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佛陀传

第二课:佛陀传

目标: 

  1. 让学员们对佛陀的一生有所认识。 
  2. 让学员们了解人间佛陀,明确知道学习对象——佛陀是个怎样的人物及有着怎样的素质,并启发学员们学佛。 
  3. 加强学员们对佛教宗教态度的了解。

一、人间佛陀

成堆的黑色石头和佛像

图源:Freepik | Freepik

佛陀,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生活在古印度的历史人物。许多人对佛陀都不甚了解,甚至还对他存有严重的误解。把佛陀当神明来拜,以祈求获得平安,健康、财富等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佛陀从来不以超人或万能的上帝自居

“佛陀” (Buddha)一词在古印度语言源自于 ‘bodh’,即觉悟的意思。 “佛陀” 是指 “觉悟的人” ,是一个由人而成,已彻底灭除心中一切贪、嗔、痴的觉者。我们要认识的,就是这么一个和你我一样,都生长在这人 间,面对着现实生活的人间佛陀

二、古印度历史背景 2 (pg5-11)

漂亮的印度新娘穿上她的婚礼鞋

图源:freepic.diller | Freepik

佛陀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中,表现了他的平等、如实、慈悲、智慧与勇猛。

要了解佛陀是个怎样的人物,我们首先需要对当时的文化背景有一些了解。当时的印度社会,主要有着以下几种情况

  •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基本社会制度,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印度人生活 的每个层面,以生具有,造成着生活起居、婚姻、工作、宗教以及 空间的限制。 8 (pg109) 这制度的产生是源自肤色及种族的差异(亚利 安与 Dravidian)以及婆罗门祭师的权利的影响 8 。印度社会普遍分为四个阶级:婆罗门(brāhmaṇa)为替天说道的宗教祭师、刹帝(ksatriya)为王族与大臣、吠舍 (vaisya)为生产阶级的平民、首陀罗 (sudra)为奴隶阶级 6 。阶级与阶级间的接触是被严禁的

  • 男尊女卑: 

印度妇女即使出生于王室都被社会看不起。 8 (pg55)

  • 思想、宗教:

当时印度两种主要的宗教活动为婆罗门及沙门。婆罗门教根据吠陀经典,强调传统祭典及梵我一如的精神。沙门(义即努力的人)则进行瑜伽修行或苦行,目的是要体会真理以找到不死之法

  • 社会: 

当时的社会充斥着战乱

三、悉达多太子的诞

母亲手中的婴儿脚

图源:onlyyouqj | Freepik

悉达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 在属乔萨罗王国 (Kosala) 的古迦毗罗卫 (Kapilavatthu) 城出生(这地方现位于尼泊尔南部,印度北方)。父亲净饭 王为迦毗罗卫城的统治者,母亲为摩耶夫人。悉达多是释迦族的太子,姓乔达摩(Gotama) 出家前名悉达多。悉达多的母亲在他出世七天后去世,太子是由姨母抚养长大。太子的父亲及姨母对他非常疼爱,并寄予厚望

四、童年

棕色田野上的白色奶牛

图源:Saikiran Kesari | Unsplash

自小就对动物及人类有着慈悲的心,善于思考种种人生的问题。

  • 救鹅: 3 (pg29) 

悉达多在九岁时曾奋力与提婆达多争取让一只小生命继续生存的权利而 不惜动用了太子的身份。年级小小的太子,就已充满慈悲心

  • 农耕节: 3 (pg42), 2 (pg19), 7 (pg91) 

在一次随父王参加一年一度的农耕节时,太子看到婆罗门冗长的诵念, 传达着造物主的信息。与此同时,他也看到农夫赶牛耕田,犁耙翻起的虫儿被小鸟吃,小鸟则被老鹰吃。太子因而感叹于动物界与人类世界弱 肉强食的自然现象,也为此沉思。静思后发现自己将学习的婆罗门教以及吠陀的内容并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悉达多太子在树下也尝试了第一 次的禅修经验。

五、婚姻与青年时期 1(pg22) 

