前,总非常害怕同样的感觉会再出现,每次都希望别再有同样的感觉。可是,不幸的,这样的感觉一再干扰他,一次比一次严重。
这些都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培养的习性反应,我们看不到习性反应的 过程,所以一再的相信这就是我,一再地让这反应加深而不知觉。此是苦啊!
九、怎样对待苦?
在讨论了这么多与苦有关的事项,也了解知苦是灭苦的先决条件之 后,就实用性来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苦呢?
佛陀说:“此是苦。”,而不是说“我在受苦。”。当我们说我很苦,我在受苦时,又掉入“我”的概念,又有执著了。这会让我们更加逼迫,不自在。我们可以如实,单纯,坦然地看待及观察苦, 不给予“苦”抗拒,嗔恨的反应。这样的认知才能帮助我们朝向灭苦的方向,这是非常积极的。
“此是苦谛。……此是苦,应知。……此是苦,已知。” 《相应部.转法轮经》
对苦,我们要“观念”。
参考资料:
- 阿姜苏美多著《四圣谛》
- 毗那达西法师著《佛陀的古道》
第三章:佛教的中心思想
- 罗候罗.化普乐著《佛陀的启示》
第二章:四圣谛
- 某位比丘著《现代佛法》
- 佛史比丘著《生命之囚》
- 葛印卡老师著《生活的艺术》
- 佛史比丘著《人类手册》
第二章:三法印
第五章:五蕴
- 阿姜查著《以法为赠礼》
- 阿姜查著《静止的流水》
- 阿姜查著《为何我们生于此》
- 帕奥禅师著《转正法轮》
- 三界智长老著《Buddhist Dictionary: Manual of Buddhist Terms and Doctrine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