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ar130405 from Pixabay
文:毓献师兄
“我们往往在失落受挫时迷失自己,无可奈何地为美好的今天多些顾虑,从而丧失了对明天的憧憬,对昨天的缅怀。心中盼望的那道曙光,此刻又会在哪里?”
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比起与他人聊天、交流,我更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像极了活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毕竟想象是任由自己发挥的,能多美好就多美好,应该没有让我不为之动容的理由吧!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喜欢把自己标签成内向的人,然后安分守己的站在所画下的圆圈界限里,轻描淡写着生活。
直到步入马大开始大学生涯,在机缘巧合下碰上佛学会三大的宣传活动。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毫不考虑地加入招待组——一个与个性背道而驰,并得向各个陌生脸孔展现自己的小组。素食摊营业短短的五天,我很意外地献出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穿围裙头巾,第一次背熟菜单,第一次疯狂推销,第一次累瘫却如此尽兴…… 以很滑稽的动作穿梭于挤满人潮的档口,又让汗水一次又一次“刷新”不肯拿下微笑的憔悴样,每当看到顾客欢乐地享用素食时,都有莫名的满足感,更多的是感动!如今细细品茗当初的懵懂,竟是另一番风味,一种让人想为之再度疯狂的感觉。所以第二学期招收新届筹委时,我就决定要重返这熟悉的摊位!
起初只是想升格为招待组组长,一重温招待大众时得到细腻的感动,但因一时的冲劲想挑战自我,面试急于表现自我,出乎预料的我被委任财政一职,也许是虚荣心的作祟,我心然地接受了。
集训营里,前筹委们要求我们为自己设定于素食摊内想扮演的角色,我就决定为自己,为团队里的彼此扮演方向标,指引方向。然而,接踵而来的挑战与挫折一个又一个拳头似的往我心智挥去,我唯能顺势在原地不停打转。
第一次陷入迷茫深渊,是当新血营筹备、华文学会执委与学记团职责和素食摊中央执委、财政等同步进行的时候。别说全身而退,就算可以分身,也恐怕无法如愿完成手头上的任务与背负的责任。脑海还没整理好一方的思绪,另一方的烦恼就涌泉而入,还有一堆未完成但期限已至的工作。每天盥洗时眼睛看着镜子里的身影变得越来越渺小,却无法挽回些什么。第二波、第三波…… 好几次就像擂台上被几度重击击溃的拳击手,我失去了喘气与站立的资格与勇气,低头丧气地站在淘汰边缘。能不能就缩成单细胞,然后存活在想象仅有的一维空间?
然而每每正想躲回自己世界时,转身一瞬间,总会看见他们在不远处挥手。没错,就是素食摊的大家!也许他们并不了解我自身的情况,但他们愿意分担、愿意陪伴、愿意为我微笑,在我最落寞的日子主动关心。还记得素食摊的主题曲《分担与分享》里的一句歌词:分担就是分享的另一面,素食摊给予我的感觉就像是个家(缘舍),让我明白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应该感谢的人实在太多,感恩的话语一言难尽。所以我答应自己要用自己单薄的力气去延续这一份感动,就好比素食摊里每个小动作流露着细腻的感动,一点一滴却幸福饱满,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一切正能量的感染力!渐渐地,浓雾也散开,方向变得明确,又是时候启航!
迷茫,只是命运开的玩笑,何不敞开胸怀大笑?勇敢面对,而不选择逃避,你就能认清自己的方向标,往目的地前进。我时时告诉我自己,因为身后总有一群为我设想的朋友,戴着微笑为我加油!改天,让我为大家指引方向吧!
