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闻正法(Saddhammassavanam)
“Kalena dhammassavanam, etam-mangalam-uttamam.
适时闻佛法,此为真吉祥。”
《吉祥经》
亲近善士以后,我们便应把握机会,听闻正法。
I.何谓正法?
一时,佛陀用手抓取了一把树叶,提问比丘:“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大林的树叶比较多?”
比丘对佛陀说:“世尊,您手上的树叶很少。而大林中的树叶无数,百千亿万倍,不可匹比。”
“如是,诸位比丘,我成等正觉,自己所见而为人所说的法,就如我手上的树叶。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法有助于道德、有助于了解实相、有助于成就清净的戒行,并且是明、是慧、是正觉、趣向涅盘的。而大林的树叶,就譬如我成等正觉,自己所知但所不说的法。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法对于道德没有帮助、对于了解实相没有帮助、对于成就清净的戒行没有帮助,并且不是明、不是慧、不是正觉、不能趣向涅盘的。因此,诸位比丘,应于四圣谛不间断的努力修行,起增上的心,不间断的学习。”
《杂阿含》
佛陀清楚地指出我们应该学习的正法,乃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的。现今的“佛法”已不再单纯了,加上了文化、历史负担、哲学、世俗的心理学、形而上学等等,单纯的灭苦之道也许在不用心的情况下是难以听闻到的!该学的并不多,只有四圣谛等法。然而,一些学佛者学了几十年也许只不过是那些对于道德没有帮助、对于了解实相没有帮助、对于成就清净的戒行没有帮助,并且不是明、不是慧、不是正觉、不能趣向涅槃的“佛教糖衣”,真是太可惜了!我们应当清楚我们该学习的是什么。
II.闻法的功德
智慧的生起有三种:从听闻、从思维、从实修而来。闻法是开启智慧的第一步骤。培养正见非从 多闻正法开始不可。常常听闻僧伽或居士们对法的演说,能够增强我们学佛的信心。除了使学佛的条 件更加好,更不会走冤枉路。听闻正法有以下几种功德:
一、能知诸法:能够知道该学习什么(善法),该舍弃什么(不善法)。
二、能遮众恶:能够将恶心止息,使身远离恶行。
三、能断无义:能够破除邪见、及避免没有意义的苦行或迷信。
四、能得涅盘:能够得到烦恼与生死的解脱。
III.何处闻法?何时闻法?
我们可从三处得闻佛法:
一、从佛闻法:亲闻佛陀的语言开示,不过自佛陀涅盘后,我们只能从佛弟子闻法了。
二、从佛弟子闻法:闻佛弟子的语言开示。
三、从经典闻法:从阅读经典来了解佛法。
至于适合闻法的时间,有六:
一、布萨日(uposatha):为佛教每个月四天的斋戒日。在布萨日当天,在家信徒会身著白衣,到寺庙里去受持八戒及禅修,以提升自己的修学。
二、患病苦恼时:在病苦时闻法,能如实观察苦,能见真理。
三、对佛法生起欣悦时:当对法生起求知的欲念与恭敬心时,闻法容易接受明白,心开意解。
四、邪思恶念时:当心被恶念占据时,当以闻法来驱逐之。
五、身心健全时:年轻健康,心智分明,记忆力强盛时,当把握机会闻法。
六、垂死之时:临终时,昏昧的心智需要佛法的支撑,方能离诸昏昧而得善终。
IV. 闻法的态度
有时我们在闻法时会犯了以下几种过失:
一、不注意、不专心。
二、虽专心,但心有成见、有疑、有邪执。
三、虽无成见,但内心散乱、事务忙、善忘。
若我们闻法时不注意、不专心,那就如将钵倒伏在空地上,雨水无法流入;或如种子落在砂石上,是不会发芽的。若是我们心存成见,就如盛有秽汁毒素的钵,即使干净的雨水流入,也会变得污浊不堪;或如种子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即使能发芽,也无法生长,不久就枯萎了。又若我们内心散乱,就如钵有裂缝,雨水将渗透到钵外;或如种子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这些情况都会令我们无法从闻法中获益。
现今科技的发达使得许多佛法的开示都录制成了录音带、光碟等,也有许多佛书免费流通,这固然是好,但有时也造成了我们散漫怠惰的闻法心态。我们应当抱着“人身难得,正法难闻“的态度,并依以下几种心态来闻法:
