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快乐的佛教徒](https://umbodhi.com/wp-content/uploads/2019/09/4820962442441993038-400x250.jpeg)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一、在家生活
一如现代的情况,远在佛陀时代,在家学佛的人数一直都比出家人来得多。佛陀当年度化的,除了出家的比丘与比丘尼僧众外,不乏在家的帝王与平民,富人与穷人,善人与恶人,高贵与卑贱之人,男女或老少。因此,在经典中不难发现佛陀为这些在家信众开示的巧妙教导。
在原始教典里,记载佛陀对在家人生活的教诲的几部重要经典包括了《教授尸迦罗约经》(Sigālovāda Sutta)、《吉祥经》(Maṇgala Sutta)等。这些教导虽已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事了,但在现今社会里依然非常受用。在家人生活中一般需要面对的人、事、物包括了父母、儿女、夫妻、兄弟姐妹、朋友、钱财及社会等。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呢?
二、家庭
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持续民族、文化、社会与国家的原动力。家庭和乐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佛教非常重视家庭的和谐。
- 父母
进大学以来,尤其迎新周那段时期,是不是特别想家?少了母亲在耳边的唠叨,会不会有点不习惯?是不是特别怀念父亲严肃之中含蓄的慈爱,还有母亲和蔼的关怀?其实,在我们长大离家踏入象牙塔,准备展翅高飞的当儿,也是我们的父母亲开始老去的时候了。他们将可能面对更多的病痛,也需要对孩子离家所添来的多一分孤独作出调整。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好好望一望父母亲的脸庞了?他们脸上的皱纹与头上白发肯定多了。
曾向父母亲说过“我爱你”吗?或是向他们直接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恩吗?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事是不能等的。一是行善,二是孝顺。”,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佛陀一直非常强调善待父母的重要性。《吉祥经》里有提到“孝顺于父母,此为真吉祥”(mātāpitū upaṭṭhānaṃ etammaṇgalamuttamaṃ)。以顶礼的方式来礼敬父母,在泰国、缅甸、柬甫寨、斯里兰卡等佛教国家是普遍的良好传统。恭敬长辈的人,可获得四种福报:长寿(āyu)、美丽(vaṇṇo)、快乐(sukhaṃ)、健康(balaṃ)。
佛陀把父母比喻为家中的天神,因为父母有如梵天般以慈、悲、喜、舍对待子女。他们时时希望子女得到快乐;在子女面对疾病等痛苦时他们给予无私的奉献与照顾;当子女获得了某些快乐或成就时,父母是最开心的;而无论子女犯了任何过错,父母的心门永远都是为子女打开的。虽然这世上也有少数不尽责的父母,但这是普遍上父母皆有的良善素质。
根据佛陀的教导,身为子女的,应以五法来对待父母:
一、供养不乏
二、代为办事
三、延续家族优良传统
四、继承并照顾财产
五、在他们死后以他们的名义行布施
然而,佛陀也曾说,即使我们以一肩挑母亲,另一肩挑父亲,还以涂身、按摩、沐浴、推拿来看护父母,如此奉行一百年,亦无法回报父母对我们的恩惠。那么如何方能真正地对父母尽孝道呢?
一、凡是父母对三宝无信心者,令他们起信
二、凡是父母无戒者,令他们受持于戒
三、凡是父母吝啬不喜布施者,令他们常行布施
四、凡是父母未具足智慧者,令他们具足智慧此外,父母赐予我们宝贵的人身,若我们把握此人身,努力行善,利益大众,并精进朝向灭苦之到,便是报答父母的最佳办法了。
- 子女
《吉祥经》里有说“善顾妻儿子,此为真吉祥”(puttadārassa saṇghaho etammaṇgalamuttamaṃ)。佛陀教导为人父母者以五法养育子女:
一、教导子女远离邪恶
二、指引子女行善
三、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与训练
四、安排良好的婚姻
五、于适当之时将财产交予子女
III. 夫妻
夫妻之间的问题在现今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离婚已是屡见不鲜的事了。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近来许多出家人竟然还要扮演“婚姻辅导师”的角色,来帮助人们挽救一段一段的婚姻!其实,当年佛陀也曾指出夫妻相处之道。佛陀说,伴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夫妻间必定要相亲相爱。
为人丈夫者,应以五法善待妻子:
一、尊敬妻子: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二、不予轻蔑:即是要有礼貌。以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不大男人主义,不把妻子当“黄脸婆”!
