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大学生

不想面对开学,怎么办?——你需要一个重置按钮

文:郑联星

每逢佳节胖三斤,胖了三斤又三斤。

吃着睡着,群组里传来:

 “Eh, esok dah register course ke?”
“Bukan minggu depan meyh?”

欸!?开学了?又要抢科目。我的成绩怎么之前查不到?哇,够力,又没有填CTES料……哎,真烦哦,做莫要开学,我还没休息够勒~~~

可是偏偏就有一群学生,巴不得快点开学,思念着教兽的循循善诱,好想见那些人间蒸发的朋友(这个我赞同),想尽快结束着颓废的假期。

我就好奇了,这些人是怎么办到的?一开学就调整好心态,赢在起跑点了。所以,我请教一位高人指点,他也分享了一个叫做 ”重置按钮“ 的方法。

此方法效果不错,适合不想开学的你,更适合想在新学起开始焕然一新的你。

什么是重置按钮?

你试过让手机内存爆炸吗?你试过在电脑上进行各种哲学实验,然后电脑变得有点神经质吗?你试过把价值上万的实验器材的设定玩坏了,器材开始发出喀喀喀的声音吗?

有的话,那你就懂得在这危机时刻,得快点按下重置按钮。

图片摘自:www.freepik.com

按下重置按钮就对了^_^

按下重置按钮,器材便会恢复初始设定,我们才能从中寻找问题在哪儿,开始修理器材。

同样的,在经历过考试的摧残、佳节的暴饮暴食、假期的虚度光阴。我们虽身为人,却身材走样、眼泛红丝、气血不通、行尸走肉,变得有点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一个学生该有的设定,基本上都在假期给自己换成——”我就是懒,你能怎样?“

就如同牛顿第一定律般,想要从以上状态,转换去开学的状态,其中有一些(很大)的阻力。除非,我们对系统用上额外的力量——重置按钮。

这个重置按钮也很简单,都是些清理规划类型的活,大概半天就行了。

(一)清理你的空间

清理我的空间?这和面对新学期有什么关联哦?

关系是有的。很多研究显示,简简单单的整理桌子这个行为,就能让人拥有成就感,并觉得对生活有了掌控力。美国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 曾表示清理房间可能是让你的人生开始井井有条的第一步。

无需进行大扫除等级的整理,对你的空间(书桌、房间、客厅、厕所??)进行简单的清理就行了。把没用的笔记放入箱子内,排放好书本,丢掉坏掉的钢笔,扫一扫地……重点是“清理”这个行为,并不是要你360°无死角的干净。最多一小时的清理就行了,简单就好。

通过完成“清理你的空间”这个行为,你的大脑会对此成就,释放脑内啡(开心荷尔蒙),让你觉得还不错,头脑也开始活跃了。同时,完成了这小小的一步后,你也对自己施加了额外力量,更容易去完成接下来的事情。

(二)把你的脑内内存转移出来

明明开始上课,写笔记,做功课了,可是好像少了什么?

这种感觉是否似曾相识?当你正在写作业,脑子就开始想下个礼拜的presentation准备了吗?当你在玩着游戏,你又突然想起这个学期学费还没交。十分钟后,你又想起今天是妈妈的生日。

为何头脑一直在手头上和未完成的工作之间切换呢?思绪散乱,心情烦躁,做了这个又忘了那个,这也是学生们特别抗拒新学期的原因。这是因为你的脑内内存已满了,手头上有工作,同时又一直有新的工作,间断性的加入,一时之间大脑就当机了。

如何解决呢?其实很简单,拿起纸和笔,把你的脑内内存都转移至之上。把想做的、该做的、得做的,各种让你心烦的事项写出来。清空你大脑的内存,把一直围绕在你大脑的事项,都记录在之上。

我的脑内内存清单

以下是一些清理脑内内存的常用问题:

  1. 课业上,我有什么要做事情?
  2. 参加的社团活动中,有什么是我得完成的事项?
  3. 家里有什么我该做的事情?
  4. 有什么账单/费用,我还没缴付的吗?
  5. 这个星期和朋友有约吗?要约朋友出来吗?

