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编辑:靖宜师兄&良慈师兄
随着卉涵师兄分享的《心中的那把尺》,也意味着净心阁第五楼层已经结束啦!
《心中的那把尺》代表每个人不一样的处事标准,也说明了个人的形式逻辑及底线。举个例子,对惯于偷窃的小偷来说,抢劫偷盗对他来说符合他个人“心中的尺”,因为他觉得杀人才是他的底线。在佛教中,“这把尺”称为“戒律”,出自佛教三学,指的是戒、定、慧。
首先,法律作为正式规范,是最具有强制力的,也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人人都知道犯法会受到制裁,所以并不会轻易去触碰法律。其次,其他非正式规范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自发性的要求较高,需要自己主动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这些非正式规范会因人而异,而不同的社会群体也会有所出入。
图源:RapidEye | Unsplash
戒律是佛教里面的行为准则,而学习受持戒律是佛法修学的基础。戒律出自三学:戒、定、慧。戒学是佛教徒中的行动规范和守则;定学是禅定、沉淀思考;慧学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我们要先学好戒律才能完善品德。有了品德,就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进一步提升智慧。有了智慧,又有助于完善品德。
在梵语中,戒律称为尸罗,为清凉的意思。
“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出自《大乘义章》
这个句子告诉我们通过注意自己的身(行为)、口(言语)、意(念头),远离烦恼的来源,也就是贪、嗔、痴,而学习持戒能达到清凉(止息烦恼)的效果。
五戒是佛教戒律中最基础的,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五戒里包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图源:Shvets Production | Pexels
相信大家理解中的“不杀生”是指不宰杀、家禽等生物。在佛教里,杀生还包括自杀,教唆他杀,见杀随喜。教唆他杀指怂恿别人进行杀生;见杀随喜指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比如说邻居家养了一条狗,这只狗特别讨厌,每天都随地大小便。突然有一天,邻居把它杀了,于是你很高兴,就对邻居说:“哎呀,你早就该把它杀了!”,这就是“见杀随喜”。
新闻曾报道一则案例:女孩欲跳楼,市民起哄欢呼鼓掌,女孩最终跳了下去,当场身亡。有时候自己不当的言行举止引发了别人自杀的念头,这种间接的行为也算杀生。
只要知道对方是一条生命,有行杀的念头并且付出行动,最后造成死亡,具备这几个条件就构成杀生戒。当然,并不是只有造成死亡才犯戒,升起行杀的意图也列入其中。
偷盗指未征得他人同意取走他人物品,且令当事人介意。在明确知道某样东西是属于他人的情况下起了行盗的念头,然后把它占为己有,属于偷盗。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另外,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口、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都属于犯了邪淫戒。
妄语指心口不一,欺骗他人,包括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两舌(搬弄是非)、绮语(轻浮无意义或包含淫意不正当之言辞)。
妄语中有一种方便妄语是可以容许的,指的是在不图自己私利的情况下说的谎话,这并不算犯戒。举个例子,我们会在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说出善意的谎言,以防他做出过激的举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判断,这时候就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才不至于因滥开方便导致种种过患。
顾名思义,不饮酒指不喝酒,也包括任何能让人沉迷的事物,例如沉迷网络、毒品、赌博等。
除了不喝酒,也不敬酒、不劝酒。不饮酒是五戒中的遮戒,也就是预防犯罪的戒律,跟前四条性戒(杀、盗、淫、妄)不同。性戒的本身就是罪恶,它们是犯法的、需要背上法律责任的。而遮戒,例如饮酒,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酒的本身没有罪恶,只是喝酒后容易犯罪。
当然,并不是皈依佛门受戒后就完全不能触碰酒,如果是需要酒配药方治病、外敷药酒或食品中的料酒,则不属于犯戒。
一、可以产生和谐,在团体中不容易生起是非。
二、可以获得尊重,品行端正的人自然能受人尊重。
三、可以慧由心生,有了戒法,可以约束放逸的身心,有内心慢慢生出智慧来,也就是“戒、定、慧”。
四、可以增加信心,经过戒法的受持之后,可以对佛法的信仰更加肯定。
五、可以生出功德,受戒后,在护法神的护持之下,就有善因善缘,自然人生平安。
六、可以产生力量,在面对困难逆境的时候有勇气去克服,处事也比较不会优柔寡断。这个体现在于只要清楚了解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就不会被利益影响判断。
持戒的精神在于慈悲心,时刻保护自己与他人,同时也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此外,持戒的精神也在于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或观察自己做某件事情的动机。只要起了念头,也构成了犯戒的一环。
或许大家认为只要不沾上五戒中的杀、盗、淫、妄、酒就是持戒,但这样似乎有些消极被动。实际上,持戒分为止持及作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止持指诸恶莫作,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作持指众善奉行,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持戒的我们不止不做恶,也应当主动做更多善行。就像除了“不杀生”,我们还可以更爱护生命;除了“不偷盗”,我们还可以喜结善缘或布施;除了“不邪淫”,我们还可以尊重及保护他人的名声与名节;除了“不妄语”,我们还可以赞叹他人;除了“不饮酒”,我们还可以爱惜身体、让自己的智慧增长。
总的来说,持戒除了不做不好的事情,更多的是我们背后还能做一些更好的事情。
卉涵师兄也通过这次的净心阁分享了一些持戒的心得,其中包括:
一、多提醒自己,观察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务必先想好再行动,防止做出不好的行为。
二、多接近善知识(善友),跟品行良好的人在一起。如果身边都是不好的人,久而久之心里的那把尺就会崩坏,最终破戒。
三、坚持持戒。就算犯错,也要继续持戒。
图源:Enric Cruz Lopez | Pexels
持戒是学佛的基础,虽说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必须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最后,还请大家审查自己心中的那把尺,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想想自己是否还坚持在持戒的道路上,或是已开始慢慢动摇……
“随心所欲”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吗?
