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三宝与皈依

第七课:三宝与皈依

目标

  1. 让学员了解三宝的德行,并引导他们正确地向三宝学习。
  2. 让学员们了解何为皈依及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 三宝

你或许曾听人提过“皈依三宝”。什么是“三宝”?三宝(Ti-ratana),为佛教徒皈依及学习的对象,即佛(Buddha)、法(Dhamma)、僧(Sangha)。

I.

地上的佛像

图源: Noname 13 | Pixabay

关于佛,从佛陀传里,相信你已有一定的了解吧!“佛陀”,为巴利语“Buddha”的音译词,再省略它,便只称“佛”。之前已解释过,“佛陀”,是指“觉者”的意思。此外,在自己觉悟以后,他亦有能力教导他人证得觉悟。

或许会有某些有心人问你:“佛陀确实是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但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你皈依他,有什么用呢?”许多佛教徒就此被问倒了,无言以对。佛陀到底是不是人呢?他假如真的只是一个人,为何我们要向他皈依呢?佛陀在世时,曾被人问及他到底是什么。佛陀是如何称自己的呢?

我不是天人,不是乾达婆,不是夜叉,也不是人类。我是佛陀。

《增一阿含经》

由此可见,我们确实不能将佛陀归于普通的人。佛陀,不是别的。佛陀,就是佛陀―― 一位拥有正等正觉大智慧的殊胜生类。那么,身为佛陀,他又有哪些德行值得我们皈依、学习的呢?

佛陀拥有九大德行,是值得我们礼敬、赞扬及学习的

Itipi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世尊他亦是一位:
阿罗汉、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人天导师、佛、世尊。

  • 阿罗汉(Arahant)

盘坐的佛像

图源:Julita | Pixabay

佛陀是位阿罗汉,阿罗汉在巴利文中是Arahant,意思是“杀贼”。什么贼呢?也就是贪、嗔、痴这群烦恼贼。阿罗汉已成功断除一切烦恼(远离),从轮回解脱出来,不会再在轮回中流转(破辐)。为此,他是值得接受供养的(应供)。此外,阿罗汉永不会再造恶,没有任何秘密,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光明正大的(无密恶)。总之,阿罗汉拥有的素质为:

杀尽一切烦恼贼(杀贼)
最胜人天应供养(应供)
破了轮回之车辐(破辐)
远离一切诸烦恼(远离)
无有秘密可行恶(无密恶)

  • 正等正觉 (Sammāsambuddho)

一个人盘坐在码头尽头

图源:Patrizia| Pixabay

正等正觉,意思是指佛陀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觉悟真理,即四圣谛。佛陀因多年的修行,累积了足够的波罗蜜,最终达到“应知的已知,应修的已修,应断的已断”之境界,所以他的知智是圆满的。

  • 明行足(Vijjācaraṇasampanno)

半掩在草地里的佛像

图源:Jordy Meow | Pixabay

佛陀具足“明”,故一切智圆满;也具足“行”,故大悲圆满。他知道什么对众生有益,什么对众生无益,从而引导众生走向不死之境。

  • 善逝 (Sugato)

一只手捧着蜡烛的黑白图片

图源:Phaboris | Pixabay

佛陀拥有圆满,毫无污点的正行。在言语上,佛陀也具足了正语。一切烦恼已尽灭,不会再陷轮回之之中,因此称为善逝。

  • 世间解 (Lokavidū)

绳子互相缠绕

图源:Steve Norris | Pixabay

如来曾开示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

在六尺之躯内有着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梵行。这一切都存在於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而不是在死后,这有生命、能感觉的躯体,已经完全具足一切了。佛陀成为“世间解”是因为他觉悟这种世间,他对世间有彻底的认识。这世间就是四圣谛。

  • 无上调御丈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里调教的众生不计其数。佛陀有能力透视众生的性格及习性,知道什么修习方法最适合他们。无论是根器较利或较钝的人,佛陀都能以种种的方便善巧成功教育他们,使他们证得解脱。

