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持戒并不难?拒绝“杀盗淫妄酒”|林卉涵师兄|净心阁

原来持戒并不难?拒绝“杀盗淫妄酒”|林卉涵师兄|净心阁

联合编辑:靖宜师兄&良慈师兄

随着卉涵师兄分享的《心中的那把尺》,也意味着净心阁第五楼层已经结束啦!

《心中的那把尺》代表每个人不一样的处事标准,也说明了个人的形式逻辑及底线。举个例子,对惯于偷窃的小偷来说,抢劫偷盗对他来说符合他个人“心中的尺”,因为他觉得杀人才是他的底线。在佛教中,“这把尺”称为“戒律”,出自佛教三学,指的是戒、定、慧。

 

我们心中的那把尺,从何而来?

首先,法律作为正式规范,是最具有强制力的,也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人人都知道犯法会受到制裁,所以并不会轻易去触碰法律。其次,其他非正式规范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自发性的要求较高,需要自己主动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这些非正式规范会因人而异,而不同的社会群体也会有所出入。

图源:RapidEye | Unsplash

何为戒律?

戒律是佛教里面的行为准则,而学习受持戒律是佛法修学的基础。戒律出自三学:戒、定、慧。戒学是佛教徒中的行动规范和守则;定学是禅定、沉淀思考;慧学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我们要先学好戒律才能完善品德。有了品德,就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进一步提升智慧。有了智慧,又有助于完善品德。

在梵语中,戒律称为尸罗,为清凉的意思。

“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出自《大乘义章》

这个句子告诉我们通过注意自己的(行为)、(言语)、(念头),远离烦恼的来源,也就是,而学习持戒能达到清凉(止息烦恼)的效果。

 

佛教里面的“尺”——五戒

五戒是佛教戒律中最基础的,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五戒里包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图源:Shvets Production | Pexels

一、不杀生

相信大家理解中的“不杀生”是指不宰杀、家禽等生物。在佛教里,杀生还包括自杀教唆他杀见杀随喜。教唆他杀指怂恿别人进行杀生;见杀随喜指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比如说邻居家养了一条狗,这只狗特别讨厌,每天都随地大小便。突然有一天,邻居把它杀了,于是你很高兴,就对邻居说:“哎呀,你早就该把它杀了!”,这就是“见杀随喜”。

新闻曾报道一则案例:女孩欲跳楼,市民起哄欢呼鼓掌,女孩最终跳了下去,当场身亡。有时候自己不当的言行举止引发了别人自杀的念头,这种间接的行为也算杀生。

只要知道对方是一条生命,有行杀的念头并且付出行动,最后造成死亡,具备这几个条件就构成杀生戒。当然,并不是只有造成死亡才犯戒,升起行杀的意图也列入其中。

二、不偷盗

偷盗指未征得他人同意取走他人物品,且令当事人介意。在明确知道某样东西是属于他人的情况下起了行盗的念头,然后把它占为己有,属于偷盗。

三、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另外,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口、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都属于犯了邪淫戒。

四、不妄语

妄语指心口不一,欺骗他人,包括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两舌(搬弄是非)、绮语(轻浮无意义或包含淫意不正当之言辞)。

妄语中有一种方便妄语是可以容许的,指的是在不图自己私利的情况下说的谎话,这并不算犯戒。举个例子,我们会在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说出善意的谎言,以防他做出过激的举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判断,这时候就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才不至于因滥开方便导致种种过患。

五、不饮酒

顾名思义,不饮酒指不喝酒,也包括任何能让人沉迷的事物,例如沉迷网络、毒品、赌博等。

除了不喝酒,也不敬酒、不劝酒。不饮酒是五戒中的遮戒,也就是预防犯罪的戒律,跟前四条性戒(杀、盗、淫、妄)不同。性戒的本身就是罪恶,它们是犯法的、需要背上法律责任的。而遮戒,例如饮酒,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酒的本身没有罪恶,只是喝酒后容易犯罪。

当然,并不是皈依佛门受戒后就完全不能触碰酒,如果是需要酒配药方治病、外敷药酒或食品中的料酒,则不属于犯戒。

 

持戒的好处是什么?