这是我在准备净心阁的宣传文案写下的一句话。我相信每一个人在心里都曾经向往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介意外界的眼光和批评。
小时候,自己有一个小小却很荒谬的梦想,就是在购物广场关门前偷偷溜进去。当这个购物中心只有我独自一人时,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看到哪件衣服好看就顺走他,看到麦当劳的冰淇淋,就自己动手做上几个给自己吃。这些小时候不切实际的想法的确想想都会觉得开心,因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可是长大后,现在想起来才慢慢意识到从小时候的幻想世界中和长大后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我不可以像小时候那样偷偷溜进购物中心里,因为那个行为在法律上属于非法入侵,在佛教里的五戒属于偷盗。在我们成长的途中,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唯我独尊。我们开始察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共处。所以在追求自由中,我们需要顾及到他人,尽量在追求自由时不影响到身边人的生活。而这时,心中那把尺就显得颇为重要。
五戒让我们在不影响他人生活前提下,也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常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害怕法律惩罚而不做坏事,而是真心想善良地对待他人,把五戒及道德融入我们的生活习惯中,提醒自己做个好人。
其实,不被我们的烦恼捆绑,会是更大的自由。当我们知道,随心所欲的后果,会造成别人的伤害时,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而不只被贪欲或愤怒带着走。我们了解自己行动背后的动机,理性地做出抉择。让我们拥有更强的自控能力,做心的主人。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作者:张志伟 马大佛学会的文宣组给了我几个主题,其中一个就是这个主题《想死,怎么办?》。他们真的好大胆,竟然把想死这件事搬上台面。 或许,这本来就不是什么禁忌话题,只是深藏在许多人的内心,而没有机会好好言说而已。给他们的 “敢” 一个赞! 我是辅导员,也陪伴自己面对许多创伤,即便如此,那 “想死” 的声音也还是在我内心深处,时而我挫折的时候会在我心里冒个泡,只是它的样子真的长得好小好小啊。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这把 “想死” 的内在声音,甚至会有 “不想活了”、“人生没有意义” 等想法,或许你不孤单,我也曾经拥有这些撕裂和庞大的内在声音。 我第一次出现这个声音,是有一次小学的我不想上学,想要逃学,那时我爸非常生气,拿了一个黄色的塑料管,一直鞭打我。我赶快逃进房间反锁,但在床上越想越难过,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所以“好想要死”以便报复一下他们,怎么会这样不在意我的感受啊! 这个“想死”,其实就是内心受挫和难过,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想要“报复”父母。这“想死”背后不过是渴望爱和理解。…
笔者:常恩 我是谁?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底什么是“我”。 佛教里我们常讲“无我”,不是说“我”是不存在、没有的,而是“我”这个主体其实一直经历的变化。这个“我”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第一个“色” 是物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后面的四个简单来说则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心的活动)。所以,我们其实是由不同的元素因缘和合而成,“我”其实不是单一存在,所以称作为“无我”。 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变化。从生理上,从一名手臂般大的婴儿长成高大的身躯;性格上也可能从一名不怎么爱说话的人变成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分享者。看着这一些变化,如果说要“做自己”,那到底是哪个阶段的自己呢? “我”变化的意义 正所谓“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一天所呈现的自己,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我们的行为就会是好的;反之如果心是不善的,我们的行为则是不好的。一切现在的行为,会决定我们以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变化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自我改变、自我修正,可以自己做主要成为怎样的人。 要“做自己”,可以问问要做的是 “善”的自己,还是“不善”的自己。如果我们培育善心,行为是好的,比如乐于助人、时常随喜别人的成就、乐于分享,做这样的自己很好。可是,如果我们不善心偏重,比如脾气暴躁、懒惰、自私,做这样的自己就显得不好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以“做自己”为理由,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抱怨或想求人就开口。如果别人提点他,他说这就是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 以“四正勤”为导向的变化 既然我们的身心一直经历变化,我们就要一直往好的方向去。我们终究还是被贪嗔痴主宰的凡夫,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正念,我们就会一直做出与贪嗔痴相应的行为,比如沉迷于游戏、过度饮食、一直抱怨不符合心意的事等。一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行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然后变成性格后就很难改变。 佛教里的“四正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依据,以下: “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
