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佛教的宗教态度

第一课:佛教的宗教态度

目标:

  1. 让学员对学佛过程中持有的态度有所了解
  2. 明确地让学员了解学佛目标
  3. 理清学员对佛教的误解

一,一般宗教的特色

图源:Sasin Tipchai

千百年以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往往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自然宗教、社会宗教、到自我宗教,以及近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宗教,普遍上都存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其中,包括了仪式、传统、神秘、感应、预言、神权、个人崇拜等。这些特色在我们中华传统宗教里头亦颇为普遍。此外,许多宗教的信仰,建立 于人类求财求福的贪欲、对灾害及面对困难时的恐惧之上。

二,佛教的宗教态度与特色

佛教自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时代至今,传遍世界各地,依各自的当地文化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然而,追根溯源,其中的中心教理,无非出于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在回归到原始佛教的原点上来探究佛教的宗教态度与特色,可从学佛目标、佛法的学习态度与实践及佛教对人的定位三个方面着手。

I. 学佛目标:知苦与灭苦

图源:StockSnap

从前和现在,如来只宣说一法,既是苦及朝向灭苦的道路。
——《中部.蛇喻经》

佛陀救世的方法,简朴明了,切实了当,从不卖弄玄虚,不喜迷信神秘,不高唱天堂与上帝,只要求大家站在人的本位上,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达成解脱(灭苦)的目的。佛陀关心的,是人身心的痛苦。佛陀从不离开人的身心来谈烦恼与熄灭烦恼的方法。

佛陀成道以前贵为悉达多太子,早年生活完全受到父王的刻意保护,在他四周尽是华丽宫殿。后来年轻的太子坚持出宫见识外面的世界。当他随着侍者绕行王国时,看见几幕令他震惊莫名的景象。他首先见到一个老态龙钟的 人,佝偻着身躯,肢体衰败不堪。接着他看见染患恶疾之人,惨受病魔煎 熬。然后,是一具骇人却又如此真实的死尸。

图源:KasunChamara

每一次他看到这些景象就问侍者:“这些事都发生在谁的身上?
”而每一次,侍者都回答说:“这都发生  在每一个人身上!”

正是这种与苦难的近距离接触,让太子的整个生命大受震撼。佛陀对生命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在经过不断的探索,他终 于揭开了苦的真相,及通往究竟快乐的道路。

打从初转法轮开始,佛陀在四十五年的弘法过程中不断强调的便是四圣谛: 苦、集(苦的原因)、灭(苦的止息)、道(灭苦的方法)。这超越了世间的好坏,善恶与道德。因为,若我们仍然喜爱好的事物而憎恨邪恶,便仍然拥有喜爱、愤怒及憎恨等,怎能算是圆满的呢?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 彻底灭除心中的贪、嗔、痴,而从中解脱忧悲恼苦(苦的止息),体证圆满的涅盘(nibbqna)

II. 佛法的学习态度与实践

i. 智信

智信,即不盲从、不迷信。佛陀从不忽视或低估个人的智慧与知识而要求弟子们一定要相信他,也从不作出若不相信佛陀便会遭到处罚或判决的恐吓。佛教允许教徒自由思考,公开讨论乃至质疑佛法,而非权威不可质疑。

图源:Pixabay

然而,这不意味着我们应永远不信任何人而停留在消极的质疑,而是在提出质  疑过后要小心求证,了解某事的真正意义以及实践可得的利益后,才予听从或相信,如此方能从中受益。(请参阅《竭腊摩经 Kalama Sutta》)

但是,若只凭自己的体验来作判断决定,这会是危险的。例如某些“邪”教亦会给人一种似是善的印象,亦会给人一种表面上是开心快乐的体验。佛陀  的目的是要提醒我们不要让贪嗔痴在心中生起,因为贪嗔痴会为我们带来罪业与长久的痛苦

