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净居士(永净老师)
常在不同青年与青少年活动讲课,我发现其中一个最让大家投入的课题就是“爱情”。这个课题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呢?我想,答案其实不复杂,因为爱是延续人类繁衍与生存的自然元素。而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展现。处在青春期中或青春晚期的青少年,生理上,荷尔蒙的分泌推动让我们对异性(少数对同性)产生好奇与喜欢;心理上,非常渴望找到自我价值感与定位,而同侪之间的互动或回馈就显得重要,过程中产生情愫也是自然的。
![](https://umbodh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2/pexels-josh-hild-4606770-650x433.jpg)
图源 : PEXELS
而在佛教中,我们用“有情众生”来形容人,也说“爱不重不生娑婆”。 所以爱成了我们人轮回中的其中一个缘起。在家的居士(在家弟子)谈恋爱,只要是如法的,绝对是得到祝福的,更是成立佛化家庭的开始。
爱情三分理论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Sternberg,1988)提出了爱情三分理论(Sternberg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而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以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常常反应在对性的渴望或任何强烈的情感需求;亲密的特征则是理解、交流、支持与分享等,让人感觉在一起很舒服的觉受;而承诺则是在认知上对一份感情的决定与维持爱情的努力。完美的爱情是需要具备这三个元素才能实现。
佛法中,其实没有所谓“完美爱情” 的存在。这并不表示佛教徒是悲观看待爱情,我们是以 “如实观”来看待爱情的。在一段关系中,爱情不是你的,或是他/她的,而是“我们”共同经营的关系。爱情三角理论的激情、亲密和承诺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让爱情圆满。
婚前性行为
![](https://umbodh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2/pexels-andrea-piacquadio-3756454-1-650x433.jpg)
图源 : PEXELS
一般在谈爱情课题的分享会中,最后都会被大专生问,佛教徒是否可以有婚前性行为?其实,我还没有在佛教经典当中明确的看到有提及婚前性行为的课题。我估计佛陀时代的人们已经把婚后性行为当成是一个既定的社会共识,所以无需提到。五戒中的”不邪淫“指的是 ”不在正当关系以外有其他性关系“。若你把”正当关系“当成婚姻关系,那就是间接的说,不适合有婚前性关系。
曾经听过法师说:“婚前性行为是为对方负责、保护对方的行为?还是让对方陷入情感上的牵绊、担心怀孕或甚至堕胎杀生的担忧中?”聪明的大家应该会做明智的选择。就算真的决定发生性关系,没有做好成为夫妻或父母的准备的话,请至少做好安全措施。爱情中彼此珍惜与照顾是重要的,把五戒受持好其实就是对彼此的一个重要照顾。其实五戒是保护我们关系的元素,彼此间懂得尊重、坦诚、保持正知正念、为自己与他人负责,这不就可以让关系可以更细水长流的发展了,不是吗?
恋爱的阶段
![](https://umbodh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2/pexels-rodnae-productions-5531466-1-650x433.jpg)
图源 : PEXELS
恋爱会经过几个阶段:迷恋>热恋期(2个月~2年左右)>平淡期,最后是稳定期或是分手。 迷恋和热恋期都是非常甜蜜,把最好的一面给对方看,类似偶像剧中的浪漫感觉。当浪漫退烧,回归到平常的生活状态,开始展露真实的自己,会开始有意见不合、争吵等事情的发生。若双方有意愿彼此磨合,彼此成长,就能够进入稳定期。反之,就会选择分手。两个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个体要很好的一起长期生活,并非简单的事。用缘起法来看爱情,就能知道不会有永远不改变的爱情。无常的意思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事”,可以变的不好,也可以变得好。在不同的爱情阶段中注入新的努力(因)就能收获不同的结果(果)。爱情中没有捷径,只有好好珍惜与经营。
若我们能以佛法为感情生活的指引,建立共同的核心信念,就能更有智慧的去面对彼此间的差异,也学会改善自己的习气。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学佛、做义工等,把两个人的小爱转化为大爱,在付出与奉献的过程中一起创造更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爱情,两个人就能成为彼此增上的菩提伴侣,未来的菩提眷属,开展佛化家庭。
祝福在恋爱中的大家,在爱中点燃慧灯,照亮爱情的前路,携手在爱中修行,成就彼此!
~永净 合十。
(2021年2月15日)
陈永净居士(永净老师)
大马注册心理辅导师,独中辅导处主任。在柔佛笨珍小甘榜长大,中学开始学佛,工程学士毕业后毅然攻读辅导硕士,只因对人有一份热情和关爱。期许自己成为一盏油灯,点燃智慧与希望,让生命影响生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