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珮瑜师兄
对于你来说,爱情是什么?
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还是每个清晨的早安,抑或是浪迹天涯的山盟海誓?
总是在看完罗曼片之后,会忍不住和朋友聊起对爱情的看法。大家总说男人和女人在爱情中天差地别。男人必须主动追求;女人永远是矜持才有价值,这些话越说越理所当然。
可是,我们身边四处都有例子证明,女生追爱起来也很有魅力,男生犹豫起来也很可爱。那到底这些固板印象从何而来?
《我的少女时代》台词节录
我们爱看的电影、电视剧,不管是TVB韩剧台剧陆剧日剧美剧英剧,还有言情小说里头那些让我们看的欲罢不能的神仙爱情,对我们的爱情观产生着长久的影响。(要是那部剧有好几季或是六七十集会更长久)
像是《我的少女时代》有一句话,“女孩说再也不理你了,就是很在乎你”,或是小说中把目中无人、漠然、冷冽这些不礼貌的举止影射为成熟稳重的帅气形象。小说和影视剧中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性别物化,为男性和女性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
美好的爱情人人向往,加上人类向来靠模仿来学习,自然的,会不自觉受影视剧和小说的观念所影响,固板印象得以广泛推广。
说到标签,就不得不提起Instagram和面子书上更为大受推广的情感语录。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见过下面这些的句式。
“如果一个男人在你面前哭了,就代表他是真的爱你。”
“他的信息回复得有多快,就有多喜欢你。”
“一个女生不再向你发脾气,代表她失望了。”
不难发现,这些语录在传递个人经验的同时,把在小部分人身上观察到的共同点以偏概全,可能在一两个人身上发生的情况,说成但凡你是男或是女就会这样做。这简直比用星座分析某个人的性格更夸张。
我们的性格是受环境、家庭、社会的影响下慢慢塑造起来的,有研究表明甚至是在同一个家庭下长大的双胞胎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性格。而针对特定环境下,面对特定的人,当然会有不一样的举措。
既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要用简单的理论,把人粗略地归类为两个群体,是不是有些痴心妄想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接受的碎片化信息成千上万,没时间一一辨别真假是自然的事,却不是不可避免的事。所以,我们应该更小心的处理和批判自己所认定的“常识”。
图源:PEXELS
对于成熟心智,有批判思维的人来说,这些影视剧、语录中所影射的颇为不端正的爱情观,是无伤大雅的。既可以娱乐,也可以适当参考。
可是,爱看这些语录的,会真的相信这些话语的,大都是情窦初开的少年、或是小孩。沉迷于这些语录的孩子,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必然就像是在森林里拿到了纳尼亚(Narnia)地图,越走越茫然。
在《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这部电影里的开头,就大量渲染了这类固板观念,女生接不到电话,可能是男生遭遇车祸,没空玩手机,也可能是有什么意外让他没了女生的手机号;女孩在学校受到男生的恶作剧,代表他喜欢你,想引起你的注意。
当然,确实是有可能会发生这些奇迹,但是这些“理论”不可以套用在每个人的身上,正如男主角所说的,你不是那个例外。
或许作为观众时,我们还会觉得很可笑,怎么会有人相信这些不符合逻辑的鬼话。可是,现实中确实不少人相信了,并且在爱情路上跌的头破血流。
油管(YouTube)上面的情感类影片,要是频道受众群是男性的话,就专门教男生如何吸引异性、把妹,或是了解女生都喜欢什么类型的男生。而受众群是女性,就会教女生如何“倒追”,甚至还有些会教你如何识别“渣男”。
如果你好奇心强,时间又多,可以两种都看看。看完就会发现,其实两者之间,共同点很多,男女间并无多大的差异。
比如说,在暧昧期间,任你是男男女女,都是建议多找共同话题,带给对方正能量;交往期间,也大致是尊重对方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云云;分手后,基本上统一建议不要继续纠缠,而是让自己变好。
那既然无法从性别这个类别去掌握相处之道,我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是有的。
爱的语言(Love Language)指的不是华语英语的那种语言,而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
比方说,有些人就喜欢听甜言蜜语,对方和TA隔着半个地球,只要每天说声“我真喜欢你”也会觉得很幸福,可是有些人却觉得只要对方在自己身边,即使不说话也很快乐。
每个人的语言都不一样,在《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里介绍了这五种:
图源:PEXELS
喜欢在生活中发现并且在言辞种肯定对方所做的事情。
图源:PEXELS
喜欢和对方相处,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指不是单单处在同一个空间,而是在共处过程中,花时间互相关注和感受对方的情感,通过消遣传达对对方的喜欢。
图源:PEXELS
对于你或是你的伴侣来说,礼物是思念的象征,不是随便送送也高兴,而是要通过礼物表达对方的感情,从中让对方看到你的用心。
图源:PEXELS
这分成两方面。你通过为对方服务来表达你的爱意,也可能是你通过为对方服务,让TA感到开心。
图源:PEXELS
喜欢和伴侣有肢体接触,不一定要很亲密,即使只是牵手、拍背也会觉得幸福。
前面说过,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这也包括你和伴侣的语言也许不一致。
所以,除了明白自己是如何表达和感受到爱,更重要的,其实是去了解对方的语言是什么,再对症下药,构建一个爱的桥梁。
要是对方的语言是“接受礼物”,你自己却是“服务的行动”,并且假定对方也一定和你一样,便一个劲的为TA服务,服务一辈子对方也觉得你不够爱TA。
双方的语言不通,就像是搭错了桥,走错了路,怎么也到不了目的地。反之,找对了语言,了解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就会事半功倍。
没有谁生来就会谈恋爱。但是,自己的男/女朋友之间的相处,如果盲目地从虚拟世界,或是别人的经验里学习,那么你了解的,只是别人,而不是你所珍视的那个人。
网络上这类情感文章的评论不乏为情所困的迷途羔羊,总是渴望通过别人的案例来看穿心上人。
在暗恋中踌躇不前的人,从网上学习撩妹、撩汉的心机聊天技巧,聊天时,每段信息中就连一个句点都要思前想后、反复斟酌,甚至一旦遇到“瓶颈”,还要截图去搬军师,搬救兵。
一旦在对方身上找不到安全感,就看别人捉奸的案例,把自己当作柯南来侦察伴侣,一根头发、一条短信都不肯放过,成日战战兢兢,在渴望找到证据和找不到间矛盾。
两个人的相识、相知、相恋,到长久的相伴是非常不容易的(上面这两个例子更不容易),这并不代表珍惜和喜欢对方,就必须为了把对方留在自己身边而步步为营,小心翼翼。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曾说: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对的惊涛骇浪。
