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僡譞师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UPU放榜的那一刻,点开链接,发现自己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心中畅想着美好的大学生活,不只一次地告诉自己在大学期间要勇敢踏出舒适圈,开拓自己的人脉,为将来做好准备。
可是,你可曾想过,自己口口声声说的“踏出舒适圈”可能会变成“空口说白话”,每到关键时刻却因为心中的恐惧而不敢踏出舒适圈。
而这一切的关键,都在我们所常说的“舒适圈”这三个字上。
什么是舒适圈?
舒适圈是一种让人感到安全与舒适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也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我们可以完全了解并掌控的一个空间。在心灵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圈,而这个舒适圈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以及我们所熟悉且擅长的东西;例如一间熟悉的房间、一个我们常去的地方或是我们熟练的工作等等。
待在舒适圈内的我们对周围的人、事、物感到熟悉,能够预测并掌控周遭的一切,从而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然而,当我们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时,我们将无法掌控周围的一切,并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感到不适与焦虑,从而导致我们萌生退回舒适圈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迟迟不愿踏出舒适圈的原因之一。
你可曾发现?
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变动时,都会感到焦虑,有些人甚至因此裹足不前。
例如,大学前的你看你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必须学习一样新技能,但在参加活动时却迟迟不敢挑战相关职位,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愿主动去学习相关的技术,一直找借口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
又或者,大学前的你,一直想要在大学期间尝试校外打工以兼职养活自己,却总以课业繁重,或担心自己无法应付相关工作而迟迟不愿行动。
这种种的一切,都源自我们内心深处对舒适圈以外的世界感到焦虑,并习惯性地为自己找借口。
当然,选择待在舒适圈这个决定本身并没什么错。因为有些舒适圈是我们经历多年后才取得的,经过多年的寻找与反复测试,留下的自然是我们最擅长,且最适合我们的圈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选择留在舒适圈内加强自己现有的长处,不必急着离开我们的舒适圈,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需要踏出舒适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踏出舒适圈会增加一个人的焦虑程度,而适当的焦虑将会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就如每个大学生在学期末时都会经历的事,在截止日期要到来之前,总会使出“洪荒之力”,迅速完成讲师交代的任务。在那段期间,我们甚至能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效率突然“爆表”。
由此可见,人在适当的压力下,可以更好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因此,适当地“逼”自己踏出舒适圈能增加我们的效率,也训练我们的抗压能力。
同时,踏出舒适圈也能让我们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使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马来谚语 “Tak kenal maka tak cinta”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让自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东西,我们又怎么发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天赋呢?
就拿每个佛教徒都耳熟能详的释迦摩尼佛成佛过程来说,贵为太子的佛陀自愿放弃王宫里的贵族生活,成为一名苦行僧。在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后,又毅然决定放弃6年来的修炼方法,转而坐於菩提树下,最终悟道。
可见佛陀悟道的过程便是一次又一次地踏出舒适圈,倘若佛陀没有踏出王宫这个舒适圈,那佛陀将永远无法悟道,而身为佛弟子的我们更无法学习佛陀的教诲,在生活中找到离苦得乐的方法。
图源:Photo by Alex Azabache from Pexels
也许有的人会疑惑,对于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而言,踏出舒适圈真的重要吗?难道我们不能选择在舒适圈内提升自己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因人而异了,因为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目标。
对于那些想在大学寻找自己未来方向的大学生而言,踏出舒适圈就至关重要了。我们只有勇敢地踏出舒适圈,积极尝试新的东西,在错误中成长并确认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对于那些已经了解自己未来的方向,但又缺乏实务经验的大学生而言,踏出舒适圈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趁大学期间装备好自己,以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在装备好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勇敢踏出舒适圈,自我增值,也在踏出舒适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当然,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能力面对未来挑战的大学生而言,留在舒适圈内提升自己的专业程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https://umbodhi.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aim-650x434.png)
图源: Freepik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你正想踏出舒适圈,却又一直犹豫不决的话,不妨参考以下方法:
1.设立目标,逐步踏出舒适圈
在踏出舒适圈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自己踏出舒适圈的目的是什么,并为自己设立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一步步达成。如果觉得自己不能长时间面对压力,则可以将目标分散成一个个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引导自己在不感到焦虑的前提下一步一步跨出舒适圈。
例如,想在大学期间开拓自己的人脉,却迟迟无法踏出自己熟悉的朋友圈的大学生可以选择在一些通识课(Uni course)时与不同科系的同学组队。在与其他科系的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科系的同学的思考模式,学会与不同科系的同学沟通。
在习惯与不同科系的同学沟通后,可以逐步尝试增加自己与科系外的同学的联系,如:成为大型活动的筹委或工委,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开拓自己的人脉,也从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2. 寻找自己的“学习区”
在踏出舒适圈前,我们也应该了解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虽然适当的焦虑与压力能提升我们的表现,但心理学家也指出,过度的压力会使我们感到恐惧和紧张,进而影响我们的效率。
相信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总有遇过因踏出舒适圈而感到焦虑,甚至放弃挑战自我,回到熟悉的舒适区的经验吧?
其实,在我们的舒适区外有一个学习区,处在这个区域内的我们虽然会因脱离舒适圈而承受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但这时所承受的压力是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处于这个区域的我们可以学习成长,并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
可是,一旦我们的脱离了学习区,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话,我们可能会因过于压力而产生焦虑的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踏出舒适圈前务必考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半途而废哦。
![](https://umbodhi.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comfort-zone-model.png)
图源:psychology-spot.com
3.妥善分配时间,开始动手做
在了解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确立可行的目标后,剩下的事就是把这些目标纳入我们的行程表,并监督自己一步步完成目标。
要知道,无论我们的计划与目标制定得多么完美,如果迟迟不肯动手做,我们的计划将永远不可能成功。所以,还在犹豫不决吗?赶快拿起手中的笔,将你的计划加入行程表吧!
最后,读到这里的你,是不是觉得踏出舒适圈并没想象中那么困难呢?在此祝福所有读到这里的朋友都能勇敢踏出舒适圈,努力装备好自己面对未来的世界。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