此外,佛陀在教导佛法的过程中,从来不保留任何东西。他不赞成那些自称有秘密教义的人。

如来所说之法,无显密之分。因为在法方面,如来未作‘握拳’之师,对弟子隐藏某种重要知识,如来未如此。
——《长部》第十六经

ii. 自力

Tumhehi kiccaṁ ātappaṁ akkhātāro Tathāgatā,
paṭipannā pamokkhanti jhāyino Mārabandhanā.
汝等须自力,如来唯导师.
——《法句经》第二七六偈

设想有人请你来一道喝茶,你把闻香杯拿到鼻前,深深地欣赏茶的香气,然后再拿茶杯,好好地品尝茶味。若要你描述一下这茶,你运用你的记忆,你的概念以及你的词汇来讲述你的感受。

你可能会说:“这是非常好的茶,上好的铁观音,武夷山产的,我能尝出来,回味无穷。”你也可能有另外一些说法来表达你的感受。

茶 (图源:Ulleo)

但是,这些都是用以描述你对茶的直接体验的概念和词语,它们不是体验本身。实际上,在对茶的直接体验之中,没有概念或 词语能够框定来自体验的单纯感受。你尽可以对这茶做出种种描述,但是, 只有你自己才对它有直接的体验。

有人听了你的话,或许可以试着推测茶的香味,但也就是如此而己,他从未真正体会它。

在佛法的修行上,也是如此。亲身的努力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佛陀从不以 救世主自居,也不认为我们必须仰赖任何万能的上帝。无论一个人如何哀求佛陀或作出祷告,他都无法因此而解脱。

佛陀只能慈悲地教示灭苦的方法, 而任何人只有依靠自己,精进努力,方能体验法味,才能去除烦恼而达至与佛陀一样自由、解脱的境界,绝不能由旁人代劳。这并不否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外缘的帮助,但是最终仍是要靠自己的。

当年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入灭,很多尚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如何是好。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丘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丘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而不来佛陀身边。

其他比丘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丘于是恭敬的向佛陀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之前,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赞叹他: “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丘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

iii. 如实现

诸比丘,无论如来出世与否,这如如不动的真理,依然存在着
——《相应部》

佛陀并没有创造出任何真理,他只不过是把所发现的大自然法则教示世人而已。如前所述,佛陀的教诲是用以去除贪、嗔、痴而达至灭苦的境界的。佛陀说法,从不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而着重于在现实中能为人类带来和平与快乐的学问及方法。

佛教对于研究形而上 (如宇宙有无边际等‘十四无记’ 的问题) 的学问不感兴趣。佛陀认为如果有人研究形而上的学问,那么在他得到圆满的答案之前,他已经死了,而且他的烦恼并没有减少。

因此,佛陀不只停留在说苦,也指出灭苦的方法,非乐观亦非悲观,而是如实地以去除身心的烦恼为根本。此外, 佛法不只是一门学问,而是必须亲自去学习、实践和体验的。实践佛法所能获得的利益,当下便能看到成果,不必等到死后。 (请参阅《箭喻经》)

iv. 和平

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爱能止息怨恨,此乃永恒不易之法
——《法句经》第五偈

外和平

佛陀本身就是十分维护和平的人。佛教传播世界各地,主要是由于其内在价值,和它对人们理性的召唤。在宗教史上,佛教从来没有使用暴力、强制 性、迫害或应当受到谴责的方法来传教。

在面对挑战时,佛教徒选择以和平容忍而又不懦弱的方式来处理。2001年阿富汗毁佛像之事便是最佳例子。佛陀的慈爱,不仅是对全人类,甚至也恩及了动物界乃至一切众生。一个人没有权利伤害其它生命,因为每个众生都珍惜自己的生命。

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图源:凤凰网)

内和平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ṁ,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ṁ – etaṁ Buddhāna’ sāsana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法句经》第一八三偈