如果觉得写在之上不方便,不妨试一试7个大学生必备软件。

(三)搞定简单打杂的事项

好,现在你有了个清单了。这时候,往你的清单上的 ”10分钟内能完成” 的事项打个星星。那些简单又打杂的事项:

  • 还学费
  • 算红包钱
  • 跟淘宝卖家讨货
  • 喂狗吃饭
  • 把妈妈交代的鱼拿出来解冻

看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多少个,尽力去完成这些恼人心肝的杂事吧。然后,我们就能进行下一步了。

(四)创建/重置你的目标

解决了琐碎的杂务后,脑内内存也得到了解放。现在我们终于有内存空间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了——你的目标。

倘若不懂大学生涯该从何规划,那么你能读一读如何规划大学生涯?,然后再对你的现况制定贴切的目标。(注:你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制定一个完整仔细地目标,也不可能。毕竟目标是会跟着人生阶段变化的。你只需发现自己有什么责任,并对每个责任拟出一些目标就行了)

若你已经创建过你的目标了,只是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让你有点跟不上来,亦或是觉得之前的目标变得不相关了。此时,对你的目标进行评估、反思、并重置,便是重置按钮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当你创建/重置你的目标时,你可以问一问自己:

  • 我对这些目标的进度是怎样,我满不满意?为什么?
  • 我依然想实现这个目标吗?
  • 这些目标符合我现在的人生阶段吗?符合我的价值观吗?
  • 我今天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是自己更接近这个目标?

(五)设计你的早晚

很多人会认为大学应该是自由的,自由是在任何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并不认为。我所认识的”自由人“,快乐自由的外表下,往往都是一团糟的生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然而诸事无常,外在与内在的姻缘条件瞬息万变,在启动重置按钮中,若要对每日进行详细的规划,想必是非常耗力的。我们就是因为状态不好才想进行重置的,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才不想做呢。

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能从“自己能完全控制的时间“下手,而最容易的便是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这也是近几年来,在西方自我管理学,兴起的早晚例行 (Morning and evening routine)。 Darren Hardy,在他的书 《The Compound Effect》里,强调了一个人在早晨与睡前所做的事,是一个成功人生的基本元素。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宗教鼓励信徒们每日进行早课与晚课的原因。

在进行重置,你可以对自己制定一个早晚例行,并在接下来的一至两个礼拜,进行你的早晚例行。这主要是对我们的生活惯性进行调整,把自己调整去适合新学期的状态。当你进入开学的状态后,再慢慢的去安排你的时间表。

以下是一些供于参考的早晚例行:

  • 早上
    • 梳洗
    • 静坐
    • 散步
    • 吃早餐
    • 阅读
    • 安排今日时间表
  • 晚上
    • 写日记
    • 瑜伽
    • 阅读

(六)放松与调整——身心的调合

图片摘自于:https://unsplash.com/photos/iGj6MTyjC3M

以往,我的重置按钮只做到第五项,就已经不错了。理清了要做什么事,对新学期也有目标,开始进入状态了。但后来,我发现有时即便是进行了重置,还是会觉得闷闷不乐;亦或是进行了重置,有了一段良好状态的时期,然后又变得行尸走肉了。

那时候的我,忽略了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它们都在亮红灯了,我却还在不断地按下”重置“。这就宛如器材都没电了,任凭你如何重置,也无济于事。

若你每天熬夜、饮食不整、压力焦虑、情绪不稳,再怎么厉害的方法,都是没用的。在进行重置的同时,也该是并行调合身心。

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把生活习惯调理回来——早睡早起、饮食均衡、定时定量、多做运动。

然后就是精神层面的放松——可以尝试静坐。想对静坐有初步了解,你能读一读行走江湖系列,并参加马大国大佛青营(留意马大佛学会官方脸书专页),继持法师会在每晚指导大家如何静坐。同时,你也能参加继持法师定时举办的静坐班。此外,与朋友外出走走,和家人去旅行,玩电子游戏,联络远方的朋友等,也是舒缓精神压力的管道。

我们的抗压能力就像是个水桶,压力就是不断地往水桶里灌的水,而水桶能装的水只有这么多。当然,我们能把水桶做的更大,但这十分耗时耗力。更容易地方法是定时地把水桶里的水导出来。所以,即便是进入了开学状态,也请大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舒缓精神压力。

结语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其实方法很简单,也很普通,不过是把该做的事情理出来,在进行安排,同时也对自己的身心进行调整。

这个重置按钮,也不只是适用于开学罢了,每当你遇到难题,或觉得生活疲惫不顺时,不妨停下手中的一切,按下你的重置按钮,把设定调整回来呢?

