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be satta laddhasampattito ma vigacchantu, laddhayasato ma vigacchantu, laddhapasanisato ma vigacchantu, laddhasukha ma vigacchantu.
一切众生,愿他们财富享用不尽,尊贵为人所敬,名誉远播不绝,常住于安乐中。
喜,喜悦、随喜也。这是在看到别人有大小成就或喜事时,随之生起的一种分享、赞美、喜悦之情的积极心态。
Source: Adobe Stock
修习喜心,能对治我们内心的妒嫉 (issa)。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我们一般人在看到别人成功时,通常都会不禁生起妒嫉之情。譬如在看到同学考到比自己好的成绩、同事升级加薪而自己却没有时,表面上口说祝贺之语,内心却可能是酸溜溜的。这种妒嫉之情,乃源自于极端的自我中心与不满足,是心性上的一种失调状态,会造成精神上的痛苦煎熬。由于妒嫉,我们会对其它种种人事物产生怨怪,进而千方百计去破坏别人的成就。妒嫉心也会令我们担心别人胜过我们而长期活在恐惧、担忧及焦虑中。反之,若内心充满随喜之情,我们则能享有满足、感恩及安稳。试想想,假如我们能将别人的快乐都视如自己的快乐时,快乐还会缺货吗?
要发展喜心,我们首先必须将心安置于安适泰然之中,不鲁莽亦不紧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多赞叹别人的优点而少作毁谤,凡事大方看开而不眼红计较, 做事自动自发少作推搪,热衷参与而不袖手旁观。在佛教里头我们常在看见别人做布施、说法、修善之时大声称“sadhu”(善哉,既“太好了!”之义),这便是一种练习与培育喜心的方法。然而在修习喜心的同时,我们也要了知喜的间接敌人――兴奋(pahasa)。真正的随喜是沉稳有力的,而非如世俗的欢喜、哄然大笑等行为般轻浮。
Sabbe satta, kammassaka, kammadayada, kammayoni, kammabandhu,kammapatisarana, yam kammam karissanti, kalyanam va papakam va, tassadayada bhavissanti.
一切众生,受业感生,为业子嗣,业依附处,业患难处,业所依处,故当承受过去所造一切善恶之业。
舍,无执无私、平等一致也。在四梵住中,舍最难修习。它含有依正确的知见而生起无爱无憎,无喜好无厌恶,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之义。就如海洋一样,虽容纳百川,接收雨水,其水位却不见提升或降低。用现代的话语来说,舍就是所谓的“平常心”。
“胜者招怨恨,败者生苦恼;寂者舍胜负,安住寂静乐。
“Jayam veram pasavati; dukkham seti parājito.Upasanto sukham seti, hitvā jayaparājayam”
修习舍心,可以对治贪著(raga)。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里,我们不时都得面对得失、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世间的情况影响。在遇到顺心如意的事时,我们的心会因贪而随之起舞;在面对问题时,我们的心则因嗔而很快就跌入低谷。我们厌恶痛苦,追求快乐,因此不断地在与痛苦和快乐在玩捉迷藏,片刻都不能停下。这是由于我们无法透视无常、苦、无我的缘起法则,而贪著于人事物使然。无论是好或坏,我们都必须舍离贪欲与嗔恚,依正见如实地平等面对一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Source:晴报 Sky Post