豪华的宫殿

图源:jpeter2 | Pixabay

佛陀出家前是生活在极幸福快乐的环境,虽然他自己没有悲伤痛苦,但他深深同情痛苦中的人类,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他认识到苦的普遍存在。

净饭王为太子建了三座华丽的宫殿,并挑选美丽的宫女给予太子每天由早到晚的歌舞娱乐,让太子有着极好的物质生活。 2(pg20) 太子也同时学习各门学问及武艺。十六岁时,太子娶耶输陀罗为妻,过了几年恩爱幸福的婚姻 生活。太子的儿子在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出家的当儿出生,名为罗侯罗 (Rahula),即枷锁的意思

六、出家

消瘦的印度人

图源:Oleg Bazhenov | Photographers

  • 游四门:2 (pg21), 4 (pg9)

太子出城门游览,分别看到老、病、死,令他激起一股需求:必须在这 残酷的事实里寻求解决方法。当太子看到别人老、病、死,就将它和自己对照;所以对自己现在的健壮,生命力的骄傲完全断除。最后他看到远离尘垢的修行人,让太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导向指针。悉达多相信那 造成种种痛苦的爱欲、贪着和愚痴是可以熄灭的,就像吹熄火焰一样。 所以,在二十九岁那年,太子决定放弃世俗生活出家去。虽然太子全心 全意想解脱人类及一切生物的苦恼与不安,但他知道,最迫切的是解决自己本身的不安与苦恼

  • 亲情的不舍:7 

罗喉罗的诞生让太子对祖先有了交代,坚定了太子出家的心。临出家前,太子想看看刚出生的婴儿及酣睡的太子妃,却不敢叫醒他们,怕爱情及亲情会把他留下来。 “他相信对人与事物的执着,将他禁锢在烦恼和悲伤中。”

  • 遍寻名师: 

出家后的太子(乔达摩)先后向阿罗逻伽罗摩(Āḷāra-Kālāma)仙人及优 陀伽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学习禅定,并都成功地超越了老师,却还找不到所要找的真理。4 (pg17)

  • 苦行:2 (pg32)

乔达摩用了六年的时间,亲自尝试了另一种修行方法——苦行。他用尽一切方法让肉体饱受了饥饿痛苦的煎熬。苦行者认为,要解除苦恼,必须脱离物质及肉体的束缚以让原本清净的精神恢复自由的运作。他们认为苦行可让体力衰弱,让肉体死去,以带来真正的解脱。乔达摩亲身经 历苦行后,尚没有成果,他得到的结论是,苦行并非导致心安,解除烦 恼的方法,因此马上放弃苦行。

  • 中道:235

经过苦行及极深禅定的修习后佛陀的结论是:一个人即使如何热心努力精进修行,如果心灵未离贪欲与执着,就像在湿润的木头上起火一般,绝对无法达成目的。反之,如果远离一切贪欲及执着而精进努力,如同 在干燥的枯木上,用力点火,必能圆满达成目的。看清这点后乔达摩接受苏嘉达(Sujātā)的供养 4 (pg24),然后在菩提树下发愿:不成正觉誓不起座!

七、成道

覆盖着草与树线背景的菩提树

图源:wirestock | Freepik

在五月的月圆之夜,乔达摩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了悟生灭之法,终于找 到了灭苦的道路,成为觉者(佛陀),并发出胜利的呼声 4 (pg27): 

我长久以来,遍寻搜索,却找不到造屋者(贪爱)。
我不得不重复地轮回,一再的投生。
唉,苦莫大于不断的投生啊!
造屋者啊!如今你无所遁行,你现身了,
你再也造不了新屋(身体)。
你的屋椽已坏,你的屋脊已受砸碎,
而我的心如今体验了涅盘,终止了一切贪爱。

《法句经》第一五三、一五四

八、转法轮

佛陀初转法轮

图源:网络

成道后,佛陀第一个想向以前的老师——阿罗逻伽罗摩(Alāra Kālāma)仙 人及优陀伽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弘扬佛法。此外,佛陀在成道后七 个星期,都环绕在菩提树四周。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佛陀的感恩心

