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联星师兄
“SISWA-SISWA UM———! ARE YOU READY!?” 一个大学生涯开始了。
“SISWA-SISWA UM———! ARE YOU READY!?” 一个大学生涯结束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每逢9月,大学里,一群人踏入了新的里程碑;一群人走到了旅程的末端。 新旧交替,重复着那看似熟悉又不熟悉的四年。四年里,有人碌碌无为、有人创业发财、有人称霸一方、有人跌入谷底,有人…… 不管如何,时间一味儿往前走,大多人到达了终点——毕业了。
毕业前夕,看着过往的历程,绘画着那片风景,希望能给即将到来的你,留一份地图。这份地图并不完整,只有我走过的路线,希望能给你一些方向,也希望你能把走过的画上去,传给下一位旅人。
来吧!恭喜你来到了大学!
规划大学生涯之前……
在与你分享这副地图之前,有一些地图使用前须知:
第一,你得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儿。我们可以很努力地爬楼梯,可爬到最高点的时候,才发现楼梯靠着错的墙壁。你可以疯狂办活动,练就了一身“武艺”,可最后你想成为研究生,才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少之又少。你可能刻苦读书,专修了很多艰难学术知识,可最后你想投入企业,读了那么多书却不相关。我们可以很忙,很有效率的完成事情,可直到你弄清楚终点,你才是“有效率”。
第二,所有行动,都有其后果。参加了太多活动的你,就得意识到成绩可能受到影响;不敢争取机会的你,就得意识到比你还差的人会获得机会;想要追逐梦想的你,得知道被冷嘲热讽是家常便饭。踏入大学的你,会开始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这些决定往往都是“选A,没有B;选B,没有A”。有些人会说:“我选C,两个都选, 来个 win-win!” 这绝对是你能做的最糟糕选择,要知道 win-win 是用于牵涉两个个体以上的利益的。个人的重大选择,往往都是选一个,并接受其选择的后果。进入大学的你,请铭记。
一个拥有结束的开始
站在大礼堂前,接过毕业证书,你回想起曾经过往,可能会有着一些遗憾。你希望能更加努力学习,考个更好的成绩,有更多能炫耀的活动经验,少和朋友相处,在家人身上少花些时间。 你开始怀念那无所事事地呆在房间的夜晚,这样你就可以刷新Facebook,不断地。
毕业了,你将会感恩一些事。真的很感谢自己,竟然能够呆在那个岗位上,做了四年,因为你太爱自己的舒适区了。真的很佩服自己,能和那群利益熏心的朋友在一起,也不曾付出努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感谢自己无视那不能挣钱的兴趣,这样子才不会让父母失望。
走下毕业台,你很庆幸自己不曾告诉所爱之人,你有多么地爱他,直到他从你的世界消失了。你很开心,开心自己不断接受那既负面又恶心的批评,来自一个王八蛋的批评。你开怀大笑,笑这些不都是常识吗?你怎么可能会有如此的大学生涯,如果你的身体健康没有开始崩坏……
你曾经是位大一生,那是一个比反物质还要被人渴求的资源。
大学四年,是个拥有结束的开始,人生亦是如此。
切记,大学生涯是会结束的,资源都在消耗着,一滴一点地。
在开始规划大学生涯前,停下来,静一静,问自己
“毕业那天,我将会对自己说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都是特别的,把它写在纸上,时不时拿来读一读。你也能再次提起笔,在上面勾画着,毕竟答案也不是一定的,那是你内心的回答。
树枝的另一端
试过握着树枝的一端,把他提起来吗?