舍心的修习,与对无我的了解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真正了解无我,彻底地放下“我”与“我所”,方能圆满舍心。此外,要成就舍心,必须对业(kamma)的观念有所了解。
如以上经文所述,我们都是受业感生的众生,都是业的继承人。生命中的事物,其实都是我们自身造作的反映,只是有时候它们以我们无法辨识的形态呈现而已。因此,在面对如意或不如意时,我们只不过是在面对自己,何需沾沾自喜,又何需惧怕埋怨?业亦是我们安稳的皈依处。由于我们努力在造许多善业,我们了知这些善业肯定将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好的守护与保障,对生命便能充满信心。
业亦如与我们共患难的朋友,不论是好事或坏事发生,它们都如知己般在开导我们,为我们解说生命的实相。有了正确的业报观念,我们便能减少对事物的执着,舍心也随之开展了。
舍,建立在具足正知正见的智慧基石之上,坚韧而不易动摇。它涵盖了慈、悲与喜,宁静而非冷漠无情。在修习舍的过程中,我们若是让自己堕入无情和无知的冷漠,便不正确了,因为它们正是舍的间接敌人。
慈、悲、喜、舍,各有各的特性与作用,彼此间相辅相成,可说是天衣无缝。
无分别的慈心能防止悲心落入偏执之中。譬如在看到一位被母亲虐待的儿童时,悲心驱使我们保护小孩,广大的慈心则避免我们一味谴责或处罚那母亲,而也能怜悯她所造的恶业,深入了解她背后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而帮助她。慈心也是滋养舍心,令其更有力量的资源。悲心在我们生起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慈心与分享众生的快乐的喜心时,提醒我们那快乐是有限的,而在这世间同时还有着许多的痛苦需要我们去解决。它防止慈与喜建立起一座高墙,只陶醉与快乐之中而忘了苦痛。悲心亦是防止舍心堕入冷漠无情的良方。悲心的驱使令我们勇敢地接触众生痛苦,在这过程中也令舍心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考验与磨练而变得更加坚固。
喜心可以避免悲心造成我们被世间的各种痛苦所淹没或击倒。喜心所带来的喜悦之情,正好抚慰因悲心而颤抖的心,避免我们落入滥情与忧郁中。有了喜心的平衡, 我们更能有效地帮助痛苦之人。此外,喜心亦柔化了舍心严肃的外表。正如佛陀一样,虽然了知世间的苦谛,脸上仍恒常带着一丝的微笑,给世人带来安心与希望。由于以深厚的智慧作为基础,舍心有着指引与平衡慈、悲和喜的作用。舍心提醒我们,大家都是“老病死的兄弟姐妹”,它防止慈与悲演变成极端的感情泛滥或过度的情绪波动。它能为慈悲注入无畏的勇气与恒常心,让我们不只在自己舒适安好之时才帮助别人,甚至是自己也面对这困难时也能有力量施予别人生命的光和热, 并在服务人群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长远,不会轻言放弃。由于舍心,我们在帮助别人之后能真正放下,不求回报,不会为我们所帮助过的人带来压力,因为在无我的真理之下,根本没有“我在帮助别人”或“别人被我帮助”!此外,舍心也能防止喜心因小小的成就自满懈怠而忘了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
Source:存库摄影
依四梵住修行,最终的目标,不外是达到苦的止息。
在开展四梵住的当儿,我们也同时在运用八正道。例如当我们生气时,我们必须要有正念,才能觉察我们正在生气:“吸气――我知道愤怒正在心中浮现。”觉知以后,由于拥有正见,我们明白愤怒乃是恶法。在内正思惟之下,我们知道愤怒只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我们便要提起正精进,把慈注入内心,以对治嗔恨:“呼气――我向愤怒微笑。愿我心中无仇怨、无嗔恨、无恼害。”若成功遏止愤怒的漫延,我们便不会作出骂人或打人的事,保持正语和正业,而在那一个当下我们立即便体验涅盘的冷、清、静了!
