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silviarita from Pixabay
受访者:余翊华师兄
编辑:本月《青青菩提》的主题是“转角,遇到··· ···?”当我们的心态改变了,视野也会随着改变,那么我们就能看的更的空间和可能性,也能更灵活地去想办法改变现状,或是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境随心转”。对于这点,你可以和在籍的学弟们们分享你在生活中所体验过或所感悟的“境随心转”吗?
人心很特别,它不能没有住所。
在还没认识佛法之前,我的生活主轴是搬家。
我们的心总是随着外在环境改变而无时无刻都在搬家,上一秒在好奇之家,下一刻可能就搬到了爱睡之家。举个例子,在我们放课后很愉快的走回住宿舍的路上突然看到一只疯狗,我们的心就突然从快乐之家搬到了害怕之家。试想想看,如果每一个人每天都搬上十几二十次的家,那人不累坏才怪。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处于这种状态,疲惫而不自知。
然而,经过四年来的佛法学习,我才慢慢发现到,原来心是可以不用随着外在环境改变而不断搬家。惯性的思维让我们觉得说心随境而改变是很正常的事情。简单来说,如果有人突然骂我们,惯性思维下会认为生气是正常的,于是心很自然地就住进了愤怒之家。我们惯性地觉得心一定要搬家,但浩瀚佛法告诉我们,心其实可也以不搬家,甚至不需要住所。当任何主题的住所来到新面前的时候,它是绝对有能力可以巍巍不动,拒绝搬家。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当外在环境的改变及惯性思维作用的影响下仍然清楚地知道当下事情的情况,保持心中的明亮,而有点“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之意。不论外在环境改变得再快再坏,心里都是安定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一味地催眠自己的心要稳定不要乱,而是通过了解因缘法明白事情有前因后果,换位思考后才豁然开达。
就像一个小孩刚学骑脚踏车……
佛说众生皆有如来佛性,这种能力不是后天配备的,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可能我们过度依赖八识心王所感受到的感觉,忽略了这项能力。从佛法角度而言,如果我们要恢复这项能力,我个人觉得是必须要通过不断地熏习佛法,了解,实践,及验证观察。就像一个小孩刚学骑脚踏车,刚开始一定要不断练习,直到完全学会了、除非我们能完全明白佛法,不然我们都必须通过信解行证这个循坏来学习。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时时警醒自己,当外在环境因素有所变化时,不要让自己的心那么快搬家,不妨可以先看看新的住所建的怎么样,如果不怎么好,就别搬了。如果真的一个不小心被情绪主导而搬家了,也没关系,但自己应该清楚知道说心已经搬家了。举例来说,当别人骂我,我忍不住生气了,但心里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生气了,然后再加以改善,而非被情绪拉着鼻子走,生气而不自知。
把心安定
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在与不断搬家的心搏斗:从刚开始发现心在搬家,进一步观察每次心搬家的住所,然后训练心拒绝或是选择性搬家,到最后把心安定在佛法里,不搬了,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无论外在现象如何改变,面对内心出现的各样住所都能知道而不迷惑。当然这或许还不是最终目标,当心安定了,我们会发现到周围的心仍然在疲惫搬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能力允许的话,不妨尝试也安定周围人的心。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吧。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