提起的同时,树枝的另一端就挂在空中了。
同样的,你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有相对的另一端。
想要活跃各大社团的活动,成绩可能考不好来;想要考4.0 CGPA,活动可能没法参加了。
想要顾及每个人的感受,可能到最后什么都不是;想要聆听自己的感受,可能伤了一些人的心。
想要追求热枕和梦想,可能遭到家人的反对;想要安稳的生活,可能就会后悔自己曾经的放弃。
每一个选择都联系着后果,其后果又会影响下一个选择,就这样周而复始。
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可行为造成的后果并不是我们能够自由选择的。我们可以站在火车前面,可我们不能决定,被火车撞后,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能做的也只有选择,并认知到后果的存在,也知道结果如何,并非我们能自由选择的。学会面对它、接受它、处理他、放下它,并继续做出下一个选择。
在大学,你将做出各种选择,愿你在抉择之际,记得:
“提起树枝的一端,必然提起另一端”
大学生涯规划
大一/大二:全面探索
初入大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你会经历大学迎新周,睡眠不足,喊口号,结交新朋友,累得要死。然后,你以为就这样?还有宿舍的、学院的、社团的、小组织的迎新活动等着你。学长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认识你(拉你进团体)。大学的开端,是热闹的,是充满希望的。
学院方面,你会体验登记科目的痛(特别是国立大学),网页崩塌、不能登入、密码错误、Error 404, 读着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开始建设心理了。你初次见到教授们,有的光头、有的穿着特殊、有的端庄文雅、各种各类、百花齐放。课程协调员会开始为你说明课程的结构,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学院设施,你听得似懂非懂,觉得好厉害。你开始认识系友,有的社交花朵已经绽放了,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有的却坐在角落,没人敢靠近他。
上课了,你步入讲堂,听着讲师的课,可能听懂,也可能听不懂。一百多个人的讲课,有的很快进入状态,有的开始钓鱼。新的开始,要发奋图强,你抄起笔记很认真地听课。学长们到了上课第二个星期才出现,你毕恭毕敬地认识他们,大家出去吃顿饭,还以“buddy”相称。你觉得有点安稳了,有了一个社交圈。
后来,你开始参加活动,可能是半路被那位美丽的学姐骗了过去,可能是朋友们招你一起,可能是你想要绽放光芒,当然,你也可能什么也不参加。有的团队真的很好;有的团队就像屎一般。活动办成功了,雀跃万分;活动办失败了,都是他的错。你认识了更多的人,可能结交了一些知己,也可能树立了一些敌人。
课也上完了,活动也办成了,欸!?下周考试了?你惊叹着时间的飞逝,心里有了那一丝丝的压力。亦或是终于考试了,你启动了学霸模式。有的人刻苦读书,成绩平平无奇;有的人没读书,成绩还比你好。熬夜一个月的你,考完了试,来到了第一个休息站。
这里叙述的故事,可能是你的故事,也可能不是。我综合了大多数学生的路程,编写出的故事,给你一个模糊的全景。你能参考,一一奉行就算了,大学生的你得是自主的,得亲身验证。自己得编写自己的故事,可看一看前人的故事,少走几条冤枉路,何乐不为呢?
迎新周
迎新周(尤其是国立的),一直以来都是被诟病的课题。堂堂一个大学竟然叫学生像猩猩般喊口号,一点学术涵养都没有。初次到来的新生,连环境都还没适应,被迫熬夜学那根本没意义的口号,弄得全身臭汗,还没得洗澡。辅导员们,竟然在半夜把学生叫醒,说你们今天的表现太差了,给我继续练习口号。本该在礼堂好好听各种简报的,却因休息不足,打盹了,到头来什么也不懂。各种无意义的活动,没有一个大学该有的形象。
或许是时代的改变,新生代的文化差异,逐渐地,口号的声音越来越小了。新生在半夜12点前就能入睡,新生能够自由选择不参加口号练习,新生就是得被照顾得服服帖帖的。无可否认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迎新周,时代也在跟进着,迎新周的形式会随着需求更改。
后来,开始工作的我,每次干部进门,大家都得喊着公司的精神口号。每次临近放工时间,必有突发事件,加班是必定的。明明做得很好,可领导却觉得不对,叫我加班重做。时代有在改变吗?防抗吗?离职吗?朋友的公司里,也是半斤八两。我压力吗?其实不然,我就是那个在迎新周带口号的神经病,就是那个半夜被虐待得很开心的神经病,就是在迎新周嗑药的神经病。所以,精神问题的我,在公司过的好好的,加班被骂什么的,小菜一碟。
可那毕竟是我。
就像前面写的,提起树枝的一端,必然提起另一端。至于提起哪支树枝,是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在疯狂的度过迎新周,所以免疫了职场压力。你也可以选择,平静地度过迎新周;亦或者你觉得这样的迎新周不对,也可以选择改变迎新周,给将来的新生一个更好的体验 。不管怎么选,这是我对新生的建议:
喜欢喊口号,不喜欢喊口号都无妨,请你踏出舒适区,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
迎新周有太多机会了,也是你建立“第一印象”的黄金机会。去尝试,勇于尝试,坐在角落怨天怨地并没有用。运动比赛,可是你技不如人,去尝试,谁知道你在管理团队这方面很好呢?艺术表演,人家是国家声乐代表,我五音不全,去尝试,谁知道你在创意这方面是个奇葩呢?我尝试了,可到最后办的不好,人们都比较注重有才能的学生。很好!静下来、反思、进步、再尝试!