 

马大佛学会

Recent Posts

想死,怎么办?

作者:张志伟 马大佛学会的文宣组给了我几个主题,其中一个就是这个主题《想死,怎么办?》。他们真的好大胆,竟然把想死这件事搬上台面。 或许,这本来就不是什么禁忌话题,只是深藏在许多人的内心,而没有机会好好言说而已。给他们的 “敢” 一个赞! 我是辅导员,也陪伴自己面对许多创伤,即便如此,那 “想死” 的声音也还是在我内心深处,时而我挫折的时候会在我心里冒个泡,只是它的样子真的长得好小好小啊。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这把 “想死” 的内在声音,甚至会有 “不想活了”、“人生没有意义” 等想法,或许你不孤单,我也曾经拥有这些撕裂和庞大的内在声音。 我第一次出现这个声音,是有一次小学的我不想上学,想要逃学,那时我爸非常生气,拿了一个黄色的塑料管,一直鞭打我。我赶快逃进房间反锁,但在床上越想越难过,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所以“好想要死”以便报复一下他们,怎么会这样不在意我的感受啊! 这个“想死”,其实就是内心受挫和难过,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想要“报复”父母。这“想死”背后不过是渴望爱和理解。…

2 months ago

Original or Reset:我该做自己还是改变自己呢?

笔者:常恩 我是谁?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底什么是“我”。 佛教里我们常讲“无我”,不是说“我”是不存在、没有的,而是“我”这个主体其实一直经历的变化。这个“我”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第一个“色” 是物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后面的四个简单来说则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心的活动)。所以,我们其实是由不同的元素因缘和合而成,“我”其实不是单一存在,所以称作为“无我”。 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变化。从生理上,从一名手臂般大的婴儿长成高大的身躯;性格上也可能从一名不怎么爱说话的人变成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分享者。看着这一些变化,如果说要“做自己”,那到底是哪个阶段的自己呢? “我”变化的意义 正所谓“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一天所呈现的自己,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我们的行为就会是好的;反之如果心是不善的,我们的行为则是不好的。一切现在的行为,会决定我们以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变化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自我改变、自我修正,可以自己做主要成为怎样的人。 要“做自己”,可以问问要做的是 “善”的自己,还是“不善”的自己。如果我们培育善心,行为是好的,比如乐于助人、时常随喜别人的成就、乐于分享,做这样的自己很好。可是,如果我们不善心偏重,比如脾气暴躁、懒惰、自私,做这样的自己就显得不好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以“做自己”为理由,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抱怨或想求人就开口。如果别人提点他,他说这就是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 以“四正勤”为导向的变化 既然我们的身心一直经历变化,我们就要一直往好的方向去。我们终究还是被贪嗔痴主宰的凡夫,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正念,我们就会一直做出与贪嗔痴相应的行为,比如沉迷于游戏、过度饮食、一直抱怨不符合心意的事等。一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行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然后变成性格后就很难改变。 佛教里的“四正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依据,以下: “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

3 months ago

New Year Resolution 到底有没有用!

