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罗汉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修行的层次却是有高低之分的。从修行境界高到低,依次为:佛、菩萨、罗汉。
佛是修行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境界的教徒。其中我们知道的佛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
菩萨是修行到自觉、觉他,但是还没有觉行圆满的教徒。关于菩萨,四大菩萨分别为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
罗汉是修行到自觉,但是没有修行到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教徒。而其中十八罗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提及佛教中的菩萨,探讨菩萨的精神,并让大家认识六度四摄。
一、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佛嘱托他的弟子们一定要继续弘扬佛法,于是菩萨们就立下弘誓大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甘愿牺牲自我,留在世间,度化众生,随时随地帮助众生解救危难,传播佛法。
菩萨这种大慈大悲的精神,已经深深扎在我们的心中。
二、 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吗?
或许大家会好奇,菩萨是怎么来的?我也可以成为菩萨吗?
菩萨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怜悯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因而大家通常将乐善好施、济困扶危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一般人也拥有慈悲心,但若是其中夹杂了私欲、情感,慈悲心便发不出来了。例如,一般人很容易因为个人的好恶,而产生区别对待。
所以,只要能发起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就能成为菩萨。
菩提心是一种觉悟而利他的心,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菩提心有两个面向:
一、是以成佛作为我们的目标;
二、是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和解脱。当我们具备这一愿望后,便能成就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并非生来就是菩萨,也是在不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完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品质。如果我们像佛菩萨那样胸怀一切众生,尽力帮助他人,也能完成和观音菩萨,乃至十方诸佛菩萨同样的生命品质。(摘取:济群法师)
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但要注意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是不同的,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
三、 如何度人度己?
菩萨要行菩萨道,主要的内容就是六度四摄。
“六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波罗蜜指:布施(度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为从世间而达佛道彼岸的法门,所以叫六度。
四摄是指: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爱语(说好话)、利行(帮助他人)、同事(以对方熟悉的立场与他共事)。通过四摄,可以广结善缘,而结缘可以自利利他,不但让自己生活愉快,也让别人生命获得欢喜。
那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六度四摄呢?
菩萨修学六度积集福慧,不单是为了自己,而是基于伟大的慈悲心,希望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菩萨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行的。当证得佛果后,具有无量的功德,才能救度无量的众生。我们应该效法这种菩萨精神来服务社会,净化人心,使广大的人们都能达到离苦得乐的境地。
我们除了修学六度之外,还要学习四摄,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标。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得把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把解除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责任。若我们以这四摄,运用于家庭、学校及社会上,必然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信任的人。
结语
每个人心中都有难以言喻的苦,但我们不要白白受苦,而是要从自己的苦难,扩大到众生的苦难。直到体会到众生的苦,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心中的苦难微不足道。最重要一点,我们需要发起菩提心,帮助众生拔除苦难。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实际的行为去帮助众生,而帮助众生之前要先靠近众生,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六度四摄。
成为菩萨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有菩提心。只要有心,人人皆可成为菩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