  • 人天导师(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佛陀不止是人类的导师,他也是天人的导师。

  • 佛 (Buddho)

“觉谛(四圣谛)故为佛,令人觉故为佛”。这在之前已解释过了。

  • 世尊 (Bhagavā)

在这世间的众生之中,佛陀为最殊胜,最无上的,是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因此,称他为世尊。

Yo dhammaṃ  descsi ādhikalyāṇaṃ, majjhekalyāṇaṃ,
pariyosānakalyāṇaṃ.
佛陀所善说的法,初语亦善,中语亦善,后语亦善。

另外,佛陀所宣说的佛法,开始时美妙,中间时美妙,最后也是一样美妙。佛陀弘法四十五年,前后所说的法,毫无自相矛盾之处,都是那么的美妙,实用。

我们皈依佛陀,并不是惧畏于佛陀,而是因为佛陀拥有的这种种德行,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发展和正确的理解如何净化自己。佛教徒不向佛陀祈求什么,也不认为佛陀是拥有赏,罚或诅咒人类权利的“神”。(佛陀也确实没有这能力。)佛教徒诵念经文只是赞美佛陀,歌颂他那崇高,尽善的素质,同时把佛陀当作自己的楷模和鼓励,根据佛陀的教诲来发展自己的信心。

II.

两个法师在低头读经

图源:Satthayos sansuwansri | Pixabay

法(Dhamma),简单地说,就是自然法则(the law of nature)。佛陀说法,都是在讲述自然规律的运作,不论佛陀在世与否,这自然法则不会增多或是减少。它就如地心吸力一样,不论牛顿发现与否,地心吸力一样存在着,不增多也不减少。

以下是法的德行:

Svākkhātobhagavatā dhammo, sandiṭṭhiko, akāliko,
c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iti.
世尊所善说的法,现前可见,无过时的,请来自看,
它引导向内观,为每个智者皆能证知的。

  • 现前可见 (Sandiṭṭhiko)

佛法是可经过学习及奉行,而亲自体会的。佛法并不只是理论,它是可以奉行并得到成果的。我们常把快乐寄托在未来的时候,甚至要期待死后上天堂才能真正快乐。死后的事,又有谁知道?在这点来看,佛陀的教导保证更安全,更实在。佛陀并不叫我们迷恋过去或展望未来,他要我们把握当下,一次一片刻地享用生命。只要你有一刻的思想、言语和举止是与大自然的法则吻合的,你便有一刻的平静与喜悦。法,是现前可见,现时可体证的!

  • 无过时的 (Akāliko)

    一个女子在海边散步

    Julita [Pixabay]

大自然的法则不会被时间所限制。几千年以前的人们因贪、嗔、痴而面对身心的不安,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因贪、嗔、痴而面对根本的问题,只不过是形式表象不同而已。科学的发达,并未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快乐。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佛法并不会过时。时间的变迁,反而更显现出佛法的价值,它是经得起考验的。

  • 请来自看 (Ehipassiko)

法,是要你亲自来看看的。别道听途说,别胡听谣言,要相信自己,自己去亲自试试看把法实践出来,亲自体验。没有任何东西会比自己亲身的体验来得真实。

  •  引导向内观 (Opanayiko)

一个小孩望向窗外

图源:Sclomaster | Pixabay

佛法并不主张向外攀求,而鼓励我们向内观,如此方能导向涅盘。觉悟的旅途,是一场向内的旅程 (inward journey)

该往哪儿学习?
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内学习。一切法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后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

                                                                                                                                                                     佛使比岳著《一问一智慧》
  • 智者皆能证知 (Pacca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i)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我修道,我证果,我证灭”。我们是无法依赖老师所修之道而断除我们的烦恼的。我们也不能享受老师的果定之乐,不能作证老师所证的涅盘。唯有各自精进方能证得。