文:杨康晖 在我还没说New Year Resolution (年度目标) 有用还是没用前,想问问正在读着这一篇的读者们,你们答案是? 新一年的到来,身边的朋友也许会分享或互相的交流大家新一年的计划有哪些?也可能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大家的年度目标和期待,若我们没有设定年度目标的习惯,我们可能就自然地“跟风”,无论如何都得设定几个新一年的目标,避免显得落后于人。然而,在一年后,这些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了?实现目标后的感觉是满足和成就,还是发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改变生活?或许,这值得我们深思:目标的意义究竟是为了迎合潮流,还是为了真正提升自己? 设定年度目标有用吗?我的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设定年度目标这件事是可以完全由我们所能把控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为自己设下什么目标去努力。目标很重要,就像我们学佛时要发愿,发愿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的方向,设定年度目标就是我们自己告诉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让我们生命品质能提升的事情。 若要让年度目标有用,首先, 重点应该先放在我们为什么要设这些目标,这比起我们设了哪些目标来得重要。 目标,它就像我们的指南针,但是是否指引得对,那么我们需要先确保我们拿的地图是对的和那个目的地是我们要抵达得。再进一步的说,我们为什么要抵达那个目的地,若没有弄明白,即使最后地图对了,按照指南针前进,但是在抵达后,也许也不会真正的开心。很多年度目标最后对我们没用或是无感是因为那些我们为自己所设得目标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所以即使我们每一年设了一些目标,但是最后不是没有动力做或是最后了了之。 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后、清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后, 接下来就是设立什么目标。 和我们用GPS一样,设定的location一定要精准,甚至要考量到抵达的时间,所以我们设立目标也一定要精准和有衡量方式。举个目标清单里的常客作为例子:阅读。若我们设在新一年里我们要阅读,那么就过于笼统,这样,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也难以衡量进度。相反的,我们可以具体设定目标,比如“在新一年内每月阅读一本书”或“阅读至少12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不仅能让我们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能更容易追踪和评估进展,同时给予我们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时的小小成就感,激励我们坚持下去。 设立目标仅仅只是个开始,而目标的发展和实现才是真正的考验。若大家曾为自己设下的目标努力过,就会体会到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疲惫、沮丧、无奈甚至挫折,这是因为我们在“对抗”惰性和习惯。这种感觉就像用不习惯的手来写字那般笨拙、不流畅。然而,若要达成我们的目标,…

4 months ago

“时间富翁”的养成记:忙碌的真相竟然是……

文:沈薇利 一碗热腾腾的汤从碗底裂开的缝隙源源不断地流出,肠胃因吃错食物而翻江倒海,手机响起公司紧急呼叫的铃声,门外传来预约维修员的招呼声,隔壁家的狗狂吠不止;与此同时,后院的衣物正悬挂在即将倾泻的乌云下,电闪雷鸣声不绝于耳。楼上传来年迈母亲摔倒的惊呼声,而角落里,一只蟑螂已经悄然闯入卧室。面对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情况,您会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崩溃地嚎啕大哭,有的人会立刻冲向卫生间解决腹痛问题;有人会不顾腹泻的可能,立即冲上楼去扶起摔倒的母亲;也有人会丢下手中的汤,朝门外的维修员喊一声“稍等”,然后一边接电话,一边冲向楼上……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最合适”之说。 同样是繁忙的日子,有些人依然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像游戏般轻松自在;而有些人则压力重重,整日愁眉不展。由此可见,“时间不够用”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时间的多少或任务的繁重,而在于我们内心对这种忙碌状态的反应。 当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用而焦虑时,或许更需要的是给内心腾出一些空间,停下来,静一静。这是生命给予我们观察自心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看清被欲望驱动的“想要”,以及现实中真正的“需要”。 “忙”而不“茫” 当一个瓶子装满了水,就算我们仍想往里面倒水,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顶多是保持瓶中的水量,甚至再往外拿出一些。生活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透过自我了解才能达至平衡的艺术。 了解自己,即是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明白自己身心的能力、条件和局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条件,有的人需要吃得饱饱的才能保持精力充沛,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来专注工作;有的人可以一日只吃一餐,但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而有的人只需短暂的高质量睡眠,便能保证一整天的活力。 唯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身心的基础上,才能洞察到那些超出自身能力和职责的“欲望”是引发烦恼的根源。这时,我们便能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想要”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无法推卸的责任,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赚钱维持家庭的安稳、赡养父母等。当我们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就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完成这些任务。理解我们在世间的责任,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内心的愿力,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和有品质地“忙”而不“茫”。 知苦,才能离苦 菩萨度众虽忙碌,但却不因忙碌而生烦恼或退转之心,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这是因为菩萨的悲愿不是出于对自我的执着,而是由于看到众生的苦难,生起了拔除苦难的慈悲心。在这个过程中,菩萨不断放下自我、承担责任,减少“我执”,从而内心的清凉与喜悦自然增长。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的忙碌来自于“难以拒绝”的请求和邀约。当我们感到难以拒绝时,或许是因为内心隐藏着“不想被讨厌”、“害怕失去关系网”或“担心失去好人的形象”等欲望。而这些欲望正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佛教常说“苦”,这并不是消极的认知,而是因为只有看清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有机会从中松脱执取,才有离苦解脱的可能。就好比一块便宜的糖果和一块昂贵的99%黑巧克力,您选择了昂贵的后者,自然就得放弃甜蜜的滋味。…

