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社交已经变成了无可避免的事。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为了维持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每个人肯定会有「建立人际关系」的经验。
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件很苦恼的事情,甚至让人疲倦。不过,这是很平常的。在必要的社交前,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一些小小技巧。
图源:Miodrag Ignjatovic | iStock
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注意自己的形象。大家肯定知道,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有这么一个说法:别人看你第一眼,你的神情和穿着;再听你说第一句话,就能够大略猜测到你是个怎么样的人。保持好形象,别人对于展开话题有了一定的信心,才能更好地开始一段交流。
注意形象,是最简单的。没必要穿名牌,更没必要“一身华丽”。只要穿着整齐、得体、合适,就做到这一点了。相反的,如果不注意穿着,在不合适的场合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就不那么好了。如此一来,对方可能就不会想和你展开一段交流。人嘛,都是喜欢好看的东西!
图源:Ida Pettersson | Resume Genius
选择合适的话题,亦是保持良好沟通的要素之一。很简单,想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自然要先开口说话。那么,开口说些什么呢?这当然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了。
首先,你可以注意聊天对象的年龄层、工作领域。对象是青少年的话,可以聊一些比较时尚、流行的话题。比如最近听过的流行曲、听说过的时事等等。
若对象是中年人,可以聊工作,多了解其他领域的工作背景也是一件好事呀!再来,对象是年纪较大的人,可以聊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话题。
只有开口说话,才有机会说上“一段好话”啊。静静不说话,或者三秒结束话题,又怎能够维持关系呢?
图源:Insights team | CV-Library
对于好的事情,适当地给予赞美,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就如前面提过的,人的眼睛喜欢看好看的、人的耳朵喜欢听好听的,这很正常。
在交际时,不妨多说一些赞美或鼓励的话。如此一来,别人会有真正被注意到的感觉,说起话来也多了份自信。赞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每个人的“自我价值”。
很多时候,小小的赞美也可以很大幅度地鼓励一个人,包括说话上的主动。换个角度想,如果别人赞美你,你自然会觉得开心,也会更自信。一句“你今天穿得很好看”,不就是最简单、无价的赞美吗?
关于赞美别人,永远都不要吝啬。你能得到的,比你意想中的往往更多。
图源:Anna Johansson | Inc. Magazine
说好了是人际关系,你需要先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呀!
不管对象是谁,想要维持与发展一段良好关系,就必须得多主动沟通。你不说话,谁会知道你在想什么嘛?别人又没有读心术,对吧?一直不说,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陌生人了,还谈何维持关系?主动沟通,其实不难的。
比如一起共事的同事,可以趁小休时间说说话、请教工作上的事等等。尝试踏出第一步,就好了。一句话概括,即“说话、说话、说话”!
比如准备去买饮料的时候,可以多问一句:
“你要喝些什么吗?我一起买!”
“也好,我想要一杯咖啡。”
“你喜欢喝咖啡吗?我也是耶!”
“原来!我喜欢……”
多主动,话题不就开始了吗?
图源:英语点津
除了上述提到的要点,“委婉地说”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要点。
有时候,说话太婉转并不是一件好事,这的确没有错。太婉转,别人可能无法领会你说了什么,也没办法领悟到你要说的重点。但,太直接也不是一件好事。太直接,有时候反而会引起反效果,让别人不太舒服。综合二者,在说话时,确实该在直接和委婉之间取个平衡点。
比如你认为别人的文件内容不太好,与其说“你的文件内容不好,改一改吧”,不如说“你的文件内容很不错,不过我觉得可以更好”,不是挺好的吗?
综上,关于交际这件事,还是有很多值得仔细摸索的细节。当然,不必要的社交确实无益,但处在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交流已经成为“必需品”。
社交本来就是一件需要细心经营的事情,也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即使第一印象不好,也不是什么大事,慢慢来嘛!只要多尝试,一定会看到好转的。不尝试,又怎么知道不行呢?一句话,不必在意别人会怎么看你,多尝试才是最重要的!
顺其自然地利用一些小技巧与他人交际,你会发现还蛮好玩的!
