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目标:
- 让学员了解什么是戒及戒的精神。
- 让学员了解持戒的目的及意义,进而受持它。
一、善恶
看过《无间道》这部电影吗?戏中的人物善恶难分,刘德华在忠与奸之间挣扎徘徊,最后搞到精神分裂;梁朝伟表面看似好人,但他在江湖里难免也要干下不少的坏事。到底善恶是谁定的?界限又在哪里?
佛教对于善恶有很简单又清楚的定位。所谓善既是利人顺理,具有施舍、慈悲与智慧的精神。恶是基于自私心而生起的,具有贪、嗔、痴,简单来说,恶是损人违理的。
在世间生存,“基本的贪嗔痴”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婴儿一出世就懂得如何吸取母奶,这是与生俱来的求生技能,也可以说是 ‘贪生’的本能。为什么婴儿总是爱哭?哭是嗔心的表现,也是求生技能之一,通过哭他们可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婴儿的任务只是吃、睡、排泄然后成长,他们无法学习太多东西,因为痴性很重,所以婴儿是有贪嗔痴的。可爱只是他们的外表,而非内涵。(有谁会欣赏婴儿的内在美?)
要说的是,人一出世就带着贪嗔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贪嗔痴导致出生。只要还是凡夫,一定有恶性,这是肯定的。
不过,与生俱来的不止只有贪嗔痴,还有善的一面,通称为道德。是道德使人趋向完美,也使人高尚,流芳百世,人们还能记得甘地、德兰修女、孔子、孟子等伟人是因为他们的道德令人难忘,这也显现出人们对于道德的认同与重视。
简单来说,我们凡夫都有善与恶,而佛教的存在就是要教人止恶行善,然后再进一步解脱烦恼。
二、恶的根源
要去除恶,就得先找出其根源:
- 身体会犯的错:杀生、偷盗、邪淫
- 嘴巴会犯的错: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 意念会犯的错:贪、嗔、痴
我们要如何对治自己恶的一面呢?佛陀说用戒(silā)!所以佛教里,有五戒、八戒、十戒(沙弥戒)、比丘尼戒(三百十一条)及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其中,五戒是在家信徒最基本的修行。
三、五戒
Pān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Musāvād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Surāmerayamā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任何能导致神志迷乱之物皆属酒类之范围)
要注意的,是“学习受持” (sikkhāpadaṃ 义为‘学处’)并不等同于“不准”或“不可”。前者是充满慈悲的,含有教育精神的;后者则是教条式的。佛陀从来不强逼信徒奉行其教导,佛陀说: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自己才能清净自己。
净与不净只看自己,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法句经》第一六五偈
在教导持戒上,佛陀是要我们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来明白持戒的重要的。譬如,佛陀教说一切众生都和我们一样畏惧被杀与死亡,因此我们应戒杀,也不应唆使别人杀生。此外,佛教戒的范围不只停留在远离恶的身体行为,而更进一步要让我们根除恶的念头。
I. 不杀生
要促成杀生必须符合五个因缘条件:
- 对方是生命
- 知道对方是生命
- 有行杀的意图(Intention)
- 付出行动
- 死亡结果
其中,意念(Intention)是促成杀生的重要因素,因为业力是由意念(思)产生的。
有一位果园的老板请教禅师:“Bhante(尊者),如果我不杀掉那些小鸟,我的收成会减少一半,怎么办?”禅师答得妙:“这就要看你比较注重短暂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你杀了小鸟,可以在今世发财,但如果你戒杀,则可以拥有持戒的功德,获益无穷。”
- 佛教与素食
吃肉等于杀生吗?如果你有杀念及身体力行,那么这是很明显的。如果你只把肉当成你的食物及符合“三净肉”(没有看到,听到或怀疑此动物是直接因你而死),那么吃肉也就不算杀生。可是,动物是为你而死,这是肯定的,这是间接地害死。
吃素等于不杀生吗?在澳州,每天有超过一千只的袋鼠和白兔死于农夫的陷阱,每天也有不计其数的昆虫死于农夫的农药。这些动物是为你而死,这是肯定的,这也是间接地害死。
要再次强调的是,业力是由意念(Intention)产生的,有杀念才会促成杀业。人生存于这世间必定会牺牲其他的生命,比如我们的汽车一天辗死多少小生命,我们开发城市又害死多少生命。这世间是弱肉强食的,所以佛陀说:“世间是苦(Dukkha)的。”
把注意力放在“吃什么”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倒不如探讨“为什么要吃”。吃对佛陀来说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作为梵行生活的必需品。佛陀说:
“比丘们,吃喝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不是为了让相貌美观,不是为了吸引力;而只是为了延续生命与活力,为了去除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你修行清净梵行。”
一个人的德行或清净,不是取决于他吃的是什么,而是由个人的言行思想而决定。佛陀时代,僧侣过着乞食生活,由于施食者不一定素食,所以并未规定不可食肉。素食的课题,在佛陀时代曾被提婆达多挑起,但佛陀从不肯定地说要指吃肉或只吃素食,也未肯定地说不要吃肉或不要素食。
我们天天都为吃而烦,尤其是刚离乡背井的新生,总是爱抱怨宿舍的食物不好吃。但如果抱着佛陀教导的心态去吃,则不会为食物烦恼,不管是素是肉,好吃或不好吃,多或少,都能很轻安地去面对。这就叫做“有正见的吃”。与其说吃素是一种美德,倒不如说“有正见的吃”最为殊胜。
问题: 1.打蚊子或苍蝇这些害虫可以吗?