5 months ago

Free Rider 当我冤大头?

文:张喜崇 Free Rider或搭便车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有人不做贡献,只是享受他人劳动的成果;又或者是社会现象,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享受着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好处或名利。比如,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没有努力却享受着和别人一样的酬劳;在社区中不缴交保安费,却享受着社区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团体任务中,不付出努力却享受着任务所带来的分数和赞美。简言之,这类人,只是想要坐享其成,而不想付出与他人同等的努力。 但是现今社会也有一种 Free Rider 的假象,比如有些人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某人被组员排挤,不让他参与讨论和决策;又或者在社区的保安课题上,一些居民就不赞同保安的计划,所以不愿意缴费;在团队任务中,一样努力但是所贡献的成果被组员嫌弃,虽然团队获得奖励或高分,但是个人的建议却不被接纳。这种情况,我归纳为 Free Rider 假象,因为搭便车者实际也愿意贡献,但是不被接纳;或是原本就不想要在同一辆车上,可是却被迫上了车。 我这里讨论的 Free Rider 是第一种情况,是搭便车者的恶习性,是一种贪。而第二种情况并不全然是搭便车者的问题,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有人贪小便宜、贪图利益,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特别是在佛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法句经》有偈颂曰: 此心难觉察,…

6 months ago

告别“独角兽”:我在大学里学会了如何社交

文:江暐颉 我们常常听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对于I人(内向的人)来说,主动认识他人并进行交谈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大学之前,是一位典型的IT宅男,电脑屏幕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平时,除了宅在家里打游戏,就是研究电脑系统。社交对我来说,是一件既陌生又恐惧的事情。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SN 3:18),与人相处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加入学会,开启新的人生 在大学迎新周,看着众多学会招募新成员。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直不改变,我就会一直这样。心想:反正在大学也没人认识我,我就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开始吧。开学第一天,还没上课,我就主动向同班同学打招呼,并介绍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是巨大的突破。从那以后,我开始和同学们交朋友。 不久后,我加入了大专生社区服务计划(社服),这是我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当我通过抽签,成为了联谊股的组员的那一刻,成为我突破自己的重要时刻。由于是联谊股的缘故,我时常需要构思许多团康游戏、教团员手语带动跳。起初,我对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出错而嘲笑你,反而会开玩笑、并且鼓励你继续把事情做到为止。 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我的自信逐渐地堆积起来。 图1:朋友们都在欢庆中秋,而我却对着电脑屏幕   友谊的力量,让我不再沉默 当自己遇到挑战时,朋友们总是能给予鼓励和陪伴,让我顿时觉得,其实真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原来,会有很多人愿意和我分担,只要我愿意向他们求助。当自己学会了信任他人、愿意敞开心扉,给朋友们一个走进我生活的空间,我发现生活不再孤单,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即使在感到沮丧的时候,不想见人的时候,朋友们也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帮助我走出困境。 除了社服,我还参与了其他感兴趣的学会,如佛学会、音乐创作协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加上与他人更多的交流,我的知识面和话题也随之增多。 从不会说话,也能变得很能聊。我也学会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即使是关于去哪里吃饭这样的小事,我也主动提出建议。…

7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