此外,佛法是逆世俗之流,与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气与欲望相违背的。真正的佛法毫不“精彩”;深奥的佛法,对于耽乐世俗的人来说是很沉闷、枯燥无味的。佛法向世人揭露了生死轮回的真面目――没有迷人的恋情,没有可爱的子女、没有骄人的虚名等等, 只有无常、苦、无我。试问有哪一个深爱生死轮回的人喜欢这种佛法?因此,并非每个人都能明白并体会它的好处,甚至还会对法生气厌恶排斥之心,只有智者才会见到个中之妙。

III. 僧

僧伽 (Sangha) 之义,为和合的团体。在此,僧伽特指佛教出家众的团体。僧伽的成员包括了比丘 (bhikkhu)、比丘尼 (bhikkhuni)、沙弥 (samanera)式叉摩那(sikkhamana)及沙弥尼 (samaneri)

侧拍许多佛像的画面

图源:Peggy Marco | Pixabay

i) 僧伽的起源与开展

僧伽于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乔陈如等人五比丘出家之时,便正式成立了。三宝在当时僧伽成立后便已具足。

当佛陀还在鹿野苑住时,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耶舍。一天,他对于在家与很多女子享受欢乐的生活忽然生起了厌倦的念头,就从家中暗暗的偷跑出来却在途中巧遇佛陀。当他听了佛陀的教法,知道修学佛法的好处,就生起了欢喜心,请求出家。当天,耶舍的父亲到处寻找他的儿子,遇见了佛陀,便向佛陀询问他的儿子消息。佛陀向他开示机宜的佛法,令他生起欢喜,让他的儿子出家。之后,耶舍的四位最好的朋友也出了家,当了佛教比丘,同时他们又引来了五十位贵族的青年来出家。他们学习很精进,实行很严格,不久之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此时,为了大众的利益,佛陀召集了这六十位阿罗汉比丘,指导他们将佛法宣扬出去。

比丘们! 为了使众人幸福,使众人快乐,以慈悲看待这世间,以及为了带来福利,幸福及快乐给天人和人,去吧!你们不应两人朝向相同的地方。比丘们!弘扬佛法,要懂得有好的开始,好的中途,好的结束,应根据原意和语句解释究竟清净,圆满的圣洁生活。有些众生的眼睛只是被少许的尘埃所蒙蔽,没有听闻佛法,他们都在退转。但是,如果他们是学习佛法之人,他们将会成长。

《律藏.第四部》

就这样,僧伽与佛法开始开展弘扬,世间的真理也开始传播,一直到今天。我们之所以还有机会听闻佛法,一代一代僧众的努力与坚持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没有僧伽舍身为众的精神及奉献,我们不可能在今天听闻到佛法。我们感恩僧伽们的付出与教导,没有他们,也没有今天的佛法,所以我们也皈依僧宝。

ii) 僧伽之重要

以下是僧伽之德行: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Uj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Ñ
āya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āmīci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huneyyo pāhuncyyo dakkhineyyo añjalīkaraṇiyo,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ati.
世尊的声闻僧众是善行于道的,
世尊的声闻僧众是真正行道的,
世尊的声闻僧众是真理行道的,
世尊的声闻僧众是正当行道的。
即四双八辈的世尊的声闻僧众,
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于者、可合掌者;
彼等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由此僧伽的德行,可以看出僧伽的两个主要的重要性:

  • 自我精进,如法修行,体证灭苦之道。

应当先把自己建立于正当的,然后才指导别人,如此将不会受智者所谴责。

《法句经》第一五八偈

僧伽,即世尊的声闻僧众,应是善行于道、真正行道、真理行道、正当行道的。一个身陷泥泞的人,绝对无法将另一身陷泥泞的人救起,唯有在他上岸后才能帮助他人。因此,僧团成员必须自我修行,得以体证佛法,方能有效地教导我们。若没有人对法有真实深切的体验,所残存的佛教便不能称为真正的佛教,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研究及佛教逻辑等而已。人们以为这是佛教蓬勃发展的现象,然而事实却相反,正法将逐渐从世界上消失,所剩下肤浅的宗教观,根本无法解决苦的问题。