佛陀第一次说法是在伊西波特那(Isipatana)的鹿野苑为过去的五位苦行的同修说法。开始时五位朋友因乔达摩之前放弃苦行而觉得他自甘堕落贪图 享受。因此他们开始只打算用一般常礼来对乔达摩。佛陀的慈悲与庄严寂 静化解了他们的敌意。佛陀对五比丘开始了第一次的说法:《初转法轮经》(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此经内容,便是佛教的中心教导——四圣谛与八正道。1 (pg76)

九、教化

花园中的小佛像

图源:wirestock | Freepik

  • 佛陀所教化的对象群很广,从妓女,异教徒,平民到国王皆有

冷面杀手 Aṇguliṃāla 1 (pg168) 

Aṇguliṃāla因误听了老师的教唆,要杀一千个人,以收集一千只手指。 在他杀了 999 个人后,佛陀出现在他面前,渡化了他

异教徒无畏王子 2 (pg148) 

无畏王子是耆那教(Jainism)甚具有智慧辩才的教徒。教主挑拨他找佛陀辩论。辩论后无畏王子非常佩服佛陀的智慧,成为佛教徒

担粪的苏尼达 4 (pg123), 3 (pg239) 

担粪的苏尼达(Sunīta)是一般人视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佛陀在一次的游化中看见了正努力躲开僧众的苏尼达。佛陀不避嫌地靠近苏尼达,亲自问他要不要成为比丘,并消除了苏尼达的阶级之见

  • 佛陀并不一味采用说教式的方法将佛法传达给需要的人。佛陀在教化的过程中善解人意地运用了许多的善巧,让不同根性及需求的众生领受法 的喜悦。

Kisā Gotamī 4 (pg122)

Kisā Gotamī在年幼的儿子夭折后伤心欲绝,陷入精神错乱的状态。她四处寻找良医妙药,让孩子复活。佛陀在听了她的要求苦境后吩咐他去找 几颗芥菜的种子,不过这种子必须来自一个没有死过人的家,才能救活孩子。挨家挨户寻找的过程中她亲身领会到死是寻常的

牛油与石头 9 (pg79) 

一次,一位年轻人哭着来找佛陀。请佛陀为他刚去世的父亲做法会,让他的父亲得以升天。佛陀吩咐他准备两个分别装了奶油和石头的壶,将两个壶丢进河里再敲破泥壶,然后不断呼唤看看是否能使牛油下沉而使石头浮起来。但是无论他怎么呼唤,奶油都不可能下沉,石头也不可能浮起来。由此,他体会到了每个人需承担自己所造的善恶之业,而非做 法会便能改变的因果定律。

不要的礼物 5 (pg124) 

一位婆罗门以无礼的言语辱骂佛陀。在他骂完后,佛陀礼貌地问他,如果他请朋友吃东西,朋友不接受,食物将属于谁的。同理,若一个人辱骂别人,若对方丝毫不受影响,只有骂人的人自己痛苦而已。婆罗门因此看到了对质嗔恨的方法,而信受佛法

饥饿的人 4 (pg117) 

佛陀在一次的大众弘法当中,有一位穷苦的牧牛人 ,正忍受着饥饿之苦。佛陀看到这疲惫不堪的牧人时,便请侍者带牧人到后堂用饭。确定他已经吃完后,才开始讲经说法。那位牧人因听闻佛法时全神贯注征得 一果

佛陀的耕作 2 (pg186), 1 (pg160) 

一望无际的稻田

图源:Rasmus Landgreen | Unsplash

佛陀在一次行化的途中遇到一位从事耕种的婆罗门。 婆罗门在佛陀托钵的时候表达了他的不满。他认为自己耕田,播种,靠收获来生活而诸沙门该靠自己劳动来生活。佛陀以比喻的方式让婆罗门看到佛陀的耕种播种而生起恭敬心。

  • 佛陀抱着寻找灭除烦恼执着之方法的理想出家去,最后将珍贵的法,带给了家里的每个家人。佛陀的父王(净饭王),姨母,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侯罗)及堂兄姐妹等都因此而得以依此方法获得无上的快乐

难陀 2 (pg110), 1 (pg114), 9 (pg50), 4 (pg64)