三、绝不出轨:对妻子专一,决不在外拈花惹草。
四、赋予信任与权威:对于处理家中的事情,应给妻子一定程度的信任与主权。
五、适时送礼:送礼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可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为人妻者,亦应以五法对待丈夫:
一、善于家务:细心打点家务,对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
二、善待丈夫眷属:尊重丈夫的亲属如自己的家人,善待他们。
三、忠贞不渝:对丈夫的爱始终如一,绝不红杏出墙。
四、守护家财:谨慎处理家里的财务。
五、精巧勤快:不只要体贴入微,还要具足贤慧,坚强与果断。
此外,在经典里佛陀也曾巧妙地提到有七种类型的妻子:
一、泼妇型:蛮不讲理,目中无人,专制霸道,喜欢折磨丈夫,并且水性杨花的女人。
二、盗贼型:爱慕虚荣,胡乱挥霍丈夫财产的女人。
三、贵族型:好吃懒做,不善生计,好逞强,吃里扒外,占取夫家财物供应给娘家的女人。
四、慈母型:贤妻良母,温柔体贴,如慈母善待儿子般照顾丈夫的女人。
五、妹妹型:敬夫如兄,谦虚礼让,以丈夫的喜好为先的女人。
六、良友型:善德忠贞,待夫如知己,善于倾听,互相了解,能与丈夫共分担与分享,共谋策略的女人。
七、侍女型:忍受丈夫的一切,对丈夫从不违逆的女人。
从佛法的修行上来说,理想的夫妻伴侣应是能在家庭里一同实践佛法,在佛道上互相鼓励与扶持,一同精进的法侣。因此,佛化家庭的组织是重要的。
三、朋友
“Asevanā ca bālānaṃ, paṇditānañca sevanā, etammaṇgalamuttamaṃ
远离愚痴人,亲近贤慧者,此为真吉祥。” 《吉祥经》
在我们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朋友扮演着重要的一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佛陀时常强调要亲进善友,远离恶人的重要性。何谓恶友呢?佛陀指出恶友有以下几种:
一、什么都拿去之友:不管什么东西都拿去、给一点东西却想得到很多、只为害怕而尽义务、为自己的利益而服务
二、只有言语没有行动之友
三、花言巧语之友:同意对方的恶事、不同意善事、在面前赞美、在背后毁谤
四、 游荡之友
善的朋友则有:
一、会 提供援助之友
二、不论困难、快乐都是朋友之友:会告诉对方秘密、会为他保密、陷入困难时不弃他而去、为他舍身
三、为对方好处而说之友
四、会同情别人之友
此外,应以五法对待朋友:
一、他无气力时,保护他
二、他无气力时,保护他的财产
三、他惶恐不安时,做他的庇护者
四、他陷入逆境时,不弃他而去
五、尊重他的家人
另外,佛陀也教说应以五种方式服务朋友:
一、布施
二、爱语:以亲切温和的话交谈
三、利行:做对人有益的事
四、同事:合作
五、守信用,不欺骗
四、钱财
许多人,迷失在生活的盲与忙碌之中,似乎只是为了赚钱而成了金钱的傀儡。佛教鼓励少欲知足,但生活在世间,金钱是不可欠缺的。拥有适当的财富,可以为我们带来世俗的快乐。佛陀指出这世间有四种情况可以令在家人获得快乐与满足感:
一、拥有以正当的手法及自身努力而赚取的财富
二、在拥有财富之后,善用它
三、不负任何债务
四、拥有正直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应如何善用它呢?