文:杨康晖 在我还没说New Year Resolution (年度目标) 有用还是没用前,想问问正在读着这一篇的读者们,你们答案是? 新一年的到来,身边的朋友也许会分享或互相的交流大家新一年的计划有哪些?也可能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大家的年度目标和期待,若我们没有设定年度目标的习惯,我们可能就自然地“跟风”,无论如何都得设定几个新一年的目标,避免显得落后于人。然而,在一年后,这些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了?实现目标后的感觉是满足和成就,还是发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改变生活?或许,这值得我们深思:目标的意义究竟是为了迎合潮流,还是为了真正提升自己? 设定年度目标有用吗?我的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设定年度目标这件事是可以完全由我们所能把控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为自己设下什么目标去努力。目标很重要,就像我们学佛时要发愿,发愿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的方向,设定年度目标就是我们自己告诉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让我们生命品质能提升的事情。 若要让年度目标有用,首先, 重点应该先放在我们为什么要设这些目标,这比起我们设了哪些目标来得重要。 目标,它就像我们的指南针,但是是否指引得对,那么我们需要先确保我们拿的地图是对的和那个目的地是我们要抵达得。再进一步的说,我们为什么要抵达那个目的地,若没有弄明白,即使最后地图对了,按照指南针前进,但是在抵达后,也许也不会真正的开心。很多年度目标最后对我们没用或是无感是因为那些我们为自己所设得目标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所以即使我们每一年设了一些目标,但是最后不是没有动力做或是最后了了之。 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后、清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后, 接下来就是设立什么目标。 和我们用GPS一样,设定的location一定要精准,甚至要考量到抵达的时间,所以我们设立目标也一定要精准和有衡量方式。举个目标清单里的常客作为例子:阅读。若我们设在新一年里我们要阅读,那么就过于笼统,这样,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也难以衡量进度。相反的,我们可以具体设定目标,比如“在新一年内每月阅读一本书”或“阅读至少12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不仅能让我们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能更容易追踪和评估进展,同时给予我们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时的小小成就感,激励我们坚持下去。 设立目标仅仅只是个开始,而目标的发展和实现才是真正的考验。若大家曾为自己设下的目标努力过,就会体会到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疲惫、沮丧、无奈甚至挫折,这是因为我们在“对抗”惰性和习惯。这种感觉就像用不习惯的手来写字那般笨拙、不流畅。然而,若要达成我们的目标,…
文:沈薇利 一碗热腾腾的汤从碗底裂开的缝隙源源不断地流出,肠胃因吃错食物而翻江倒海,手机响起公司紧急呼叫的铃声,门外传来预约维修员的招呼声,隔壁家的狗狂吠不止;与此同时,后院的衣物正悬挂在即将倾泻的乌云下,电闪雷鸣声不绝于耳。楼上传来年迈母亲摔倒的惊呼声,而角落里,一只蟑螂已经悄然闯入卧室。面对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情况,您会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崩溃地嚎啕大哭,有的人会立刻冲向卫生间解决腹痛问题;有人会不顾腹泻的可能,立即冲上楼去扶起摔倒的母亲;也有人会丢下手中的汤,朝门外的维修员喊一声“稍等”,然后一边接电话,一边冲向楼上……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最合适”之说。 同样是繁忙的日子,有些人依然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像游戏般轻松自在;而有些人则压力重重,整日愁眉不展。由此可见,“时间不够用”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时间的多少或任务的繁重,而在于我们内心对这种忙碌状态的反应。 当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用而焦虑时,或许更需要的是给内心腾出一些空间,停下来,静一静。这是生命给予我们观察自心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看清被欲望驱动的“想要”,以及现实中真正的“需要”。 “忙”而不“茫” 当一个瓶子装满了水,就算我们仍想往里面倒水,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顶多是保持瓶中的水量,甚至再往外拿出一些。生活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透过自我了解才能达至平衡的艺术。 了解自己,即是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明白自己身心的能力、条件和局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条件,有的人需要吃得饱饱的才能保持精力充沛,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来专注工作;有的人可以一日只吃一餐,但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而有的人只需短暂的高质量睡眠,便能保证一整天的活力。 唯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身心的基础上,才能洞察到那些超出自身能力和职责的“欲望”是引发烦恼的根源。这时,我们便能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想要”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无法推卸的责任,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赚钱维持家庭的安稳、赡养父母等。