难陀是乔达摩的弟弟。新婚期间,佛陀邀请难陀加入僧团。基于对佛陀的敬重,难陀勉为其难的答应了。在思念家中娇妻的情况下,难陀度日如年。佛陀运用善巧,让难陀舍弃对娇妻的贪爱,最终修行成功,破除贪嗔痴

罗侯罗 1 (pg104), 4 (pg66) 

罗侯罗是佛陀唯一的儿子。当罗侯罗依母亲的吩咐到佛陀面前索取遗产的时候,佛陀让他出家,成为第一个沙弥,要把法都教给他。罗侯罗出家时还是个小孩,佛陀亲自教诲,以各种善巧开导他以正道为住

净饭王 1(pg99) 

佛陀从回国到父王临终前几次向净饭王说法,循序渐进的让父亲证得灭除烦恼的果位

  • 佛陀的教导强调说人的价值,不是由其身世,家系,职业等决定,乃依其心理思想及行为善恶来分别。佛陀平等的对待每个可以学法,要学法 的人

不是由于出身,成为无种姓者,不是由于出身,成为婆罗门,而是由于业,成为无种姓者;由于业,成为婆罗门。

经集:《无种姓者经》136

优婆离 2 (pg118) 

优婆离是释迦族王子们的理发匠。佛陀让优婆离比这些王子们更早出家,并把优婆离安排在他原先主人们的上位。如此的做法是为了折服傲慢的释迦族,也让他们认识到佛教的平等

语言 4 (pg119) 

佛陀说法时是用民众通俗的语言。佛陀也要求弟子们用各地方言传布教理,并且严禁使用一般民众听不懂的吠陀语说法

佛陀问病 4 (pg124)

出家人帝沙 (Tissa)身患痢疾,躺在自己的屎尿里,没人照顾。佛陀发现后亲自料理病僧,帮他清理身体、住所,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师而显得高高在上

女众出家 3 (pg253), 1 (pg118) 

在当时女性极被歧视的社会里,佛陀平等地允许妇女遵循佛陀的法和律出家,成立比丘尼僧团,并依照女性的条件制戒。佛陀在其身教与言教中都充分的表达了法的平等

  • 乔达摩出家的动机来自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及痛苦。成道后的佛陀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四十五年赤脚踏遍恒河两岸,教导众生。佛陀慈悲的精神就在他每天的生活中甚至临终的前一刻实践出来

在佛陀的一生行持中,完全找不到一丝有‘我’的表现,找到的,只有无私的奉献与智慧。

佛陀的一天 1 (pg169) 

高大的佛像

图源:Barun Ghosh | Unsplash

佛陀的一天分为上午,下午,第一时夜,中时夜及后时夜。上午时分佛陀到各处教化需要佛法的人。下午时分,佛陀给比丘们开示。第一时夜,佛陀专门指导比丘。中夜时分,佛陀向梵天,天人等诸神说法。后夜时分分别来回散步(行禅),正念右卧,享受涅盘乐,以慈心照耀众生。佛陀的一天都为僧团的事情操劳,夜里只休息一个小时

提婆达多 1 (pg124), 4 (pg99) 

提婆达多(Devadatta)是佛陀的堂弟,释迦族的王子。早期出家时提婆达多以梵行为生,积极地修行。后来世间名闻利养侵蚀了他的心,成为佛陀最大的反对者,并几度陷害佛陀。他几次派杀手射杀佛陀,杀手都折服于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之下。一次,提婆达多游说驯象师,放出一头凶悍难驯的大象(Nagligiri)来袭击佛陀。佛陀向大象发出慈悲心,驯服了大象。由此可见,佛陀以慈悲对制嗔恨,从不以嗔恨对制嗔恨

最后的供养 1 (pg187), 4 (pg147)

铁匠纯陀(Cunda)供养了佛陀涅盘前的最后一餐。用了纯陀供养的食物后,佛陀就因肚痛而圆寂了。为了避免人们责怪纯陀,佛陀交代说二种时刻的供养功德无量:一是成道之前 Sujātā 的供养,二便是涅盘之前纯陀的供养。佛陀是如此悲悯地为最后一餐的布施者作出了安排