作者:张志伟 马大佛学会的文宣组给了我几个主题,其中一个就是这个主题《想死,怎么办?》。他们真的好大胆,竟然把想死这件事搬上台面。 或许,这本来就不是什么禁忌话题,只是深藏在许多人的内心,而没有机会好好言说而已。给他们的 “敢” 一个赞! 我是辅导员,也陪伴自己面对许多创伤,即便如此,那 “想死” 的声音也还是在我内心深处,时而我挫折的时候会在我心里冒个泡,只是它的样子真的长得好小好小啊。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这把 “想死” 的内在声音,甚至会有 “不想活了”、“人生没有意义” 等想法,或许你不孤单,我也曾经拥有这些撕裂和庞大的内在声音。 我第一次出现这个声音,是有一次小学的我不想上学,想要逃学,那时我爸非常生气,拿了一个黄色的塑料管,一直鞭打我。我赶快逃进房间反锁,但在床上越想越难过,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所以“好想要死”以便报复一下他们,怎么会这样不在意我的感受啊! 这个“想死”,其实就是内心受挫和难过,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想要“报复”父母。这“想死”背后不过是渴望爱和理解。…
笔者:常恩 我是谁?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底什么是“我”。 佛教里我们常讲“无我”,不是说“我”是不存在、没有的,而是“我”这个主体其实一直经历的变化。这个“我”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第一个“色” 是物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后面的四个简单来说则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心的活动)。所以,我们其实是由不同的元素因缘和合而成,“我”其实不是单一存在,所以称作为“无我”。 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变化。从生理上,从一名手臂般大的婴儿长成高大的身躯;性格上也可能从一名不怎么爱说话的人变成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分享者。看着这一些变化,如果说要“做自己”,那到底是哪个阶段的自己呢? “我”变化的意义 正所谓“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一天所呈现的自己,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我们的行为就会是好的;反之如果心是不善的,我们的行为则是不好的。一切现在的行为,会决定我们以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变化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自我改变、自我修正,可以自己做主要成为怎样的人。 要“做自己”,可以问问要做的是 “善”的自己,还是“不善”的自己。如果我们培育善心,行为是好的,比如乐于助人、时常随喜别人的成就、乐于分享,做这样的自己很好。可是,如果我们不善心偏重,比如脾气暴躁、懒惰、自私,做这样的自己就显得不好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以“做自己”为理由,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抱怨或想求人就开口。如果别人提点他,他说这就是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 以“四正勤”为导向的变化 既然我们的身心一直经历变化,我们就要一直往好的方向去。我们终究还是被贪嗔痴主宰的凡夫,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正念,我们就会一直做出与贪嗔痴相应的行为,比如沉迷于游戏、过度饮食、一直抱怨不符合心意的事等。一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行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然后变成性格后就很难改变。 佛教里的“四正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依据,以下: “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
文:杨康晖 在我还没说New Year Resolution (年度目标) 有用还是没用前,想问问正在读着这一篇的读者们,你们答案是? 新一年的到来,身边的朋友也许会分享或互相的交流大家新一年的计划有哪些?也可能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大家的年度目标和期待,若我们没有设定年度目标的习惯,我们可能就自然地“跟风”,无论如何都得设定几个新一年的目标,避免显得落后于人。然而,在一年后,这些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了?实现目标后的感觉是满足和成就,还是发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改变生活?或许,这值得我们深思:目标的意义究竟是为了迎合潮流,还是为了真正提升自己? 设定年度目标有用吗?我的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设定年度目标这件事是可以完全由我们所能把控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为自己设下什么目标去努力。目标很重要,就像我们学佛时要发愿,发愿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的方向,设定年度目标就是我们自己告诉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让我们生命品质能提升的事情。 若要让年度目标有用,首先, 重点应该先放在我们为什么要设这些目标,这比起我们设了哪些目标来得重要。 目标,它就像我们的指南针,但是是否指引得对,那么我们需要先确保我们拿的地图是对的和那个目的地是我们要抵达得。再进一步的说,我们为什么要抵达那个目的地,若没有弄明白,即使最后地图对了,按照指南针前进,但是在抵达后,也许也不会真正的开心。很多年度目标最后对我们没用或是无感是因为那些我们为自己所设得目标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所以即使我们每一年设了一些目标,但是最后不是没有动力做或是最后了了之。 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后、清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后, 接下来就是设立什么目标。 和我们用GPS一样,设定的location一定要精准,甚至要考量到抵达的时间,所以我们设立目标也一定要精准和有衡量方式。举个目标清单里的常客作为例子:阅读。若我们设在新一年里我们要阅读,那么就过于笼统,这样,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也难以衡量进度。相反的,我们可以具体设定目标,比如“在新一年内每月阅读一本书”或“阅读至少12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不仅能让我们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能更容易追踪和评估进展,同时给予我们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时的小小成就感,激励我们坚持下去。 设立目标仅仅只是个开始,而目标的发展和实现才是真正的考验。若大家曾为自己设下的目标努力过,就会体会到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疲惫、沮丧、无奈甚至挫折,这是因为我们在“对抗”惰性和习惯。这种感觉就像用不习惯的手来写字那般笨拙、不流畅。然而,若要达成我们的目标,…