2.自卫杀人或动物有罪吗?
3.实验室里的白老鼠
4.堕胎
5.避孕
II. 不偷盗
五种条件促成偷盗:
- 他人之物
- 知道其为他人之物
- 有行盗的意念
- 做行盗的努力
- 移动其物
问题:1.活动过后发觉自己的鞋子不见了,随便穿别人的鞋子回家。
2.朋友不在房间,借用他的文具或书本,然后放回原位。
3.复印正版的书。
4.支持翻版VCD或书。
5.小孩被逼偷东西给大人。
III. 不邪淫
佛陀描述说性欲是人最强烈的冲动。
“诸比丘,我知无任何其他声……我知无任何其他香……我知无任何其他味……我知无任何其他触……如女人之声、香、味、触吸引男人之心,女人之声、香、味、触注满男人之心。
诸比丘,我知无任何其他色、声、香、味、触如男人之色、声、香、味、触能吸引女人之心。诸比丘,女人之心注满此诸物。”
《增支部》
佛陀知道人的欲望和迫切需求,所以佛陀不禁止在家信徒的性生活(淫),但要戒除错误和有害的性行为(邪淫)。邪淫包括了与他人之妻或未婚妻、妓女及受父母亲保护者进行性行为等。
要注意的是佛陀并非禁止或批准性欲,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佛陀只是指出什么是有益的(减少贪、嗔、痴),和什么是无益的(增长贪、嗔、痴)以及其后果。
问题:1.婚前性行为可以吗?
2.看黄色电影或书刊可以吗?
3.自慰。
4.佛教徒是否被鼓励结婚?还是出家?
IV. 不妄语
佛陀说语言中有四非法:一、妄语(谎话)
二、两舌(诽谤语)
三、恶口(粗恶语)
四、绮语(无益语)
当我们说谎或骂人的那一刻,内心是欢喜的还是充满着嗔心的?(嗔包括害怕、担心及愤怒。)一个喜欢挑泼离间、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会是善的还是恶的?我们的嘴巴一天里说了很多话,有益的话比较多还是废话比较多?假如一个人终日尽说些毫无意义的话,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是空虚的。所以,避免这四种不如法的语言是应该的。
尽管如此,说话是人生的一种艺术,所谓“遇人讲人话,遇鬼讲鬼话”,在处人待世方面是要善于巧变的。佛陀说法时也会因环境、对象、时事及根机而做教诫。佛陀教导讲话的技巧如下:
一、不真实之言,对人无益且令听者不欣悦的,切莫说;
二、真实之言,但对人无益且令听者不欣悦的,切莫说;
三、真实之言,对人有益但令听者不欣悦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说;
四、不真实之言,对人无益但令听者起欣悦的,切莫说;
五、真实之言,对人无益但令听者起欣悦的,切莫说;
六、真实之言,对人有益且令听者起欣悦的,应当在适当的时候说。
问题:1.善意的谎话可以说吗?
2.刻意隐瞒算说谎吗?
3.帮朋友签名报到可以吗?