честные казино с быстрыми выплатами
бездепозитные бонусы казино
играть в лучшем казино на деньги
база казино с бездепозитным бонусом
онлайн казино России
casino oyunu
同样的,悲、喜、舍的修习亦是如此。圆满了四梵住的无量,便是嗔恚、冷酷、妒嫉与贪著的出离。出离了这些杂染的心,容易专注于一处而生定。专注的心,能洞察事物的实相。洞察实相的心,将不在执取任何东西。一切的痛苦,也就止息了。
参考资料:
1.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第四十二章:四梵住
2. 觉音尊者著《清净道论》第九:说梵住品
3. 向智尊者著《The Four Sublime States: Contemplations on Love, Compassion,
Sympathetic Joy and Equanimity》
4. 达摩难陀长老著《The Treasure of Dhamma》12.5 Divine Abode or
Contemplation on Living Beings
5. 一行禅师著《你可以不生气》
Page: 1 2
缘起 今年的开斋节我选了一个最保险的行程,绝对不会面临塞车或 “人挤人” 的情况,那就是去东禅寺短期出家。因缘具足之下,在柔佛新山工作的我可以乘搭巴士从新马寺到东禅寺。一路上,督导分享了参加短期出家因缘是非常难能可贵及殊胜的。有一位师兄,已经通过面试并成功被录取了,但是他在一个星期前出了车祸。虽然性命无忧,却仍需卧床静养,即便如此,他仍然发愿明年将再次报名短期出家。再者,我也听到有些师兄们分享自己是陪朋友来报名的,结果自己被录取后,朋友反而因种种原因而无法来参与;反观自己,一切显得那么的稀疏平常:从报名、面试、录取、到安排交通都一切顺利,让我倍加珍惜。 这次的短期出家开放给18至60岁的大众参与,年龄层不一,男女都无需剃头。出发时,我遇到了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青年,她与我一同从新山的新马寺到仁嘉隆的东禅寺。她也是第一次参与短期出家,有了她的陪伴让我紧张的心情缓和了不少。由于新山到仁嘉隆路途遥远,需耗时大约五个小时的路程,因此我们这批南方来的戒子们便提前一天入营。 佛光山开山祖师星云大师曾说:“ 佛教里有句话说:‘莫嫌佛门饭菜淡,僧情不比俗情浓’,是指出家人的感情不比在家人浓烈,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像世俗人得的情感那么轰轰烈烈,容易有意见分歧而产生冲突,而是会如同君子之交清淡却来得持久、不变。 抵达 Source:星洲日报 一抵达东禅寺,我们便鱼贯而入去到五观堂用药石。五个小时的车程把我饿得饥肠辘辘,让我觉得东禅寺的食物是人间美味。可能是星云大师倡导人间佛教的关系,我觉得佛光山的食物从来都不 “淡” 而且很好吃,师父们也不 “淡” ,总是很欣慰欢喜地看到我们回家:回到道场、亲近道场。 装备…
要好的果,从好的因做起 大家好,先浅浅的自我介绍,我名叫朝阳。2011年就读UUM北大商业数学系,然后2015就读USM理大数学系硕士。就读UUM的时候曾经担任佛学辅导班主席,成绩是一等,期间也有参与宿舍的活动;就读USM的时候则成绩是二等,期间也有参与理大佛学会的活动。以上的分享是因为每个人的大学因缘机遇都会不一样,希望通过了解我的大学生活的“果”,找出实践的“因”,抱着如此的心态看完下面的内容,也许可以找出契合自己大学因缘能够改善的“因”,而不是纸上谈兵。 实践“因”去得到“果”,如此的心态就是实践佛法的开始,不然一味强求‘“果”,却什么都不做,就算因为过去的善业而得到了也很快会失去。比如过去因为在中学打好了基础所以在UUM时我的数学不需要怎么学习就很好,过后在USM就读数学硕士时放逸了,导致成绩一直退步,随后在“勤奋做练习”的这个“因”上下功夫,成绩才稍微挽回一点。“果”从“因”所生,道理都懂,但如何实践呢? 正见如同光明照亮前路 Source: Pinterest 八正道里面正见属于慧学,能够引导我们少走弯路,甚至避免走错路,所以作为实践的开始,正见至关重要。说“正见”也许感觉深奥,那么换个说法:正确且坚定不移的心态。那时第三个学期我在接受佛学会主席这个职位之前对自己说:我可以兼顾佛学会和课业。有了正见,那么什么时间管理都管用;若一开始已经觉得自己不能兼顾,通常什么时间管理技巧效果都不大。为什么?有意无意的心念会带动言行举止,因此生活会朝向心有意无意所想的,正如佛陀在《法句经》说过:心是一切的导向。 埋怨有毒 正见也让我们可以沉着面对繁重的学业或佛学活动,不埋怨。埋怨是慢性毒药,而且埋怨久了,身边正能量的朋友就少了,反而和你一起埋怨的可以和你走得很近,可是长远来看,生活的快乐会占大多数吗?佛陀说过:就算是很香的茅草,用来包臭鱼久了香矛草也会变臭。埋怨让心情不愉快,累积起来后将会产生很多情绪问题。与之前的道理一样,如果不去掉让心生起不善的“因”,再多的情绪管理也不管用;增加善心的“因”,多行善、布施、持戒,不需要任何情绪管理就也可以很快乐了。 四摄法的力量 Source: Freepik 一开始的说了心态要对,那么实际上是如何呢?有了良好心态是否一切如意呢?实际上我第三学期功课的量并没有减少,而且多了很多策划和检讨开会,怎么办?既然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那就借助外力:课业上有同学、佛学班里有理事团。这时四摄法就派上用场了: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自己当时并不完全了解四摄法,但后来想回去的确无意中有实践到这些法。比如平时与朋友用餐后分账时并不介意多给朋友一两块,不计较太多,这是布施。或过度的玩笑调侃而惹别人生气,道歉后,从此多说鼓励的话,这是爱语。帮忙佛学活动时不介意自己策划人的身份,一起做扫地抹地的工作也不在意,这是同事。在佛学营里策划组组员之间有矛盾,主动真诚的说出心声想要和解,让彼此能够愉快参与佛学营,这是利行。结果和大家的关系不错,同学们之间会分享知识重点,佛学会理事之间互相照应,大大减轻了来自学业和佛学活动上的压力,达到了开始的心态:全部都能兼顾。 不论外境如何,自己生起烦恼是自己的错 честные…