须跋陀的归依 

须跋陀(Subhadda)在佛陀临涅盘的夜里赶来向佛陀请法以除去疑虑。 阿难尊者三番四次以世尊很累了的理由阻止须跋陀见佛陀。慈悲的佛陀虽然非常累了,还是耐心的为须跋陀解除疑难,同时见证须跋陀的出家。须跋陀是佛陀亲自渡化的最后一位弟子

最后的疑问 

临涅盘前,佛陀又一次请众弟子将心中对三宝以及修行方法的疑问提出来,以免后悔。佛陀重复询问了三次,弟子们都还沉默不语。佛陀还慈悲的告诉弟子如果他们是因为对老师的尊敬,不提出问题,就可以请另 一个人代为转告。临终仍念念不忘弟子们的修行,佛陀就是这样慈悲的导师。

  • 佛陀在整个教化众生的过程中,最不希望的是个人崇拜,他始终坚持重要的是法而不是他。7 (pg140) 佛陀常说: “见我者即见法,见法者即见我” ,从不强调个人主义。佛陀在弘法过程也没有谈过他的想法及感受,而是以行动去说明法与生活的关系。佛陀总强调 “我得古仙人道, 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 7 (pg102)

他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你说他出家是消极,离弃人间吗?世尊为了真理与自由,忍受一切衣食上的飘泊,但他以法悦心,恰然自得。他受着敌教的毁谤,毒害,但他还是那样慈悲无畏,到底在恬静中胜过了 一切。他为着什么?抛弃了人间吗? 比那些称孤道寡的统治者,更消极吗?一切属于一切。唯有为众生,特别是人类的痛苦,为人类的真理与 自由,为使人类向上,此外更不为自己,没有自己。

《印顺导师传》pg 80

十、涅盘 4 (pg129)

佛陀涅槃

图源:网络

佛陀是圣者,也生活在同样的自然法则下,不同的是,佛陀能与此自然法则和平共处,不再有贪欲、嗔恨以及愚痴。所以,佛陀的身体也必须经历变化,经历老,病及死亡。佛陀八十岁那年选择在偏僻的库斯那罗镇 (Kusinārā)进入涅盘

  • 佛陀在临涅盘前尚孜孜不倦地教导众生

自依止、法依止 

自己做自己的岛屿, 自己为自己的依诂,
不外求皈依。 以法为岛屿,以法为依止,不外求依止。

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身心做为修行的中心而不是以改变外在为修行的重点与目标

依何为师? 

依法、戒 (dhamma-vinaya) 为师。

不要认为导师已离世,法也跟着离去。当佛陀不在时,应依佛陀所教的法和戒为导师,依据佛法修行、持戒

对佛陀最好的礼敬 

佛陀临涅盘时,娑罗双树非时而开花,大众为之赞叹。然而,佛陀却教说最好礼敬佛陀的方法,并不是尊敬,礼待,顶礼,赞美。最高尚的尊敬,赞美,是大家能以法而住,如理修习,以法正行

最后的法语 

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精进努力,切莫放逸!
Vayadhamma saṇkhār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这是佛陀最后的一句法语。一切事和物都是由条件组成,其自然本质是损坏后灭去,修行的机会也是如此。因此,在有机会修习佛法的时候, 就要精进努力

佛陀涅盘后,阿努如达尊者(Anuruddha)诵出一首诗句:

即使是佛陀,也有静止的一天,
今已无气无息,也无欲求。
大智者已圆满走完一生,专心安息
智者的心已解脱,就像燃烧的火焰熄灭一样。

参考资料:

  1. 那烂陀长老著《佛陀与佛法》 
  2. 水野弘元著《佛教的原点》 
  3. 一行禅师著《故道白云》 
  4. Senarat Vijaya Sundara 著《瞿昙玛佛》 
  5. 某位比丘著《现代佛法》 
  6. 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7. 凯伦.阿姆斯壮著《众生的导师佛陀》 
  8. 林太著《印度的智慧》
  9. 葛印卡老师著《生活的艺术》 
  10. 帕奥禅师著《菩提资粮》 
  11. 演培法师著《人间佛陀》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