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 让学员了解学佛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苦的止息。
2. 让学员知道灭的定义。
3. 让学员知道灭的可证性,并想进一步知道灭苦的方法(道)。
一、物质快乐 VS 精神快乐
快乐在我们的脑海中总是离不开这样的一个画面:正在听好听的音乐、正在品尝香喷喷又好吃的美食、正在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等等。这些物质的食粮都一直不断的在满足我们的欲求。快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总是离不开这些感官上的享受――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尝到的、所触到的美好事物。然而,对于一些人,真正的快乐(也许只能用“喜悦”来表达),却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没有被任何欲望所逼迫。
这种快乐的产生过程与世俗相反。它不是源自于感官的刺激,而是源自于摆脱感官的刺激后所带来的祥和与平静。所谓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外在感官的满足是来自世俗、物质的食粮;而最高的喜悦,则是来自不受物欲干扰的宁静心灵,它是由法食所满足的。
也许有些人会感到很困惑,为何要活得那么“苦”――吃得简单、穿得朴素、住与行都不讲究。享受生活,难道不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吗?住大洋房、开名贵房车、吃山珍海味,这才是人们汲汲追求的生活吧?如果不是,那为何人们总是梦想着赚大钱、成为大富翁?追求物质快乐的人,对于欲望几乎是没有节制的。没有了享受,就没有了快乐。追求物质快乐的人总是活在“饥渴”中,是“饥渴”使得他们不得不追求享受以得到短暂的快乐。“Hunger keeps you alive!”这是某黑啤酒的广告词。这句话道尽了追求物质快乐的人的心境。没有“饥渴”,他们活不下去,失去了生活重心。是“饥渴”让他们不断地轮回!
其实,追求物质快乐的人不明白,没有“饥渴”,也就没有“充饥解渴”的必要!换句话说,没有欲望,就没有满足欲望这回事。心对于平淡能容易地接受,对于苦痛更能容易地面对。追求物质快乐的人,必须不断应付他的欲望,直到满足为止;而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则可以用控制感官来超越饥渴,直到感官欲望消失与平稳下来。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没有人能因世俗的东西就心满意足,因为在世俗的领域里,“满足”必须以“不满足”作为燃料,一旦满足了,欢乐也随之结束。不论再怎么费力找寻,都无法平息“欲望之火”,因为每当这些火焰才开始平息,就又再开始寻找更多的柴火―― 根本没有留下时间去体会真正的满足。在世俗的领域里,内心强烈的贪爱总是无法停止对色、声、香、味、触、法执取。
对于追求物质快乐的人来说,满足就是:从原有的 Kancil 变成了 GEN2,再变为 BMW;从原有的双层排屋变成了独立式洋房;从原有的 10 元变成 100 元;从 100 元变成 1,000 元;从 1,000 元变成 10,000 元;从 10,000 元变成 100,000 元;从 100,000 元变成 1,000,000 元;从 1,000,000 元变成10,000,000 元;从 10,000,000 元变成 100,000,000 元……如此永无止境地让欲望之火燃烧,“不满足”变成了“满足”的燃料。
无论到了什么地步,无法满足的苦依然存在。快乐需要更大更多的“不满足”与“满足”来实现。当内心的欲望越来越大,快乐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实现了。试想想,你的内心真正的平静过吗?其实,真正的满足来自于超越饥渴。当内心无所求,快乐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了。追求物质快乐的人为了因应饥饿的需要而汲汲营求事物,并且把它当作是一种快乐――freedom of desire;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则以减少、降低饥饿的需要为乐――freedom from desire。前者以为愈能满足欲望愈好,后者则认为愈是超越欲望愈好。 两者之间,您选择哪一种呢?
二、真正的快乐――苦的止息(灭)
灭(nirodha),是苦的止息,也就是指涅盘。涅盘,巴利语是“nibbana”,梵语为“nirvana“。“Ni”即远离,“vana”是指贪爱。因此,涅盘就是远离贪爱,或所谓的”解脱“。这是我们学佛的终极目标,为我们修行的心木及终点。在经典里,佛陀形容涅盘为“无上的快乐”( nibbana parama sukha)。为什么说涅盘是无上的快乐呢?
