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 让学员认识慈、悲、喜、舍。
2. 让学员明白慈、悲、喜、舍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员了解四梵住必须以智慧作为前导,以止息烦恼为目标。
一、无量的胸怀,崇高的快乐
曾否静下来想过,我们每天忙着上课、读书、考试、工作、参与活动、娱乐等,为的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我们大家所追求的,不外是快乐。有些人用尽办法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以得到快乐,有些人成天为追逐名誉而奔波,另一些人则寻找心灵上的快乐。
在佛陀时代的古印度,婆罗门教徒的最终宗教目标是使灵魂与梵天神(Brahma)合而为一,进而达至他们认为最高的快乐。顺应婆罗门教的此一思想,佛陀教导了“四梵住”(Brahma vihara), 即四种达至与梵天同等快乐(brahma-samo) 的方法,一种完善圣洁的行为模式――慈(metta)、悲(karuza)、喜(mudita)、舍(upekkha)。
![](https://sp-ao.shortpixel.ai/client/to_webp,q_glossy,ret_img,w_300,h_200/https://umbodhi.pbum.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9114-1-400x267.jpg)
Source: Freepik | jcomp
佛陀说要得到快乐,不是靠祭祀或祈祷便可达到的。佛陀清楚地教导我们,快乐最基本的条件是“自由”――一种避免内心负面心行的自由。而若能让心持续地充满着慈、悲、喜、舍这四种高尚的心里素质,愤怒、绝望、妒嫉、妄想等负面的心行便无法产生,我们就能体会绵绵不绝的快乐了。四梵住又称四无量心, 因为慈悲喜舍并不局限于某些众生而已,而是无所障碍或限制,不分高下、贵贱、国界、种族、宗教,延及一切众生的,故有“无量”(appamaññā) 的特质。就日常生活中来说,它其实是我们面对世间一切众生最完善的态度。依照四梵住生活,我们必定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并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此外,慈悲喜舍也是佛陀教导的四十作业处(四十种禅修方法)中的其中四种禅修方法。
二、慈(metta)
Sabbe satta,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 attanampariharantu.
一切众生,愿他们心中无仇怨,无憎恨,无恼害。愿他们守护自己的安乐。
《慈爱经》(Karaniyametta Sutta)
慈,供乐也。其意思就是愿人得到快乐,如以上经文所述,为对一切众生的福利与快乐的真诚祝福。
在《慈爱经》(Karaniyametta Sutta)里,佛陀教导我们应如一位慈母奋不顾身地冒生命危险守护其独子般,以无限慈心对待一切众生(Matayatha niyam puttam, ayusa ekaputtam anurakkhe, evampi sabbabhutesu,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
I. 慈的对治
修习慈心,主要是对治我们内心的嗔恨 (dosa)。嗔恨有如心里的一片沙漠,令一切善法难以生长。它亦如火焰一般,令我们烧伤自己,灼伤别人,也将一切功德焚毁。嗔恨是我们内心的“常客”。当我们面对不顺心的事时,嗔恨总是不自觉地不请自来。而在面临这些不如意之时,我们常会往外追究:“他怎么可以这样说我,我一定要将他痛骂一顿,才咽得下这口气!”“你害得我这么惨,我一定要惩罚你,给你些苦头吃!”如此一来,嗔恨便像个恶性的循环,不断地生起。若我们心怀嗔恨,受苦的必定是自己――我们本身既是猎人,也是猎物。当我们的房子着火时,最重要的是回家灭火,而非追踪放火的嫌犯!慈心之水,便是灭除嗔恨之火的良方。
在佛陀时代,与佛陀对抗的提婆达多(Devadatta)曾多次试图谋害佛陀。有一次,他将皇宫里的大象 Naligiri 灌醉,然后解开缰绳,使它朝佛陀的方向疯狂地奔去,希望以此撞死佛陀。阿难陀尊者见状,急忙向前紧跨一步,以自身的性命保护佛陀。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佛陀不急不躁地广运无限的慈心之力朝大象发送出去,疯狂的大象竟由此被慈心的力量驯服了!