文:杨康晖 在我还没说New Year Resolution (年度目标) 有用还是没用前,想问问正在读着这一篇的读者们,你们答案是? 新一年的到来,身边的朋友也许会分享或互相的交流大家新一年的计划有哪些?也可能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大家的年度目标和期待,若我们没有设定年度目标的习惯,我们可能就自然地“跟风”,无论如何都得设定几个新一年的目标,避免显得落后于人。然而,在一年后,这些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了?实现目标后的感觉是满足和成就,还是发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改变生活?或许,这值得我们深思:目标的意义究竟是为了迎合潮流,还是为了真正提升自己? 设定年度目标有用吗?我的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设定年度目标这件事是可以完全由我们所能把控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为自己设下什么目标去努力。目标很重要,就像我们学佛时要发愿,发愿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的方向,设定年度目标就是我们自己告诉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让我们生命品质能提升的事情。 若要让年度目标有用,首先, 重点应该先放在我们为什么要设这些目标,这比起我们设了哪些目标来得重要。 目标,它就像我们的指南针,但是是否指引得对,那么我们需要先确保我们拿的地图是对的和那个目的地是我们要抵达得。再进一步的说,我们为什么要抵达那个目的地,若没有弄明白,即使最后地图对了,按照指南针前进,但是在抵达后,也许也不会真正的开心。很多年度目标最后对我们没用或是无感是因为那些我们为自己所设得目标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所以即使我们每一年设了一些目标,但是最后不是没有动力做或是最后了了之。 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后、清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后, 接下来就是设立什么目标。 和我们用GPS一样,设定的location一定要精准,甚至要考量到抵达的时间,所以我们设立目标也一定要精准和有衡量方式。举个目标清单里的常客作为例子:阅读。若我们设在新一年里我们要阅读,那么就过于笼统,这样,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也难以衡量进度。相反的,我们可以具体设定目标,比如“在新一年内每月阅读一本书”或“阅读至少12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不仅能让我们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能更容易追踪和评估进展,同时给予我们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时的小小成就感,激励我们坚持下去。 设立目标仅仅只是个开始,而目标的发展和实现才是真正的考验。若大家曾为自己设下的目标努力过,就会体会到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疲惫、沮丧、无奈甚至挫折,这是因为我们在“对抗”惰性和习惯。这种感觉就像用不习惯的手来写字那般笨拙、不流畅。然而,若要达成我们的目标,…
文:沈薇利 一碗热腾腾的汤从碗底裂开的缝隙源源不断地流出,肠胃因吃错食物而翻江倒海,手机响起公司紧急呼叫的铃声,门外传来预约维修员的招呼声,隔壁家的狗狂吠不止;与此同时,后院的衣物正悬挂在即将倾泻的乌云下,电闪雷鸣声不绝于耳。楼上传来年迈母亲摔倒的惊呼声,而角落里,一只蟑螂已经悄然闯入卧室。面对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情况,您会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崩溃地嚎啕大哭,有的人会立刻冲向卫生间解决腹痛问题;有人会不顾腹泻的可能,立即冲上楼去扶起摔倒的母亲;也有人会丢下手中的汤,朝门外的维修员喊一声“稍等”,然后一边接电话,一边冲向楼上……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最合适”之说。 同样是繁忙的日子,有些人依然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像游戏般轻松自在;而有些人则压力重重,整日愁眉不展。由此可见,“时间不够用”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时间的多少或任务的繁重,而在于我们内心对这种忙碌状态的反应。 当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用而焦虑时,或许更需要的是给内心腾出一些空间,停下来,静一静。这是生命给予我们观察自心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看清被欲望驱动的“想要”,以及现实中真正的“需要”。 “忙”而不“茫” 当一个瓶子装满了水,就算我们仍想往里面倒水,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顶多是保持瓶中的水量,甚至再往外拿出一些。生活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透过自我了解才能达至平衡的艺术。 了解自己,即是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明白自己身心的能力、条件和局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条件,有的人需要吃得饱饱的才能保持精力充沛,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来专注工作;有的人可以一日只吃一餐,但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而有的人只需短暂的高质量睡眠,便能保证一整天的活力。 