仅仅穿上军服,却不能在战场上击败敌人的士兵,不是优秀的战士。只穿袈裟,却不能降伏烦恼的比丘,不是尽责的比丘。

Sayadaw U Pandita 著《炎炎夏日的雨水》
  • 弘扬正法,让正法久住世间

    几个佛像长满了青苔

    图源:Kohji Asakawa | Pixabay

比丘们!那些比丘如果把非佛法指为佛法,这样的行为将是众人的损失,众人的不幸;天人和人类的损失,不幸和损害。此外,这也是那些比丘的大过失,因为这将使真正的佛法毁灭。
比丘们!那些比丘如果把非佛法指为非佛法,这样的行为将是众人的利益,众人的幸福;天人和人类的利益,幸福和好处,此外,这也是那些比丘的大功德,因为这将确定了真正的佛法。

《 增支部》

佛陀称僧伽为世间无上的福田。这是因为在自我修行体证真理之后,为了众生的利乐,僧伽肩负了将此正法教导予大众,使正法能够久住于世间的责任。由于僧众的教导,我们才得以了解佛法,而朝向灭苦之道,从而获得究竟的安乐,故称僧伽为无上的福田。

iii) 僧信的互动

由于僧伽是依循真理修行及使正法久住的,因此他们具备足够的德行,是值得我们供养、供奉、施于、合掌(尊敬)的。僧众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应当护持及供养僧伽。通过我们的护持,僧众们可以免缺生活基本需求的困扰,专心修行及弘法。此外,通过供养僧众,我们也有更多机会亲近僧伽,学习佛法。

二、三宝的遮盖

佛像遮盖佛,经书遮盖法,袈裟遮盖僧。

I. 佛像与佛

小法师在草地上禅修

图源:Monk by Japan | Pixabay

有人说,佛教徒是迷信的,他们迷信于一个木头雕像,他们向一个木头顶礼。我们要知道,这是诽谤。佛陀已不在,佛像是在佛灭数百年后才出现的一个象征,我们礼敬佛像,就像我们在礼敬佛陀一样,也礼敬他的德行,提醒自己奉行佛陀所教。就像国旗代表国家,军人礼敬国旗时,你可以说军人是迷信的吗?当然不是,他在礼敬国家。因此,我们不应迷信于佛像、佛牌等的外像而不见佛的真正德行。

II. 经书与法

倒影着日出/日落时分的画面中,右侧放有一个玻璃弹珠般的黑色圆石和四个由小到大叠起的石头

图源:Ralf Kunze | Pixabay

佛陀入灭后,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阿罗汉(声闻)们将佛陀生前的教诲结集起来,毫无保留地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佛教三藏经典结集了佛陀的教义,以巴利文 (PāỊi)记录,包括了:律藏、经藏和论藏。我们皈依法,并不是皈依经书,那是外在的。我们应该了解佛法,讨论佛法,再实践佛法,那才对我们有实际的利益。在《吉祥经》内有提及“适时论佛法,此为真吉祥”,明确地鼓励我们讨论佛法。

我们活在距离佛陀时代超过两千五百年的今天,佛经在流传过程中难免遭遇修改,有些经典甚至是伪造的。许多人也对佛法的诠释不一,众说纷纭,乃至自相矛盾。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应如何辨别正法和伪法?又该以什么态度来讨论佛法呢?

要知道,佛法深奥得连大智慧如辟支佛亦无法言传他人,如今我们能够说法是因为佛陀教法的缘故。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谨记那是佛陀的教法,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法,因为那深奥之法不是我们发现的。讨论佛法时,我们不应乐于批评,只应依据巴利圣典及其注释来讨论事实,而且心中谨记我们的目标……解脱轮回之苦。

帕奥禅师著《正念之道》

一位比丘可能说:‘……这是(佛)法,这是戒律,这是教主的教法。’ 比丘们!那些比丘的话不应该被接纳或排斥,在还没有接纳或排斥之前,那些话的内容应该经过详细的审查,与(原始)经典(sutta) 和(原始)戒律 (vinaya) 相比。但是,如果发现它们不符合於(原始)经典和不一致于(原始)戒律,你应该这样决定:这一定不是世尊,阿罗汉,三藐三菩陀(佛陀)的话,而是那位比丘误解了,所以应该拒绝它!