“Na hi verena verāni sammantīdha kudācanaṃ averena ca sammanti esa dhammo sanantano
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能止息怨恨,此乃永恒不易之法。”
《法句经》第五偈
如果你认为以慈心对待别人是被动、懦弱或胆小的行为,如果你认为拥有慈心的人不会挑战不公正的事,那你还未真正了解慈。当一个人以慈爱、非暴力的方式来回应暴力或压迫时,他的内心必定非常坚强与清明。他必须停止发泄愤怒,也不再惩罚与责怪任何人,使慈心不断地在内心滋长,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勇士!除了佛陀以外,印度圣雄甘地、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法国梅村的越南籍法师一行禅师,便是以非暴力面对暴力欺压的典型例子。
II. 慈并非一般的爱
![](https://sp-ao.shortpixel.ai/client/to_webp,q_glossy,ret_img,w_275,h_183/https://umbodhi.pbum.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images-1.jpg)
Source: WATV
一般的夫妻、父母儿女、手足、亲属、朋友等之间的爱(pema),多建立在“我”和“我所”的自私狭隘心态之上,含有的是杂染、对立、要求及占有之心。表面上是爱,事实上它夹杂着条件,当这些条件不如所愿时,便容易由爱生恨而带来痛苦。慈心并不同于这种杂染的爱。慈,是一颗柔软的心,充满仁慈,富有善意,能温暖人心,软化人心。慈,能铲除歹心恶意,不生厌恶。慈,是无限的力量,亦能给予力量。慈,是大公无私的,慈的圆满,既是达到人我一体(sabbattata),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毫无区别地照耀一切,慈心同等地普及予一切众生。因此在修习慈心的过程中,我们应小心谨慎, 避免错误地培育了伪装为慈心的欲爱。
III. 慈的功德
佛陀在《慈心功德经》(Mettanisamsa Sutta)中详细地举出修习慈心的人能获得的十一种功德利益:
● 安祥入睡 (sukham supati) – 内心不怀嗔恨,自然容易轻松入睡。
● 安然从容起床 (sukham patibujjhati)- 以慈心安祥入睡,起床时自然充满祥和。
● 无有恶梦 (Na papakam supinam passati)-由于内心持续充满慈,故不被恶梦干扰。
● 使人倍感亲切 (manusanam piyo hoti)- 由于以慈心对待别人,别人亦以慈心待之。
● 受非人(其它类众生)的爱戴 (amanussanam piyo hoti)-连人类以外的其它众生如动物等,都能感受,被其吸引。
● 受天人守护 (devata rakkhanti)-因慈心之力,天人亦随喜守护修善之人。
● 不受火、毒或武器所侵 (nassa aggi va visam va sattham va kamati)-由慈心之善的能量,抵御敌意的影响。
● 成就禅定 (tuvatam cittam samadhiyati)-因意识不受嗔恨影响,心容易集中专注而达至禅定。
● 面容柔和恬淡 (mukhavanno vippasidati)-人的脸部表情通常反映出内心的世界,故心存慈意,面亦柔和好看。
● 死时安祥 (asammulho kalam karoti)-对人对事皆不带嗔恨,临命终时平静安祥。
● 死后往生梵天界 (uttarim appativijjhanto brahmalokupago hoti)-因心中的慈与快乐的梵天界相应,由此而得往生。
IV. 慈心的修习与实践
再回头看看开端时引述有关慈的经文:“一切众生, 愿……”。对了,不要忘记,这“一切众生”,包括了我们自己!一个人无法给予他人他自己没有的东西。一个不知如何以慈心对待自己的人,如何能以慈心对待别人呢?在修习慈心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以正念向自己施予慈爱,祝愿自己快乐安祥。当慈的力量在我们心里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再将它散播给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非喜非厌的人,然后才到对我们不善的人――虽然这是较困难的。
在面对对我们不善之人时,有一个方法可帮助我们长养慈心。试想想,当别人对我们不善时,他内心是充满愤怒的。内心充满愤怒的人,肯定是在饱受痛苦的煎熬。他们心里,有着一个“痛哭着的婴孩”(crying baby),等着要人来抚慰。正因如此,我们不应以怨恨对待他们,反之更应以慈心来帮助他们!正如佛陀所教说的:
“愿恼怒自己之人无恼怒。”
三、悲(karuna)
Sabbe satta, alabha pamuccantu, ayasa pamuccantu, ninda pamuccantu dukkha pamuccantu.
一切众生,愿他们免缺损失,免缺孤寂,免缺责备,免缺苦难。
悲,拔苦也。这是一种悲悯他人受苦的一种同情、同理之心。悲心建立在不忍看见别人受苦的基础上。拥有悲心的人,若见别人在苦难之中,其内心亦会随之而颤抖,进而帮助他们脱离苦难。这些苦难,包括了身、口、意之苦。因此,悲心是促使我们以利他之心为众生服务,无私地奉献而不图回报的动力。
![](https://sp-ao.shortpixel.ai/client/to_webp,q_glossy,ret_img,w_300,h_172/https://umbodhi.pbum.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1520189167283-400x229.jpg)
Source: Linkedin
从佛陀一生的行化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悲心。在菩提树下发现了灭苦之法,佛陀本可直接进入涅盘,但他缺基于对一切众生的悲悯之心,选择了在接下来的四十五年里赤足走遍恒河两岸,不辞劳苦地把这真理弘扬出去,以让更多有慧根的人也能依此方法脱离轮回之苦。而佛陀教化的人,不分富贵贫贱、男女老幼、宗教阶级,把“无量”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有一次,有位比丘病了,佛陀不因自己是老师而高高在上,反而亲自照料那位生病的比丘,并告诫弟子们:“侍病着侍如来也。”古代的阿育王,近代的德兰修女、证严法师等人,也是实践悲心的典范。
I. 悲的对治
修习悲心,是为了对治内心的暴泪与冷酷 (himsa)。多数的人,只知为自己求快乐,而忘了别人的痛苦,有者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若人人能以悲心对待他人,这社会便会充满爱心与人情味了。
“众生皆求得安乐。若为自身求安乐,而以刀杖害他命,终将无法的安乐。
Sukhakamani bhutani, yo dandena vihimsati attano sukhamesano, pecca so na labhate sukham.”
《法句经》第一三一偈
II. 悲的修习与实践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宽恕别人、培养谦虚与无私的态度、凡事皆存感恩心、抚慰别人等方法来开展悲心。但在修习悲心时,我们必须留意,避免让自己堕入近似悲心,但其实是悲心的间接敌人――情感的忧伤(domanassa)之陷井中。真正的悲心,并非止于流淌几滴眼泪而已。悲,是强大的力量,亦能给予力量。
“正如一个落水者,自己只能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中浮沉,怎么还能帮助别人渡过河去?”
《小部•经集•小品•船经》
若是我们见到别人受苦,便哀伤忧愁,情感随之波动,如何还能帮助别人?就如消防队员,一定要有正确的装备,如梯子、水、消防衣等,且具备自我保护的方法,才能去灭火,否则将可能被火烧伤。同理,我们必须以种种善巧、正念及法的力量来装备自己,方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否则我们亦会陷入他人痛苦的火焰之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