文:沈薇利 一碗热腾腾的汤从碗底裂开的缝隙源源不断地流出,肠胃因吃错食物而翻江倒海,手机响起公司紧急呼叫的铃声,门外传来预约维修员的招呼声,隔壁家的狗狂吠不止;与此同时,后院的衣物正悬挂在即将倾泻的乌云下,电闪雷鸣声不绝于耳。楼上传来年迈母亲摔倒的惊呼声,而角落里,一只蟑螂已经悄然闯入卧室。面对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情况,您会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崩溃地嚎啕大哭,有的人会立刻冲向卫生间解决腹痛问题;有人会不顾腹泻的可能,立即冲上楼去扶起摔倒的母亲;也有人会丢下手中的汤,朝门外的维修员喊一声“稍等”,然后一边接电话,一边冲向楼上……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最合适”之说。 同样是繁忙的日子,有些人依然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像游戏般轻松自在;而有些人则压力重重,整日愁眉不展。由此可见,“时间不够用”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时间的多少或任务的繁重,而在于我们内心对这种忙碌状态的反应。 当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用而焦虑时,或许更需要的是给内心腾出一些空间,停下来,静一静。这是生命给予我们观察自心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看清被欲望驱动的“想要”,以及现实中真正的“需要”。 “忙”而不“茫” 当一个瓶子装满了水,就算我们仍想往里面倒水,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顶多是保持瓶中的水量,甚至再往外拿出一些。生活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透过自我了解才能达至平衡的艺术。 了解自己,即是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明白自己身心的能力、条件和局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条件,有的人需要吃得饱饱的才能保持精力充沛,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来专注工作;有的人可以一日只吃一餐,但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而有的人只需短暂的高质量睡眠,便能保证一整天的活力。 唯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身心的基础上,才能洞察到那些超出自身能力和职责的“欲望”是引发烦恼的根源。这时,我们便能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想要”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无法推卸的责任,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赚钱维持家庭的安稳、赡养父母等。当我们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就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完成这些任务。理解我们在世间的责任,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内心的愿力,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和有品质地“忙”而不“茫”。 知苦,才能离苦 菩萨度众虽忙碌,但却不因忙碌而生烦恼或退转之心,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这是因为菩萨的悲愿不是出于对自我的执着,而是由于看到众生的苦难,生起了拔除苦难的慈悲心。在这个过程中,菩萨不断放下自我、承担责任,减少“我执”,从而内心的清凉与喜悦自然增长。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的忙碌来自于“难以拒绝”的请求和邀约。当我们感到难以拒绝时,或许是因为内心隐藏着“不想被讨厌”、“害怕失去关系网”或“担心失去好人的形象”等欲望。而这些欲望正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佛教常说“苦”,这并不是消极的认知,而是因为只有看清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有机会从中松脱执取,才有离苦解脱的可能。就好比一块便宜的糖果和一块昂贵的99%黑巧克力,您选择了昂贵的后者,自然就得放弃甜蜜的滋味。…
文:张喜崇 Free Rider或搭便车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有人不做贡献,只是享受他人劳动的成果;又或者是社会现象,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享受着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好处或名利。比如,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没有努力却享受着和别人一样的酬劳;在社区中不缴交保安费,却享受着社区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团体任务中,不付出努力却享受着任务所带来的分数和赞美。简言之,这类人,只是想要坐享其成,而不想付出与他人同等的努力。 但是现今社会也有一种 Free Rider 的假象,比如有些人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某人被组员排挤,不让他参与讨论和决策;又或者在社区的保安课题上,一些居民就不赞同保安的计划,所以不愿意缴费;在团队任务中,一样努力但是所贡献的成果被组员嫌弃,虽然团队获得奖励或高分,但是个人的建议却不被接纳。这种情况,我归纳为 Free Rider 假象,因为搭便车者实际也愿意贡献,但是不被接纳;或是原本就不想要在同一辆车上,可是却被迫上了车。 我这里讨论的 Free Rider 是第一种情况,是搭便车者的恶习性,是一种贪。而第二种情况并不全然是搭便车者的问题,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有人贪小便宜、贪图利益,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特别是在佛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法句经》有偈颂曰: 此心难觉察,…
文:江暐颉 我们常常听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对于I人(内向的人)来说,主动认识他人并进行交谈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大学之前,是一位典型的IT宅男,电脑屏幕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平时,除了宅在家里打游戏,就是研究电脑系统。社交对我来说,是一件既陌生又恐惧的事情。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SN 3:18),与人相处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加入学会,开启新的人生 在大学迎新周,看着众多学会招募新成员。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直不改变,我就会一直这样。心想:反正在大学也没人认识我,我就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开始吧。开学第一天,还没上课,我就主动向同班同学打招呼,并介绍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是巨大的突破。从那以后,我开始和同学们交朋友。 不久后,我加入了大专生社区服务计划(社服),这是我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当我通过抽签,成为了联谊股的组员的那一刻,成为我突破自己的重要时刻。由于是联谊股的缘故,我时常需要构思许多团康游戏、教团员手语带动跳。起初,我对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出错而嘲笑你,反而会开玩笑、并且鼓励你继续把事情做到为止。 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我的自信逐渐地堆积起来。 图1:朋友们都在欢庆中秋,而我却对着电脑屏幕 友谊的力量,让我不再沉默 当自己遇到挑战时,朋友们总是能给予鼓励和陪伴,让我顿时觉得,其实真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原来,会有很多人愿意和我分担,只要我愿意向他们求助。当自己学会了信任他人、愿意敞开心扉,给朋友们一个走进我生活的空间,我发现生活不再孤单,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即使在感到沮丧的时候,不想见人的时候,朋友们也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帮助我走出困境。 除了社服,我还参与了其他感兴趣的学会,如佛学会、音乐创作协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加上与他人更多的交流,我的知识面和话题也随之增多。 从不会说话,也能变得很能聊。我也学会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即使是关于去哪里吃饭这样的小事,我也主动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