唯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身心的基础上,才能洞察到那些超出自身能力和职责的“欲望”是引发烦恼的根源。这时,我们便能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想要”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无法推卸的责任,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赚钱维持家庭的安稳、赡养父母等。当我们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就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完成这些任务。理解我们在世间的责任,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内心的愿力,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和有品质地“忙”而不“茫”。 知苦,才能离苦 菩萨度众虽忙碌,但却不因忙碌而生烦恼或退转之心,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这是因为菩萨的悲愿不是出于对自我的执着,而是由于看到众生的苦难,生起了拔除苦难的慈悲心。在这个过程中,菩萨不断放下自我、承担责任,减少“我执”,从而内心的清凉与喜悦自然增长。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的忙碌来自于“难以拒绝”的请求和邀约。当我们感到难以拒绝时,或许是因为内心隐藏着“不想被讨厌”、“害怕失去关系网”或“担心失去好人的形象”等欲望。而这些欲望正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佛教常说“苦”,这并不是消极的认知,而是因为只有看清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有机会从中松脱执取,才有离苦解脱的可能。就好比一块便宜的糖果和一块昂贵的99%黑巧克力,您选择了昂贵的后者,自然就得放弃甜蜜的滋味。…
文:张喜崇 Free Rider或搭便车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有人不做贡献,只是享受他人劳动的成果;又或者是社会现象,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享受着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好处或名利。比如,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没有努力却享受着和别人一样的酬劳;在社区中不缴交保安费,却享受着社区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团体任务中,不付出努力却享受着任务所带来的分数和赞美。简言之,这类人,只是想要坐享其成,而不想付出与他人同等的努力。 但是现今社会也有一种 Free Rider 的假象,比如有些人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某人被组员排挤,不让他参与讨论和决策;又或者在社区的保安课题上,一些居民就不赞同保安的计划,所以不愿意缴费;在团队任务中,一样努力但是所贡献的成果被组员嫌弃,虽然团队获得奖励或高分,但是个人的建议却不被接纳。这种情况,我归纳为 Free Rider 假象,因为搭便车者实际也愿意贡献,但是不被接纳;或是原本就不想要在同一辆车上,可是却被迫上了车。 我这里讨论的 Free Rider 是第一种情况,是搭便车者的恶习性,是一种贪。而第二种情况并不全然是搭便车者的问题,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有人贪小便宜、贪图利益,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特别是在佛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法句经》有偈颂曰: 此心难觉察,…
文:江暐颉 我们常常听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对于I人(内向的人)来说,主动认识他人并进行交谈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大学之前,是一位典型的IT宅男,电脑屏幕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平时,除了宅在家里打游戏,就是研究电脑系统。社交对我来说,是一件既陌生又恐惧的事情。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SN 3:18),与人相处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加入学会,开启新的人生 在大学迎新周,看着众多学会招募新成员。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直不改变,我就会一直这样。心想:反正在大学也没人认识我,我就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开始吧。开学第一天,还没上课,我就主动向同班同学打招呼,并介绍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是巨大的突破。从那以后,我开始和同学们交朋友。 不久后,我加入了大专生社区服务计划(社服),这是我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当我通过抽签,成为了联谊股的组员的那一刻,成为我突破自己的重要时刻。由于是联谊股的缘故,我时常需要构思许多团康游戏、教团员手语带动跳。起初,我对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出错而嘲笑你,反而会开玩笑、并且鼓励你继续把事情做到为止。 