一、病想:自己为身心的重病所缠。
二、医想:唯有佛、善士能医。
三、药想:一定要自己实践(服药)。
四、殷重疗治想:譬如医治严重的病,久服法药,才能见效。
四、内正思惟(yoniso manasikara)
闻法之后,应当如理思惟。关于正思惟的定义,在八支圣道的部分已讨论过了,他包括出离的思惟、无恚的思惟、无害的思惟。
“诸比丘!于眼应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眼的无常。诸比丘!于眼应当正思惟,如实认识眼是无常的比丘,厌嫌于眼,由喜悦的消尽则有染欲的消 尽,由染欲的消尽则有喜悦消尽,由喜悦染欲的消尽,当则称为心善解脱。”
“诸比丘!于耳应当正思惟……于鼻……于舌……于身……于意应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意的无常。诸
比丘!于意应当正思惟,如实认识意无常的比丘,厌嫌于意。由喜悦的消尽则有染欲的消尽,由染欲的消尽则有喜悦的消尽,由喜悦染欲的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诸比丘!于色应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色的无常。于色应当正思惟,如实认识色无常的比丘,厌嫌于色。由喜悦的消尽则有染欲的消尽,由染欲的消尽则有喜悦的消尽,由喜悦染欲的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诸比丘!于声应当正思惟……于香……于味……于触……于法应当正思惟,如实认识法无常的比丘,厌
嫌于法。由喜悦的消尽则有染欲的消尽,由染欲的消尽则有喜悦的消尽,由喜悦染欲的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相应部》卷四
六根与六尘是我们应当思惟的事项。我们一般上较容易看到嗔心的过患,却没想到嗔心的生起是因为贪爱所引起的。贪爱带来的是染着,染着带来的是贪爱。当感官与外境接触,我们的内心如果紧紧守着感官的接触点如理思惟正法的话,心就能对这些外境保持平等心。当心处于平静,由不自觉喜悦而生起的执取就会消尽了。
一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讨论着一些话题:世间是有常、或者世间无常、或者世间有常无常、或者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宇宙有边、或者宇宙无边、或者宇宙有边无边、或者宇宙非有边非无边;命与身是一体、或者命与身不是一体;如来死后还存在、或者如来死后不存在、或者如来死后是存在是不存在、或者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
当时,世尊在一处坐禅,听到了诸比丘聚集于食堂论议的声音后,就前往食堂,于大众面前敷座而坐。世尊提问诸位比丘:“你们比丘众多聚集在此,谈论些什么呢?”诸位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等众多比丘聚集在此食堂,在讨论着……或说有常或说无常等”,如上所说。
佛告诉比丘:“你们不要讨论这些话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讨论对于道德没有帮助、对于了解实相没有帮助、对于成就清净的戒行没有帮助,并且不是明、不是慧、不是正觉、不能趣向涅盘的。你们比丘应该讨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为什么呢?因为四圣谛的讨论,有助于道德、有助于了解实相、有助于成就清净的戒行,并且是明、是慧、是正觉、趣向涅盘的。因此,比丘应于四圣谛不间断的努力修行,起增上的心,不间断的学习。”
《杂阿含》
思惟与身体力行无法经验到的形而上学或无稽的哲学讨论是无意义的。虽然这些学问有时被冠上“佛法”的标签,但是对于解决烦恼却没有丝毫的帮助。我们应思惟的法义,必然是要“有助于道德、有助于了解实相、有助于成就清净的戒行,并且是明、是慧、是正觉、趣向涅盘”,也就是于我们朝向灭苦的终极目标有帮助及有直接关系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