一、可以产生和谐,在团体中不容易生起是非。

二、可以获得尊重,品行端正的人自然能受人尊重。

三、可以慧由心生,有了戒法,可以约束放逸的身心,有内心慢慢生出智慧来,也就是“戒、定、慧”。

四、可以增加信心,经过戒法的受持之后,可以对佛法的信仰更加肯定。

五、可以生出功德,受戒后,在护法神的护持之下,就有善因善缘,自然人生平安。

六、可以产生力量,在面对困难逆境的时候有勇气去克服,处事也比较不会优柔寡断。这个体现在于只要清楚了解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就不会被利益影响判断。

持戒的精神在于慈悲心,时刻保护自己与他人,同时也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此外,持戒的精神也在于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或观察自己做某件事情的动机。只要起了念头,也构成了犯戒的一环。

 

只要不做犯戒的事,就是持戒?

或许大家认为只要不沾上五戒中的杀、盗、淫、妄、酒就是持戒,但这样似乎有些消极被动。实际上,持戒分为止持及作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止持指诸恶莫作,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作持指众善奉行,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持戒的我们不止不做恶,也应当主动做更多善行。就像除了“不杀生”,我们还可以更爱护生命;除了“不偷盗”,我们还可以喜结善缘或布施;除了“不邪淫”,我们还可以尊重及保护他人的名声与名节;除了“不妄语”,我们还可以赞叹他人;除了“不饮酒”,我们还可以爱惜身体、让自己的智慧增长。

总的来说,持戒除了不做不好的事情,更多的是我们背后还能做一些更好的事情。

 

持戒的方法

卉涵师兄也通过这次的净心阁分享了一些持戒的心得,其中包括:

一、多提醒自己,观察自己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务必先想好再行动,防止做出不好的行为。

二、多接近善知识(善友),跟品行良好的人在一起。如果身边都是不好的人,久而久之心里的那把尺就会崩坏,最终破戒。

三、坚持持戒。就算犯错,也要继续持戒。

图源:Enric Cruz Lopez | Pexels

结语

持戒是学佛的基础,虽说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必须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最后,还请大家审查自己心中的那把尺,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想想自己是否还坚持在持戒的道路上,或是已开始慢慢动摇……

 

净心阁第五层《心中的那把尺》心得分享

“随心所欲”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吗?

这是我在准备净心阁的宣传文案写下的一句话。我相信每一个人在心里都曾经向往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介意外界的眼光和批评。

小时候,自己有一个小小却很荒谬的梦想,就是在购物广场关门前偷偷溜进去。当这个购物中心只有我独自一人时,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看到哪件衣服好看就顺走他,看到麦当劳的冰淇淋,就自己动手做上几个给自己吃。这些小时候不切实际的想法的确想想都会觉得开心,因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可是长大后,现在想起来才慢慢意识到从小时候的幻想世界中和长大后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我不可以像小时候那样偷偷溜进购物中心里,因为那个行为在法律上属于非法入侵,在佛教里的五戒属于偷盗。在我们成长的途中,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唯我独尊。我们开始察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共处。所以在追求自由中,我们需要顾及到他人,尽量在追求自由时不影响到身边人的生活。而这时,心中那把尺就显得颇为重要。

五戒让我们在不影响他人生活前提下,也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常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害怕法律惩罚而不做坏事,而是真心想善良地对待他人,把五戒及道德融入我们的生活习惯中,提醒自己做个好人。

其实,不被我们的烦恼捆绑,会是更大的自由。当我们知道,随心所欲的后果,会造成别人的伤害时,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而不只被贪欲或愤怒带着走。我们了解自己行动背后的动机,理性地做出抉择。让我们拥有更强的自控能力,做心的主人。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