一、把财富用来为自己、父母、妻儿、朋友及员工带来快乐
二、把部分财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三、运用财富履行对亲戚、宾客、政府等的责任
四、常行布施
为了能正当地赚取财富,佛陀在《吉祥经》里指出我们必须要立志于正途(attasammāpaṇidhi ca)、博学多闻及身怀诸巧艺(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此外,佛陀也指出我们应避免六种会导致我们丧失财富的事:
一、赌、嫖、酒
二、舞蹈与歌唱(过度的娱乐)
三、懒惰
四、于不适当的时间徘徊街头
五、与恶友交往
六、吝啬与贪婪
总之,我们要小心且适当地求取财富,只需使我们在衣食住行上安定,以便在修行路上无后顾之忧便可。否则,对物欲过分的追求只回带来更多的烦恼与不安。
五、社会
在这世上,有四种人:
一、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理他人的安乐之人
二、只顾他人的安乐而不理自己的安乐之人
三、不顾自己,也不顾他人的安乐之人
四、照顾自己,也照顾他人的安乐之人
最值得赞叹的,是照顾自己,也照顾他人的安乐之人。社会若能安定,也成就我们自身的利益。社会是有许多的个人组成的,它就如一个巨大的网,环环相扣。有些我们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其实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的。譬如美伊之战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但它对我们的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却是直接且深远的。又譬如假如我们没有吸毒的朋友或亲人,吸毒的问题似乎只是报章上的一个课题,距离我们好远。然而,瘾君子的增加却造成了最近频频发生的攫夺案,令我们出门时也提心吊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之外,没有一中生物象我们一样大量积聚超出我们所需的物品。然而现今的社会,处于一个贫富悬殊的不平衡状态。世界上少数的人,却占据了大部分的资源,其余的许多人,便要活在贫穷的痛苦之中。在佛陀的僧团里,出家人是不被允许拥有超出基本所需的物品的。佛陀本身亦是如此,只拥有三衣一钵,日中一食,简陋的住所,及在生病
时才用的药物。除这些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了。此外,佛陀在灭除自己的烦恼之后,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社会,指引众生去除内心的贪、嗔、痴,走向正道。因为,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人
类内心的贪婪。因此,最好的社会服务,就是使人走向正道!
六、你可以很快乐
我们若是能依照以上所述来处理我们的生活各层面,便能做个快乐的在家佛徒。但其实快乐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以上所谈到的多是属于世俗或物质上的快乐。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没有人能因世俗的东西就心满意足,因为世俗的领域里,满足必须以“不满足”作为燃料,一旦满足了,欢乐也随之结束。因此,真正的快乐是来自追求精神上的觉醒所带来的。追求物质快乐的人
认为越能满足欲望越好;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则认为越是超越欲望越好。所以,在做好世间的本分之余,我们应当更进一步通过禅修,学习并体会更深一层的精神快乐。至于如何探寻更究竟的快乐,将在接下来的课与大家分享。但现在你可以依以下的短诗,试着体会一二:
吸—-气,呼—-气。
深深地,舒缓地。
平和,悠闲。
微笑着,放松。
当下—-这美妙的时刻。
要有信心:你可以很快乐!!
参考资料:
- 洒甘露比丘著《说吉话祥》
- 中村元著《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
第十章:生活伦理的基础
第十一章:两性伦理
第十二章:家庭伦理
第十三章:社会生活伦理
第十四章:经济伦理
- 某位比丘著《现代佛法》第一章:现代父母
- 达摩难陀长老著《Treasure of the Dhamma》Part VIII: The World Around You
- 达摩难陀长老著《佛教徒的信仰》第七章之 佛教徒的在家生活
- 佛使比丘著《法的社会主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