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预流支

四预流支

五、法次法向(Dhammanu dhamma panipatti)

内正思惟以后,必定要将法实践,方能获得至上的利益。

关于禅修及如何在日常生活、根与尘的接触中实践佛法,之前已讨论过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哪些法是我们应该去实践的,而哪些不应实践。

 

Source:新图网

 

“如来我不说应修一切会对身体产生愉悦的法,也不说不应修会对身体产生愉悦的法(身乐);如来不说应修一切会对身体产生不愉悦的法,也不说不应修一切会对身体产生不愉悦的法(身苦);如来不说应修一切会对心产生愉悦的法,也不说不应修一切会对心产生愉悦的法(心乐);如来不说应修一切会对心产生不愉悦的法,也不说不应修一切会对心产生不愉悦的法(心苦)。

怎样的身乐我说不修呢?
如修身乐,不善法(恶)转增,善法转减,这样的身乐我说不修。
怎样的身乐我说修呢?
如修身乐,不善法(恶)转减,善法转增,这样的身乐我说应修。
怎样的身苦我说不修呢?
如修身苦,不善法(恶)转增,善法转减,这样的身苦我说不修。
怎样的身苦我说修呢?
如修身苦,不善法(恶)转减,善法转增,这样的身苦我说应修。
怎样的心乐我说不修呢?
如修心乐,不善法(恶)转增,善法转减,这样的心乐我说不修。
怎样的心乐我说修呢?
如修心乐,不善法(恶)转减,善法转增,这样的心乐我说应修。
怎样的心苦我说不修呢?
如修心苦,不善法(恶)转增,善法转减,这样的心苦我说不修。
怎样的心苦我说修呢?
如修心苦,不善法(恶)转减,善法转增,这样的心苦我说应修。

这样,应实践的法知道了,不应实践的法也知道了。这样,不应实践的法便不去实践,应实践的法便去实践;这样做的话,便会使不善法(恶)转减,善法转增。”

《中阿含》

 

某种法该不该实践,取决于善法是否转增,恶法是否转减,并非取决于它对于身心会带来怎么样的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

六、趣入于正法之流

这四预流支,将会有次第性地引领我们进入正法之流。如上所述,实践四预流支的第一步,乃亲近善士。在亲近善士之后,我们若能从善士处听闻正法,便能学习到法,而不停留在崇拜欣赏的阶段,做到“依法不依人”。听闻正法以后,我们将它反复如理思惟,便能深入明白其中之义及法的语言,而不会被有限的语言文字所混淆,做到“依义不依语”。自此之后,我们若进一部实践法,我们便能亲自体验法的滋味,更透彻地了解什么才是究竟之法,做到“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持续的修习便能转识成智,开发般若智慧,而能“依智不依识”,逐步地趋向涅盘流。

七、先苦后甜

一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有四件应当学习的事情,先苦后乐。哪四件事呢?
一、修习梵行先苦而后乐;
二、诵习经文先苦而后乐;
三、坐禅念定先苦而后乐;
四、数出入息先苦而后乐。
因此,比丘,做这四件事情,先苦而后乐。如有比丘实践这先苦而后乐的法,必将得到修行果报的快乐。”

《增壹阿含》

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修学佛法,朝向灭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一份耐心与恒常心。我们应当循序渐进,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开始,在内正思惟,进而精进与禅修及日常生活的根尘接触中实践佛法,同时常行布施及持守戒律,以为修行的道路上聚积善的资粮。经历了一番的苦修后,必然能够品尝到法的喜悦,最终舍断今生与来世,达到贪嗔痴的熄灭。


честные казино с быстрыми выплатами
бездепозитные бонусы казино
играть в лучшем казино на деньги
база казино с бездепозитным бонусом
онлайн казино России
casino oyunu

让我们一同提起信心与毅力,依循佛陀指引的这条道路,走向寂静!祝福您。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
2.《大正藏》–阿含部
3.杨郁文居士编著《阿含要略》
4. 印顺导师著《成佛之道》
5.洒甘露比丘著《说吉话祥》

PAGES

1 2 3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