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仪师兄&爱蔚师兄
苦圣谛,是四圣谛之第一圣谛,巴利语称“dukkha”,中文译为“苦”。“du”是难,“kha”是忍受,所以苦是“难以忍受”、“忍不住”之义。苦亦可解释为“逼迫”或“不圆满”。
什么是“苦”?
“生是苦,老也是苦,病也是哭,死也是苦,与怨憎的人聚会也是苦,与所爱的人离别也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总而言之,五取蕴是苦。”——《转轮法经》
以上经文中提及的苦,我们一般称为“八苦”。我们也可将苦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一般(世俗)的苦、自然的苦或身苦;第二种是特别(圣义)的苦、执着的苦或心苦。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比喻来了解这两种苦:
1.飞镖
当我们遭遇苦痛时,若不抗拒、不怨恨,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或怨恨心。这就有如一个人只被一枚飞镖射中,不再遭受随后的飞镖攻击,只经验到第一种苦。当遭遇苦痛时,若我们怨恨、抗拒,结果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怨恨与抗拒心,第二种的痛苦便随之而生。这就有如一个人被一枚飞镖射中后,又遭到另一枚飞镖的攻击,会感受到被两枚飞镖所射的疼痛。
2.打针
譬如我们请医生打针,当针刺入皮肤时,会有某种只是属于自然的痛楚出现,但当针一拔出时,痛便消失了。这就像是一般的痛苦,没什么问题,每个人都能经验到。而特别的苦,就好像打了注满毒药的一针,这就不再是一般的一种苦,而是一种到死才会结束的苦。这种苦由于执着而生起。就有如当他人骂了我们一顿后,已经停止叫骂了,而我们却还在心里不断重复着同样的话语、表情、情绪等,继续地受苦。
3.狼狗
有一次,佛陀看见一只野狼狗从他驻留的森林里跑出来。它站了一会儿,然后跑进森林中的草丛里。之后又出来,接着跑进一个树洞里;又出来,窜进一个洞穴中。尔后它又跑了出来,站了一分钟,下一分钟便跑,接着是躺下,然后跳起来……。原来,那只狼狗长了疥癣!当它站着的时候,疥癣会侵入它的皮肤,所以拼命跑;跑着仍觉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来;站着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来。一会儿跳起来,冲进树丛里,一会儿又钻入树洞中,就是安定不下。
佛陀说:“比丘们,你们有没有看见那只狼狗?站着苦,跑着也苦,坐下来苦,躺下来也苦;在草丛时,在树洞或洞穴时,它都苦。它怪站着使它不舒服,又说坐不好,跑也不是;它怪树、怪树丛、怪洞穴都不好,事实上,问题跟这些都无关,而是它身上的疥癣!
问题不在外在,那只是现象,我们必需看到真正问题的根源在心的执著。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减少及对治心里的苦, 这样一来,身苦自然不是问题。
“三法印”
佛陀及其他觉悟的圣弟子对世间的自然法则有正确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够不再执著,也灭除了苦。世间运作的三大特性,佛法用语称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
“无常”(anicca) 是指不永恒。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的事物(诸行),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不会是稳定的,也不会是永恒不变的。生与灭不断地在发生着,事物会灭去,因为有生起。
苦,在之前已详细解说过了。一切有为法(诸行)因为都是因缘和合的,无常而不稳定的,所以是苦,是逼迫的。我们总是逼迫地想逃离逼迫,这只带给我们更多的逼迫,更多的不满意。贪婪的不断追求满足,只让我们不断的不满足,就如我们在工作时不断地等待工作的结果,这也是苦。
“无我”(anatta) 即没有实质的自我或主体。佛陀说“诸法无我”,这包含了有为法及无为法(涅盘)。世间的一切,不是由单一个体所构成的,所以无法被主宰。佛陀所说的“无我”,意义广大周延,既不认为事物中有个“自我”,也不把任何的个体看成是“自我” 。
当我们清楚地看到万物都依此无常、苦、无我的定律运作时,就不再被各种现象所束缚,不再执著,也不再有苦。
诸行是苦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将苦归类,可分为三种苦:
1.一般的苦难的苦(苦苦)
任何日常生活上的苦,这包含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
2.由变异而生的苦(坏苦)
因事物无常变化所产生的苦。
3.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行苦)