当我们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就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完成这些任务。理解我们在世间的责任,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内心的愿力,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和有品质地“忙”而不“茫”。 知苦,才能离苦 菩萨度众虽忙碌,但却不因忙碌而生烦恼或退转之心,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这是因为菩萨的悲愿不是出于对自我的执着,而是由于看到众生的苦难,生起了拔除苦难的慈悲心。在这个过程中,菩萨不断放下自我、承担责任,减少“我执”,从而内心的清凉与喜悦自然增长。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的忙碌来自于“难以拒绝”的请求和邀约。当我们感到难以拒绝时,或许是因为内心隐藏着“不想被讨厌”、“害怕失去关系网”或“担心失去好人的形象”等欲望。而这些欲望正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佛教常说“苦”,这并不是消极的认知,而是因为只有看清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有机会从中松脱执取,才有离苦解脱的可能。就好比一块便宜的糖果和一块昂贵的99%黑巧克力,您选择了昂贵的后者,自然就得放弃甜蜜的滋味。…
文:张喜崇 Free Rider或搭便车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有人不做贡献,只是享受他人劳动的成果;又或者是社会现象,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享受着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好处或名利。比如,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没有努力却享受着和别人一样的酬劳;在社区中不缴交保安费,却享受着社区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团体任务中,不付出努力却享受着任务所带来的分数和赞美。简言之,这类人,只是想要坐享其成,而不想付出与他人同等的努力。 但是现今社会也有一种 Free Rider 的假象,比如有些人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某人被组员排挤,不让他参与讨论和决策;又或者在社区的保安课题上,一些居民就不赞同保安的计划,所以不愿意缴费;在团队任务中,一样努力但是所贡献的成果被组员嫌弃,虽然团队获得奖励或高分,但是个人的建议却不被接纳。这种情况,我归纳为 Free Rider 假象,因为搭便车者实际也愿意贡献,但是不被接纳;或是原本就不想要在同一辆车上,可是却被迫上了车。 我这里讨论的 Free Rider 是第一种情况,是搭便车者的恶习性,是一种贪。而第二种情况并不全然是搭便车者的问题,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有人贪小便宜、贪图利益,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特别是在佛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法句经》有偈颂曰: 此心难觉察,…
文:江暐颉 我们常常听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对于I人(内向的人)来说,主动认识他人并进行交谈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大学之前,是一位典型的IT宅男,电脑屏幕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平时,除了宅在家里打游戏,就是研究电脑系统。社交对我来说,是一件既陌生又恐惧的事情。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SN 3:18),与人相处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加入学会,开启新的人生 在大学迎新周,看着众多学会招募新成员。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直不改变,我就会一直这样。心想:反正在大学也没人认识我,我就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开始吧。开学第一天,还没上课,我就主动向同班同学打招呼,并介绍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是巨大的突破。从那以后,我开始和同学们交朋友。 不久后,我加入了大专生社区服务计划(社服),这是我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当我通过抽签,成为了联谊股的组员的那一刻,成为我突破自己的重要时刻。由于是联谊股的缘故,我时常需要构思许多团康游戏、教团员手语带动跳。起初,我对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出错而嘲笑你,反而会开玩笑、并且鼓励你继续把事情做到为止。 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我的自信逐渐地堆积起来。 图1:朋友们都在欢庆中秋,而我却对着电脑屏幕 友谊的力量,让我不再沉默 当自己遇到挑战时,朋友们总是能给予鼓励和陪伴,让我顿时觉得,其实真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原来,会有很多人愿意和我分担,只要我愿意向他们求助。当自己学会了信任他人、愿意敞开心扉,给朋友们一个走进我生活的空间,我发现生活不再孤单,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即使在感到沮丧的时候,不想见人的时候,朋友们也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帮助我走出困境。 除了社服,我还参与了其他感兴趣的学会,如佛学会、音乐创作协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加上与他人更多的交流,我的知识面和话题也随之增多。 从不会说话,也能变得很能聊。我也学会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即使是关于去哪里吃饭这样的小事,我也主动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