5. 不饮酒
酒之所以会受欢迎是因为它能让人醉,使人感觉轻飘飘、爽快,从而达到壮胆之效,甚至可以挣脱道德的束缚,做出一些平时清醒时不敢做的事情。其它麻醉品如摇头丸,毒品等亦是如此。
试问谁会在醉昏昏的情况下行善?由服用麻醉品,我们很有可能失去理智而做出违反以上四条戒的行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时刻保持念(神志清醒)。念是清醒,是一种精神因素,念使我们知道外境及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正念则可以避免我们作恶,是八正道里的其中一支。
“啊,诸比丘,我说念,于一切处一切法中均重要。”
《相应部》
问题:1.喝一点点,不醉就行了吗?
2.医学不是证明喝些酒对心脏有益吗?
3.养命酒。
4.喝酒取暖。
四、为什么要持戒?
“没有任何花朵、檀香之芬芳能逆风而传播,但是一个人的德行之芬芳却能逆风而传播,圣人的芬芳则传遍一切方向。“
《增支部》
许多人会主观地认为持戒是碍手碍脚,限制了他们的自由的。其实,戒有守护的功能,而由持戒,我们甚至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翻开报纸,可以说大部分的罪案是因为没有持好五戒而犯下的。譬如最近的法律系大学生被人群欧至死一案,双方就是没有持好第四条戒才会造成悲剧。由此可见,戒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其他人。试问你喜欢与一个喜欢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和饮酒的人成为室友吗?
持戒也可以带来快乐,因为它帮助我们舍恶修善。佛陀说:
“诸比丘,汝等舍恶。”恶能被舍弃。若彼恶不能舍弃,我将不作如是说。因舍恶能做到,故我对汝等说“诸比丘,汝等舍恶。”
若此恶之舍弃导致损失与痛苦,我将不说“舍恶”。
“诸比丘,汝等修善。”善能修持。若善不能修持,我将不作如是说。但因修善能做到,故我对汝等说:“诸比丘,汝等修善。”
若修善导致损失与痛苦,我将不说“汝等修善。”但因修善导致幸福与快乐,故我说“诸比丘,汝等修善。”
战争是痛苦及悲哀的,和平则带来快乐与进步;同样的,内心的和平与平静也会带来快乐,这就是戒的功能。佛陀说持戒有五功德:
一、往生善趣:来世可生为人或天人。
二、富有:除了世间的财富,还有出世间的圣财。
三、无畏:由于端正行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
四、名声远播:行为端正,自然有好的声誉。
五、离苦得乐:得大解脱(涅盘)。
为什么说持戒能得大解脱?其实,戒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因为戒可以帮助修习禅定,进而导向涅盘。
自制是为了无悔;
无悔是为了喜悦;
喜悦是为了轻安;
轻安是为了乐;
乐是为了定。”
《增支部》
五、八戒
每月的月圆日(初十五)或新月日(初一),为佛教的布萨日(Uposatha)。虔诚的佛教徒会在这时到寺里去持守八戒,并修习禅定。所谓八戒,是之前的五戒再加上以下三戒:
一、不非时进食
二、不跳舞、唱歌、看戏、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化妆
三、不坐卧高广大床
通过对这些欲乐的戒离,目的是要协助感官的冷静,从而帮助修习禅定。
六、舍恶 = 行善
持戒并非消极,什么都不做。相反的,在不做什么的同时,也在实践崇高的德行。比如,当你决定不杀蚊子,当下的心是充满慈悲的,所以持五戒的同时,也在修慈悲(不杀生)、自制(不偷盗)、满足(不邪淫)、诚实(不妄语)和正念(不饮酒)。
七、破戒的原因
我们常常以“忍不住”的理由而破戒。要持好五戒就要沉得住气,要忍辱。佛陀赞叹:“忍辱为最高的苦行”。请记住:“忍耐的过程是辛苦的,但结果却是甜蜜的。”
在结束语中,简单地以佛陀给小沙弥罗侯罗的训诫,与你分享。
佛陀说:
“罗喉罗,汝作何想?镜之用途为何?”
“作反照之用,世尊。”
“即是如此,罗喉罗,身应一再反思而后作。语业与意业也因一再反思而后作。”
参考资料:
-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第十八章:业,第十九章:什么叫做业,第二十章:业的运作)
- 毗那达西法师著《佛陀的古道》(第九章:正语,第十章:正业)
- 达摩难陀长老著《佛教徒的信仰》(第八章:佛教的道德规范与修持,第十章:素食)
- 洒甘露比丘著《说吉话祥》善学于戒律
- 某位比丘著《现代佛法》
- 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著《南传菩萨道:下集》(第二章:持戒波罗蜜)
- 达摩难陀长老著《Treasure of the Dhamma》Part III: Morality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