对身心各种自然的互动变化产生执着而带来的苦,即执取五蕴之苦。
五蕴
除了了解苦以外,我们还必须明白五蕴。五蕴是生命的构成。蕴,巴利语为“khandha”,有“堆积”、“积聚”之义。五蕴就是五样聚合而构成有情众生的条件。
1.色蕴
色是指物质界的。色包括了地、水、火、风,指的是四大特性(坚、湿、暖、动)所展示的物质。地或固体,是膨胀的元素,会占据空间,让我们看到物质。例如,石头的坚硬,柔软,物质的轻重,都不过是地的特质与特性。水或液体是凝聚的元素,让物质不分散。火是暖的元素,给与一切有情及植物活力及力量,它包括了热与凉。风则是动的元素。
每个物体包括身体都是由这四大元素构成,只是在不同的元素占多时,呈现出来的形态不一样罢了。四大特性的互相配合,衡生出其他物质现象,其中包括我们的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以及它们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我们的身体及我们感官接触到的一切都是这些不同的性质,在不同的配合下组成的,会不断变化,也无法主宰。
2.受蕴
受就是根尘接触后产生的领纳感受。例如当眼睛接触并觉知到任何可见之物时,就马上生起受。有三种受:苦受(不愉悦),乐受(愉悦),不苦不乐受(中性)。
苦受是由对所接触之物起不喜之心,乐受是对所接触之物起贪着之心。这些感受都是因不同的物质特性的结合,再加上种种经验而生起的。条件散去的时候(如眼睛不再见到同样的物体时),感受也会灭去,但我们却习惯执取此感受为我、我的。
3.想蕴
想蕴有记取,造成概念及印象的心理作用。想蕴会将所接触的相,记起,同时也告诉我们过去相关的资料,方便辨别。
例如,小时候母亲指着树叶告诉我们,这是青色。想蕴发挥了作用,记取这颜色及声音(青)。往后我们每次见到同样或类似的颜色时,想蕴就会帮我们辨别,此是青色与否。
4.行蕴
行蕴,是意志作用,有造作的意思。行蕴又称造业之主,让我们造作善、恶及不善不恶之业。
例如,我们看到别人不喜欢的行为时(色),产生苦受(受),过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行为,一定要讲他”(想),心理意志不断的让我们看到这行为的后果对我们的影响(行),结果我们开口骂他(行)。这样的反应造作加强了我们对这行为的厌恶,以致下次我们看到任何有同样的性质的行为时,自然地有同样的反应。
5.识蕴
识蕴有认识、了别的作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在外界与感官接触时扮演觉知作用。例如一个盲人的眼睛虽然会接触外在的物体,却没有觉知能力,所以没有真正的接触,没有看到。第六个识――意识则能认识、了解、整合及分析前五识所认识的一切,是我们精神功能方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的五蕴身心,每时每刻,都是这样操作着。感官不停地接触到东西,让我们不停地认识,产生感受,做出反应,再通过意识去了解分析我们种种的感受,想法(概念)及反应,一再地重复。
这只是一连串组合性的连锁反应。每个过程,非常迅速的发生着。我们却在每个过程中,错误地执取五蕴为我,以为有“我”的存在:我的感受,我的想法……这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都是因为这样而产生的。所以佛陀说:“简言之,五取蕴是苦。”
所以,若能透视五蕴无我,就不会苦了。
小编心得
只要活在世上, 我们都会在各个不同的人生历程中, 经历不同的苦,特别是八苦。八苦会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逐渐地经历。虽然说八苦都是我们必定会经历的,可是苦的程度在每个人身上会不同。
或许有些人在一生中,经历的苦足以使其觉得有皮肉剥离般痛苦。例如病痛缠身、亲友离世、有太多求不得的事物等等。也或许有些人在一生中,经历的苦并不会使他觉得沉重或万般痛苦。例如他们过得比他人更顺心、出身在和平国家与美满家庭、懂得放下执着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在来到这个世界时经历了生苦。在我们第一次脱离母体,接触到外界而啼哭时,我们就是已经经历过了生苦。只是我们失去了生苦的记忆。在成长期间,求学时,我们也会经历无法考得理想成绩、追求不到倾心之人的求不得;被迫与家人分开,离家到外地求学的爱别离;被迫与不喜欢的同学组队的怨憎会。到了暮年,我们亦会在垂垂老矣时渐渐感受到老苦。最后,在告别世界时经历死苦。
结语
其实要做到完全不感到痛苦,不进行深度与坚持的修行,还有理解佛法,是很难做到的。毕竟,我们生活上经历的大小事,都是会轻易影响我们的情绪。一天之中的快乐、难过、愤怒、失望,都是被这些事物所影响。
然而,我们即使觉得苦,也不应该埋怨与绝望。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我们感到痛苦的原因,还有理解这些苦累积起来的烦恼。在从中去学会如何面对,然后如何慢慢把苦减弱,最后灭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