“顶级英雄大多在学生时代就留下了许多轶事,他们大多数会把故事如此归结,「在思考之前,身体就先行动了」!”——All Might,我的英雄学院
听起来有点中二,但大学也就四年,你能喊着 ”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的日子也不多了。我并不鼓吹,为了让上级注意到自己,宛如孔雀开屏般那华而不实的展示,做着与实力不符的事,最后连累了大家。我鼓励你,勇敢迈出“那一步”,多去迈开“那一步”,直到你习惯迈进那看起来恐怖的未知领域。这,将会是你最强大的实力。
走出舒适区,我遇到了提拔我的学长、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开了互相舔伤口的团队、绝交了恶心至极的双面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遇见了相伴至今的爱人…… 崎岖艰难的道路,才能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愿勇敢的你,迈开最初的那一步。
初次参加大学活动
大学活动百花齐放、琳琅满目,可大致归类为三种:大学、宿舍、学院。每一种都有各自的好坏,也有不同的发展路线。
大学
这里主要是指大学直属的组织或活动。就拿马来亚大学(马大)做参考,马大佛学会、马大华文学会、马大灯笼节、马大学生会等等。在组织上是直属于大学的,参加条件也不受学院和宿舍局限,也就是任何马大生都能参加。这些学会/活动大多都有悠久的历史,也很大型,活动等级也自然属于大学等级。若参加到好的学会/活动,你能获益良多,尤其是在资源这方面。大型学会大多有着庞大的社交网络。许多学会的毕业生都是在其所涉及的领域专家,从他们身上学习是个很好的体验。由于资源丰富,大学社团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也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更是精英们的聚集之地。至于其不足之处便是组织过于大型,难以管理,因此有时你可能被忽略。也有可能因为历史的束缚,在执行方面有诸多因素得考虑。
以下是大学社团/活动的发展路线:
宿舍
每间宿舍都会有各自的项目,有晚宴、讲座会、下乡服务、艺术慈演等等。这些活动取决于宿舍管理层的抉择(Headmaster, Fellows & Executive Committee)。大一生的你只管参加做基本筹委罢了,活动高层通常都是学长学姐们了。大学里,也有校际运动竞技和艺术比赛,你也能代表宿舍参加这些比赛。宿舍的发展路线如下图显示:
宿舍活动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舍管理层 。要举办什么活动、多少活动、活动资金、活动等级、筹委人数等皆由宿舍管理层决定。换句话说,他们掌管宿舍活动的生死,不是100%的话,也有80%受他们影响。优秀的管理层能够给予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于成长机会,所以我在此建议大家,认识宿舍管理层后,才决定成为宿舍活动高层。若你连和管理层最基本的合作也不行,那么宿舍并不适合你。
宿舍活动(国立大专)有个很强势的优点——提供住宿。对宿舍有着重要贡献的学生,宿舍往往会提供住宿,以招揽人才。当然也不是每个大专宿舍都会以此方式吸取人才,有的宿舍空位多于学生所以无需竞争。许多学生更是为了宿舍空位,争先恐后地参加宿舍活动,即便是知道活动有问题。若对活动毫无兴趣,不知为何参加,只是一味儿为了宿舍空位的话,我并不建议参加宿舍活动。大学有上万个学生,宿舍能接收的数量有限,每年有上万个学生在外住宿。没住在校内宿舍真的不是大问题,浪费时间精力去做没意义的活动,然后没住到宿舍才是。再者,若你真心为宿舍活动付出,为何得计较宿舍空位呢?