《增支部》

由此可见了解原始佛教的重要性,在学习与讨论佛法时,应时常与原始经典作比较,进而观照身心,以智信的态度去学习。

III. 袈裟与僧

一个法师背对盘坐在石头上

图源:Nato Peirera | Pixabay

僧伽成立初期,僧众人数不多,且多为证果的圣人。然而随着佛教继续发展,加入僧团的人越来越多,使僧众的素质变得良莠不齐。现今也有这么样的情况,出家的人并非以灭苦为目标,才会导致假和尚的事件发生。因此身为佛徒,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僧伽的真正德行。

此外,佛陀教说“依法不依人”,我们皈依僧宝不是皈依一位师父,而是整个僧团。佛教并没主张个人的崇拜。如果我们时常执持自己的师父是唯一如法的老师,唯有自己的师父才是正确的,而其他师父则完全错误,那我们就会拒绝去听闻其他师父的教法,对自己师父所开示的法,却丝毫不加思索和判断,那么我们会因此深陷於“师父之囚”中。

( 请参阅佛使比丘著 《 生命之囚》)

三、皈依

一个闭眼微笑Q版小法师

图源:Monk by Japan | Pixabay

佛教徒皈依三宝,佛教并不皈依一个“神”或一样东西,或一些咒语仪式。皈依是什么?每个宗教的皈依意义都不同,在佛教里,皈依的意义在哪里?如一个人没经过皈依仪式,他算不算是佛教徒?

皈依三宝,就是下定决心向三宝学习,以三宝为生活的依归、引导及方向,以便向着正觉解脱与清净自在迈进。有没有发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来衡量世间的好坏,美丑,善恶等?这把尺是从自小的家庭教育、人生经验、教训等慢慢累积而成的,也不断地因我们遇到的人、事、物而改变。皈依三宝,可以说是将我们心中这把尺以三宝为标准,来对待世间的一切,为我们的生活导向。所以,可以这么说,当下如你以三宝为生活的依归,引导及方向,当下你已皈依,反之则不。就好像今天若你的生活目标处处以金钱为主要考量,那么,那一刻,你的教主是“金钱”,而你是在皈依“金钱”。这是内在的皈依。佛教的态度并不注重于外在的形式,而注重于内在的修持。外在的皈依仪式不外乎是增加或提醒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而已。

皈依三宝就包含了佛、法、僧,缺一不可,不能说只皈依佛,或法,或僧。三宝是一体的,无法分割开来。难道你可说你只要头,或手,或脚,还是身体吗?当然不,因为你知道那是一体的。佛陀是我们的目标,模范;要达到这目标,就必须有方法,这方法就是佛法;而要听闻及学习佛法,当然是从我们的老师,佛法的实践者――僧众之处学了。

你了解三宝的德行了吗?你清楚什么是皈依了吗?就用一颗恭敬平和的心,称念三皈依吧!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x3)
礼敬世尊,他是一位远离尘垢的阿罗汉,自悟等正觉者。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San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San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二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Tatiyampi San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三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参考资料:

  1. 觉音著《清净道论》第七品:说六随念品 之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
  2. 洒甘露比丘著《三宝随念》
  3. Sayalay Susila 著《佛陀的九种德行》
  4. 达摩难陀长老著《佛教徒的信仰》第一章:佛陀的本怀与生平、 第五章:佛学基础、第九章:佛法与皈依
  5. 水野弘元著《佛教的真髓》第四章 第三节:僧伽的意义与功能
  6. 达摩难陀长老编著《法句经故事集》第二十品-道品,276句、 第三品-心品,41句、 第二十五品-比丘品,364句
  7.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第三章:佛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