人的一生起伏跌宕,从天真无邪的孩童到晚年,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境遇和体会。而其中,大学生涯作为学生时代的最终站、踏入社会前的缓冲期,必然是难忘且珍贵的。在大学,学生不但拥有更专业、更深入的的学习平台和空间,通过学院或社团活动与外界接触,也得以一窥职场社会的文化和挑战。不仅如此,大学有着许多孩子憧憬的“自由”——自由选科、自由分配时间、远离家中长辈的管束、更大的社交圈子等。然而,伴随自由而来的,是独立后更多的责任和挑战:无论在课业、课外、生活中,大学生必须学习对自己负责——上课听不明白再也没有课外补习帮忙“恶补”,遇到困难需要靠自己或者找朋友帮忙,衣食住行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安排。这一切,都是让大学生们累积未来在社会闯荡的资粮,慢慢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社会人。 回想起我短暂却深刻的大学生涯,也的确是处处充满着惊喜和挑战:编排得“无缝衔接”的时间表、守在电脑前踩点“抢科目”、遇到“猪队友”被迫熬夜赶作业、无数次突破自我的“第一次”……看到这里的你,不必害怕,因为有挑战、有困难,代表着——成长的机会来了! Source:微语录 遇到问题和挑战,该怎么着手?其实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无论是什么课题,我们都可以应用佛陀给我们的方程式去分析,那就是四圣谛的原理——问题(苦)、问题的原因(苦因)、我们的理想(苦的熄灭)、达到理想的方法是什么(达到苦灭之因)。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我们会觉得很复杂,不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利用苦集灭道的方式去梳理,答案就会呼之欲出。其实四圣谛也凸显了了解因果、善用因果的重要性,你想要有什么果,就去种下促成它的因缘;想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就去了解它的因。 大学生无论在选课、选社团、选活动,都在要面临无数的选择。面对五花八门的选项,我们可以怎么选?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了解自己的“想要”和“需要”。我们的想要未必是我们的需要,我们的需要也不一定是我们的想要。如果“想要”和“需要”能够结合,那就是两全其美了。理清何为自己的想要,何为自己的需要,再结合目前的因缘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做更明智的抉择。比如我需要技能或知识来帮助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也想要学习一些兴趣爱好,那在我有限的时间中又如何去分配这两者?又或者,我想要结交让我感到快乐的朋友,但我也需要结交能帮助我成长的朋友,那我应该如何去创造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机会?有了这个“想要和需要”的清单,在朝往目标前进的时候,也可以用上禅修中“四明觉”的原理——目的明觉:清楚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合适明觉:做适当的事或用适当的方法;行界明觉:念念不忘自己在做的事;无痴明觉:以符合因果、无我的智慧去执行。 Source: Pinterest | ministrytoyouth.com 一所大学通常都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加上各种需要团队合作的功课、项目或活动,因此大学生能接触的人群更广、更丰富,但与之而来的课题就是人际关系了。这个时候,四摄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其实就是在身和语上给别人关怀与帮助。一个懂得给别人创造正面价值的人,自然能够获得他人的爱戴与帮助。与人和谐相处的要诀,其更为重要的核心在于自身稳定的情绪。慈悲喜舍,便是佛教里最有效的情绪管理。常培育四无量心的人,不仅能给别人正面的情绪支持,更能在遇到不如意的对象时不受负面情绪影响,在低潮的时候懂得给自己最好的安慰。培育四无量心是禅修的一种,禅修,就是“心的培育”。面对大学各种的挑战和变化,不免会觉得“压力山大”。通过培育正念,禅修不但能帮助我们放松,也可以提升对自我身心的觉察力。了解自己,才懂得照顾好自己。禅修也是让我们学习让心容易快乐的方法,让人只需要一个呼吸、一个善念,都能够生起无限的愉悦。 честные казино с быстрыми выплатами…