学院
学院社团/活动提供大学和宿舍所不能提供的学习环境——与学术专业相关的活动。大学和宿舍活动,大多以学会/宿舍自身宗旨为主。打个比方,马大佛学会所有活动都离不开三大宗旨 (弘法、社会、福利)。所以,大学与宿舍活动往往都与学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
学院社团,顾名思义,便是各科系自己的社团,有法律学会、物理学会、商业学会等等。这些社团专攻学术专业的活动,例如学术研讨会、校友分享会、学术比赛、学术工作坊等。参加学院社团,你能够学习与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技能,也能建立与专业相关的人际关系。
然而,相较于大学社团,学院社团有参加条件(得是该科系的学生),而且再怎么发展也只是在学院等级。会员也都是学院的学生,少了来自不同学院生的交流。有些学院社团也比较小型,资源也相对的比较少,但同时也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以下是学院社团/活动的成长路线:
注**:这里分享的只是一般活动的情况与个人看法,只能作为参考,切勿全盘相信。
学业
大一所学的都是基本知识,有些是大学先修班(Pre-U) 学过的知识,所以也比较简单。因此,在大一,尽量把成绩考好来,好好利用每个大学共修科目,把自己的CGPA考得高一些。接下来的科目难度会上升,可能是科目本身就很难,也可能遇到刁难的教授。一般情况,CGPA在大一后,就会一丁一点地往下滑。(学霸的是往上升)
步入大学,学习变得更加自主自立,昔日学校填鸭式教学依旧存在,但这次喂鸭者并不用为鸭子吃到饭负责任。教书只是教授们被分配的工作之一,且是副要工作,搞研究才是教授们的领域。新生往往会坐等他人给予知识、坐等他人准备好实验材料、坐等那必胜考试范围,坐等…… 坐在那个位子,久了,你是会饿死自己的。
去图书馆,借出那厚实的课本,细细品尝;勇于发问,不会就得问,多问多学;学以致用;多思考、多整理、把每个点链接起来,悟出属于自己的想法;走到别的学院,认识不同专业的人,交流思想;成绩是一回事,会不会用学到的是另一回事;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就去学,是谁说科学专业不能搞艺术了呢?
自主学习是你的必修课,学会闻思修证。
全面探索
大一,是个全面探索的时期。走出舒适圈,挑战高峰,接触各种人、事、物。限制你的,是你自己的想象力。大学,是自由自主的象征,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合法)。可能性是无限的,那你的潜能呢?
大一,去学习各种知识,全面的去了解知识,并同时探索自己热爱的知识领域。尽早决定方向,往后要做研究生,还是投入职场,或是创业发财…… 定下方向,方能勇往直前,追逐梦想。
大一,在学业并重前提下,广泛参加活动,去了解不同组织的文化,去认识各型各类的人们,结交一些知己,累积经验与实力。对于活动的选择,你更应该了解的是“为什么”我要参加,而不是为了那印在成绩单的”活动分数”。
可能性是无限的,潜能也是无限的,剩下的便是你的选择。
无论选择如何,在末尾,记得定下心来,选择一个方向,重点修炼。
继续阅读:
【10月主题】#大学生作战手册
Year 3
✅活动办完了
✅学业1/2
❓当组织干部
❓还是应该专心学业了Year 4
❓快毕业,真迷茫
❓继续这跑道 或…Posted by 青青菩提 UM Bodhi on Thursday, 22 Octobe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