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我的自信逐渐地堆积起来。 图1:朋友们都在欢庆中秋,而我却对着电脑屏幕 友谊的力量,让我不再沉默 当自己遇到挑战时,朋友们总是能给予鼓励和陪伴,让我顿时觉得,其实真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原来,会有很多人愿意和我分担,只要我愿意向他们求助。当自己学会了信任他人、愿意敞开心扉,给朋友们一个走进我生活的空间,我发现生活不再孤单,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即使在感到沮丧的时候,不想见人的时候,朋友们也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帮助我走出困境。 除了社服,我还参与了其他感兴趣的学会,如佛学会、音乐创作协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加上与他人更多的交流,我的知识面和话题也随之增多。 从不会说话,也能变得很能聊。我也学会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即使是关于去哪里吃饭这样的小事,我也主动提出建议。…
缘起 今年的开斋节我选了一个最保险的行程,绝对不会面临塞车或 “人挤人” 的情况,那就是去东禅寺短期出家。因缘具足之下,在柔佛新山工作的我可以乘搭巴士从新马寺到东禅寺。一路上,督导分享了参加短期出家因缘是非常难能可贵及殊胜的。有一位师兄,已经通过面试并成功被录取了,但是他在一个星期前出了车祸。虽然性命无忧,却仍需卧床静养,即便如此,他仍然发愿明年将再次报名短期出家。再者,我也听到有些师兄们分享自己是陪朋友来报名的,结果自己被录取后,朋友反而因种种原因而无法来参与;反观自己,一切显得那么的稀疏平常:从报名、面试、录取、到安排交通都一切顺利,让我倍加珍惜。 这次的短期出家开放给18至60岁的大众参与,年龄层不一,男女都无需剃头。出发时,我遇到了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青年,她与我一同从新山的新马寺到仁嘉隆的东禅寺。她也是第一次参与短期出家,有了她的陪伴让我紧张的心情缓和了不少。由于新山到仁嘉隆路途遥远,需耗时大约五个小时的路程,因此我们这批南方来的戒子们便提前一天入营。 佛光山开山祖师星云大师曾说:“ 佛教里有句话说:‘莫嫌佛门饭菜淡,僧情不比俗情浓’,是指出家人的感情不比在家人浓烈,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像世俗人得的情感那么轰轰烈烈,容易有意见分歧而产生冲突,而是会如同君子之交清淡却来得持久、不变。 抵达 Source:星洲日报 一抵达东禅寺,我们便鱼贯而入去到五观堂用药石。五个小时的车程把我饿得饥肠辘辘,让我觉得东禅寺的食物是人间美味。可能是星云大师倡导人间佛教的关系,我觉得佛光山的食物从来都不 “淡” 而且很好吃,师父们也不 “淡” ,总是很欣慰欢喜地看到我们回家:回到道场、亲近道场。 装备…
要好的果,从好的因做起 大家好,先浅浅的自我介绍,我名叫朝阳。2011年就读UUM北大商业数学系,然后2015就读USM理大数学系硕士。就读UUM的时候曾经担任佛学辅导班主席,成绩是一等,期间也有参与宿舍的活动;就读USM的时候则成绩是二等,期间也有参与理大佛学会的活动。以上的分享是因为每个人的大学因缘机遇都会不一样,希望通过了解我的大学生活的“果”,找出实践的“因”,抱着如此的心态看完下面的内容,也许可以找出契合自己大学因缘能够改善的“因”,而不是纸上谈兵。 实践“因”去得到“果”,如此的心态就是实践佛法的开始,不然一味强求‘“果”,却什么都不做,就算因为过去的善业而得到了也很快会失去。比如过去因为在中学打好了基础所以在UUM时我的数学不需要怎么学习就很好,过后在USM就读数学硕士时放逸了,导致成绩一直退步,随后在“勤奋做练习”的这个“因”上下功夫,成绩才稍微挽回一点。“果”从“因”所生,道理都懂,但如何实践呢? 正见如同光明照亮前路 Source: Pinterest 八正道里面正见属于慧学,能够引导我们少走弯路,甚至避免走错路,所以作为实践的开始,正见至关重要。说“正见”也许感觉深奥,那么换个说法:正确且坚定不移的心态。那时第三个学期我在接受佛学会主席这个职位之前对自己说:我可以兼顾佛学会和课业。有了正见,那么什么时间管理都管用;若一开始已经觉得自己不能兼顾,通常什么时间管理技巧效果都不大。为什么?有意无意的心念会带动言行举止,因此生活会朝向心有意无意所想的,正如佛陀在《法句经》说过:心是一切的导向。 埋怨有毒 正见也让我们可以沉着面对繁重的学业或佛学活动,不埋怨。埋怨是慢性毒药,而且埋怨久了,身边正能量的朋友就少了,反而和你一起埋怨的可以和你走得很近,可是长远来看,生活的快乐会占大多数吗?佛陀说过:就算是很香的茅草,用来包臭鱼久了香矛草也会变臭。埋怨让心情不愉快,累积起来后将会产生很多情绪问题。与之前的道理一样,如果不去掉让心生起不善的“因”,再多的情绪管理也不管用;增加善心的“因”,多行善、布施、持戒,不需要任何情绪管理就也可以很快乐了。 四摄法的力量 Source: Freepik 一开始的说了心态要对,那么实际上是如何呢?有了良好心态是否一切如意呢?实际上我第三学期功课的量并没有减少,而且多了很多策划和检讨开会,怎么办?既然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那就借助外力:课业上有同学、佛学班里有理事团。这时四摄法就派上用场了: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自己当时并不完全了解四摄法,但后来想回去的确无意中有实践到这些法。比如平时与朋友用餐后分账时并不介意多给朋友一两块,不计较太多,这是布施。或过度的玩笑调侃而惹别人生气,道歉后,从此多说鼓励的话,这是爱语。帮忙佛学活动时不介意自己策划人的身份,一起做扫地抹地的工作也不在意,这是同事。在佛学营里策划组组员之间有矛盾,主动真诚的说出心声想要和解,让彼此能够愉快参与佛学营,这是利行。结果和大家的关系不错,同学们之间会分享知识重点,佛学会理事之间互相照应,大大减轻了来自学业和佛学活动上的压力,达到了开始的心态:全部都能兼顾。 不论外境如何,自己生起烦恼是自己的错 честны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