首两句乃是一般宗教皆有教导的基本世间道德守则;
第三句则是佛教特别之处,既是彻底地使内心清净。

内心清净(图源:Pexels)

当内心清净无贪、嗔、痴时,不仅能与外界和平相处,甚至在面对自己身体或内心的缺陷、疼痛、不适或死亡时,也能安稳不为所动。这就是所谓的时时刻刻与自己和平共处,慈悲地善待自己。

吸气,我使我的身体平静下来。
呼气,我微笑。
安住于当下这一刻,
我知道,这一刻真美妙。

III. 佛教对人的定位

i. 人本思想

‘ 人’,在古印度语言里称为‘manussa’。‘manu’ 即是心智、意识之义; ‘sa’ 含有提升、升华、发展之义。‘manussa’ 即 ‘拥有提升、发展心智的潜能之众生’。在世界众多宗教中,佛陀是唯一不以超人自居的宗教创始人, 却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人’的才智与努力。没有任何一种众生比人类更有成佛的可能。因此,佛陀的教导是以人为本的。

图源:KasunChamara

人类拥有以下三种殊胜:

  1. 忆念胜:
    人能忆念过去,保留历史的经验,认识现在,预期未来,思维分别一切法。
  2. 梵行胜:
    人人都有或多或少向善拒恶的心,故能分别善与恶的行为,知错能改。
  3. 勇猛胜:
    人类能够挨着千辛万苦,勇猛向前地奋斗,以达到某个目的。但是,这种特胜若没有忆念胜和梵行胜的引导,容易铸成大错。

就因这三殊胜,佛陀教导、激励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以自解束缚。

Kiccho manussa patilābho,Kiccham saddhamma savanam
甚难获得此人身,甚难得闻此正法。
——《法句经》第一八二偈(局部)

佛陀常强调欲获得人身是何其困难及殊胜的一件事,而在获得人身之后又有机会生长在有佛法的土地,听闻正法,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我们应当珍惜此人身,发奋精进!

ii. 平等

 

从缘起的角度来看,众生本来平等。佛陀破除了印度社会四姓、男女、贫富等的不平等现象。佛陀说法的对象包含了贵族与贫民,圣人与罪犯,识字与不识字的人。佛陀指示的菩提涅盘之路,是平等地开放予一切人的。佛教徒与佛陀是师生关系,绝非主仆关系。

三,佛教——宗教?

图源:Brenkee

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是时常被提起的问题。也有人把佛教归纳为哲学、生活的艺术、生活守则等等。但是,无论我们把它称为什么,都无关宏旨。因为最重要的是,佛法仍然是教导我们知苦与灭苦的真理,而真理是不需要标签的,它是属 于全人类的。

然而,若仔细观察现今存在的佛教表态,你可能会发现其中也包含一般宗教所拥有的仪式、传统、神秘、感应、预言、神权、个人崇拜等,甚至与知苦灭苦、智信、自力、如实、和平、人本及平等冲突!

这正是任何宗教在经过长久流传所会产生的改变或遭受扭曲使然。因此,回归到原始佛教里从根本的佛法来学习,掌握佛教的本怀及宗教态度,才能更正确地了解与明辨正法,进而实践它而从中受益。

参考资料:

  1.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
  2.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第十五章:佛法――佛陀的教导
  3.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第十六章:佛教的主要特色
  4. 毗那达西法师著《佛陀的古道》第二章:佛教的观点
  5. 佛使比丘著《启开真理的智慧》第四章:羯腊摩经的启示
  6. 达摩难陀长老著《佛教徒的信仰》第五部:宗教与人类的进展
  7. 圣严法师著《比较宗教学》第十章:佛教
  8. 印顺导师著《佛法概论》第三章:有情 – 人类为本的佛法 – 宗教
  9. 佛使比丘著《何来宗教》
  10. 林世敏居士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11. 洪祖丰居士著《佛教面面观》教理面面观 - 佛教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