“Khina jati, vusitam brahmacariyam, katam karaniyam, naparam itthattayati pajanati.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这是在经典里记载每当有佛陀的弟子证得了涅盘之后的欢呼。当我们体证于涅盘之后,应当拔除的(贪、嗔、痴)已彻底拔除了,应当建立的(戒、定、慧)已建立了,故说“梵行已立,所作皆办”。这时,一切的贪爱与无明尽灭,我们再也不会轮回在生死里头了(不受后有)。由于不再轮回,便没有了“生”;没有了“生”,便不会再有“苦”。不同于感官的快乐,那是一种无条件的、不动摇的快乐,因此说涅盘是无上的快乐。
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有一天,一只住在湖里的乌龟向它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来。鱼说:“散步?你的意思是指游泳吧!”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实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在它有限的概念中,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里面跳潜游泳。海洋与陆地是同时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然而鱼却无法知道或想像陆地上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乌龟对于鱼的无知是无可奈何的。要让鱼明白何谓陆地简直就是难如登天。同理,要以有限的语言文字来解释涅盘,是很吃力的,也不见得有意义及具说服力。
这就好比想向一个天生盲眼的人解说什么是红色;或想向一个从未尝过甜味的人解释到底什么是甜的味道一样。这种滋味很难说明,而涅盘的滋味比我们舌头上尝到的滋味更难解释,不论是用比喻还是假说,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这种感觉,因为涅盘超出了逻辑思考所能理解的范畴。就好像不能因为鱼儿从未见识过陆地,就否认了陆地的存在一样,从未尝过甜味的人,不应该断言甜味不存在世上。他们应该找一些糖来尝尝,看甜味到底是什么滋味?相同地,尚未证得涅盘的人也不应该否认涅盘的存在,应该努力使自己能尝到它的滋味。虽然涅盘是无法言传的,但在经典里,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曾用几种方式来尝试形容涅盘以让我们略为知晓。
涅盘,就是贪爱的灭尽。
“诸比丘,此是苦灭之真谛,完全熄灭、舍离、解脱、不住爱欲。”《相应部》第五卷
“爱尽实即涅盘。”《相应部》第三卷
“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既是苦灭。”《中部.第二八经》
另外,涅盘也可说是贪、嗔、痴的止息。
“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此称之谓涅盘。”《相应部.阎浮车相应品》
再者,涅盘可以说是从生死轮回中摆脱出来。
“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槃。” 《相应部.第二集》
犹如点燃着的油灯,靠油及灯芯而继续燃烧,当油与灯芯烧完了,由于缺乏燃料,灯即熄灭。当贪、嗔、痴的燃料彻底除去之后,便是生死向续止息的熄灭之时。在成道后不久,佛陀从菩提迦耶步行到鹿野苑途中,遇见了一位云游外道。那外道见佛陀外貌庄严,便向佛陀询问他到底是谁。佛陀向他作了一番介绍后,表示他要前往鹿野苑去“转动法轮,于此茫茫世界,擂起不死之鼓。”有生必有死,由于涅盘没有了生,便也没有了死,因此涅盘被形容为“不死之法”。总的来说,涅盘的特质其实就是“冷、清、静”――烦恼的“冷却”、内心的“清凉”、无自我的“寂静”。
四、现前可见
法,是现前可见的(sanditthiko)。涅盘并不是在死后才发生的事情,只要烦恼执着当下灭除,当下就能体会到了。 如在苦圣谛及集圣谛的部分所讨论过的,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时,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若在根尘接触时我们能不让它发展成爱、取、有,便不会“生”。从“我”和“我所”中超脱,当下就是涅盘。这种涅盘称为“一向涅盘”(tadanga—nibbana)。若我们修习禅定,控制自己的心念,暂时没有“我”、“我所”的生起,这种则称为“镇伏涅盘”(vikkhambhana—nibbana)。这些都是一种短暂的涅盘,是涅盘的“样本”。它带来当下的寂静和清凉。当缘起之苦(我执)暂时被熄灭时,这种短暂的涅盘就会当下被体会到了。
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只是尝到涅盘的滋味,仍不同于真正的涅盘,因为这种状况是不圆满、不究竟的。但是在尝到这种滋味后,我们较能了解,对法的体验与信心便随之而加深了。涅盘是免费的,不需支付费用,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放下”(不执着)而已:“每当你看到色尘的时候,只看到就好了;每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只听到就好了;每当你闻到气味的时候,只闻到就好了;每当你经验到触觉的时候,只触就好了;每当你有思想产生的时候,就把它当作心中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感觉)吧!如果能办到这一点,就没有“我”了。没有“我”的时候,心也不会移到这里或那里,不会停留在任何地方。这就是苦的熄灭,又称涅盘。”
五、怎样看待灭
讨论了关于灭的种种,我们又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灭呢?很简单,若你未尝过甜味而想知道甜到底是怎么样的,应该做的就只是亲自把糖放到自己的舌头上!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亲身体证它――通过禅修的训练与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中去尝一尝一向涅盘与镇伏涅盘的样本,然后努力依八正道修行,而达至真正的涅盘。
“此是灭谛。……此是灭,应证。……此是灭,已证。”《相应部.转法轮经》
对灭,我们要“明白”。
参考资料:
1.佛使比丘著《精神食粮》
2. 毗那达西法师著《佛陀的古道》
第五章:第三圣谛--灭
3. 罗候罗.化普乐著《佛陀的启示》
第四章:第三圣谛:灭谛--苦的止息
4.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
第三十三章:涅盘
5. 佛史比丘著《一问一智慧》
6. 达摩难陀长老著《Treasure of the Dhamma》
6.3 Nibbana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