大学生涯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我们从温室中的小花蜕变的过程:跨出舒适区,探索人生的方向,展现面对未知的勇气,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有鉴于此,如何度过大学生涯,其实也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方向和前途。课余时间,有人选择吃喝玩乐、有人选择回到宿舍追剧,有人继续啃书。而我呢,课余时间多数都献给了马大佛学会,这也是为什么我总爱开玩笑说:“我大学主修佛学,副修化学(主科).” Source: Pinterest | ChurchLeaders 大学生涯,除了修读本科以保障未来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的导航。还记得中学时期的我,总在思考怎么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为此,我翻遍多本励志书籍,从中学习不少人生道理,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究竟的方法。直到加入马大佛学会,学习佛法之后,我终于找到满意的答案。 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佛陀教导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清净的快乐。我们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对于喜欢的,我们抓取黏着,想要一 直占有;对于不喜欢的,我们排斥,讨厌,远离。若事与愿违,我们便陷入负面情绪。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此反复轮回以满足内心的欲望,但欲望就如无底洞,看不到终点。 学习佛法之后,我才发现心是可以被训练的,有力量的心不会被贪、嗔、痴、及烦恼主宰,也更容易快乐。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放下得多。 透过学习佛法,我们学习如何去减少烦恼,不被烦恼牵着走。面对顺逆境时,我们都坦然地去面对,因为每一个发生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了佛法,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导航,遇到任何处境我都会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照顾好自己的心,减少不善心的生起。当心有力量, 不容易受伤时,我们才有能力帮助身边更多的人,带领他们一起向善向上,过有意义的人生。 Source: Pinterest | Book…
目标: 1. 让学员认识四预流支。 2.让学员认知四预流支是学佛与止息烦恼的步骤与方法。 3.让学员建立对正法的信心。 一、通往圣道之流 “舍利弗曰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 谓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杂阿含》 Source: Subtle Energy 在了解了佛陀教导的真髓――四圣谛、缘起等有关回到身心来学习以达至灭苦的终极目标之法后,我们或许会问:“要达到这灭苦的目标,该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学佛的路,是漫长的,是要持之以恒地不断修学的。为了使自己能走得更稳、更远,我们必须在这漫长的学佛路上建立起坚定的信心,而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四预流支。 “流者,谓八圣道。” 《杂阿含》…
目标: 1.让学员认识六度四摄。 2.让学员了解六度四摄在日常生活里的可行性,并加以实践。 1. 何为六度四摄? Source: Freepik 六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罗蜜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从世间而达佛道彼岸的法门,所以叫六度。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是摄受,这四法能摄化众生,所以叫四摄。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摄是利济众生的方便。六度可分成自利利他二道,如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禅、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进是通于二道(自利利他)。 2. 六度的简介 六度法门简表 布施-度贪 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