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我是谁?》

文:吴尚明师兄

我从小就有一个习惯,就是时常会问自己:我是个怎样的人?就算到现在,我也还是会时常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小小的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喜欢自己性格的某些部分;也讨厌自己性格的某些部分。对待别人亦然如此:我喜欢一些人,同时也会讨厌一些人。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性格与喜好总会改变。然而,人的有些性格和喜好却是会依旧如故的。

我开始思考我自己到底是如何拥有这些性格和喜好的呢?又是什么原因改变了它们?

This is who I am

图源:Felicia Buitenwerf | Unsplash

心理学家布莱恩·R·利特尔曾在一次TED大会上说过,我们的人格可从三个面向来看:第一、生理的(biogenic);第二、社会的(sociogenic);第三、个人天性(idiogenic)。

我们自身的生物基因、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和时代趋势都是影响我们性格养成的因素,而个人的经历也会改变一个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反应,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性格。

Meditate

图源:Jared Rice | Unsplash

在这样的改变过程中,我有时会觉得很不安,对“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越来越没有把握。 但,我们是否真的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你现有的性格和观念真的就说明你的一切了吗?或者,你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件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很喜欢短片里的一个词:idiogenic。我们之所以和别人不一样,不仅仅是出于身份,外表或性格。

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怎么做?当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想法?我们希望事情会变得怎样?在这个时候,决定我们行动的,并不是所谓的性格,也不是情绪,而是更纯粹的动机。

往往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自己所重视的人事物以及其价值,而愿意去做一些事,哪怕它和我们的性格或偏好有所冲突。但也许,也只有这个时候的我们,才能重新去审视自己,定义自己。 比起性格,我们的行动和选择,其实才能真正说明我们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