作者:张志伟 马大佛学会的文宣组给了我几个主题,其中一个就是这个主题《想死,怎么办?》。他们真的好大胆,竟然把想死这件事搬上台面。 或许,这本来就不是什么禁忌话题,只是深藏在许多人的内心,而没有机会好好言说而已。给他们的 “敢” 一个赞! 我是辅导员,也陪伴自己面对许多创伤,即便如此,那 “想死” 的声音也还是在我内心深处,时而我挫折的时候会在我心里冒个泡,只是它的样子真的长得好小好小啊。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这把 “想死” 的内在声音,甚至会有 “不想活了”、“人生没有意义” 等想法,或许你不孤单,我也曾经拥有这些撕裂和庞大的内在声音。 我第一次出现这个声音,是有一次小学的我不想上学,想要逃学,那时我爸非常生气,拿了一个黄色的塑料管,一直鞭打我。我赶快逃进房间反锁,但在床上越想越难过,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所以“好想要死”以便报复一下他们,怎么会这样不在意我的感受啊! 这个“想死”,其实就是内心受挫和难过,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想要“报复”父母。这“想死”背后不过是渴望爱和理解。…
笔者:常恩 我是谁?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底什么是“我”。 佛教里我们常讲“无我”,不是说“我”是不存在、没有的,而是“我”这个主体其实一直经历的变化。这个“我”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第一个“色” 是物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后面的四个简单来说则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心的活动)。所以,我们其实是由不同的元素因缘和合而成,“我”其实不是单一存在,所以称作为“无我”。 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变化。从生理上,从一名手臂般大的婴儿长成高大的身躯;性格上也可能从一名不怎么爱说话的人变成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分享者。看着这一些变化,如果说要“做自己”,那到底是哪个阶段的自己呢? “我”变化的意义 正所谓“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一天所呈现的自己,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我们的行为就会是好的;反之如果心是不善的,我们的行为则是不好的。一切现在的行为,会决定我们以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变化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自我改变、自我修正,可以自己做主要成为怎样的人。 要“做自己”,可以问问要做的是 “善”的自己,还是“不善”的自己。如果我们培育善心,行为是好的,比如乐于助人、时常随喜别人的成就、乐于分享,做这样的自己很好。可是,如果我们不善心偏重,比如脾气暴躁、懒惰、自私,做这样的自己就显得不好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以“做自己”为理由,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抱怨或想求人就开口。如果别人提点他,他说这就是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 以“四正勤”为导向的变化 既然我们的身心一直经历变化,我们就要一直往好的方向去。我们终究还是被贪嗔痴主宰的凡夫,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正念,我们就会一直做出与贪嗔痴相应的行为,比如沉迷于游戏、过度饮食、一直抱怨不符合心意的事等。一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行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然后变成性格后就很难改变。 佛教里的“四正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依据,以下: “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
文:杨康晖 在我还没说New Year Resolution (年度目标) 有用还是没用前,想问问正在读着这一篇的读者们,你们答案是? 新一年的到来,身边的朋友也许会分享或互相的交流大家新一年的计划有哪些?也可能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大家的年度目标和期待,若我们没有设定年度目标的习惯,我们可能就自然地“跟风”,无论如何都得设定几个新一年的目标,避免显得落后于人。然而,在一年后,这些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了?实现目标后的感觉是满足和成就,还是发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改变生活?或许,这值得我们深思:目标的意义究竟是为了迎合潮流,还是为了真正提升自己? 设定年度目标有用吗?我的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设定年度目标这件事是可以完全由我们所能把控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为自己设下什么目标去努力。目标很重要,就像我们学佛时要发愿,发愿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的方向,设定年度目标就是我们自己告诉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让我们生命品质能提升的事情。 若要让年度目标有用,首先, 重点应该先放在我们为什么要设这些目标,这比起我们设了哪些目标来得重要。 目标,它就像我们的指南针,但是是否指引得对,那么我们需要先确保我们拿的地图是对的和那个目的地是我们要抵达得。再进一步的说,我们为什么要抵达那个目的地,若没有弄明白,即使最后地图对了,按照指南针前进,但是在抵达后,也许也不会真正的开心。很多年度目标最后对我们没用或是无感是因为那些我们为自己所设得目标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所以即使我们每一年设了一些目标,但是最后不是没有动力做或是最后了了之。 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后、清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后, 接下来就是设立什么目标。 和我们用GPS一样,设定的location一定要精准,甚至要考量到抵达的时间,所以我们设立目标也一定要精准和有衡量方式。举个目标清单里的常客作为例子:阅读。若我们设在新一年里我们要阅读,那么就过于笼统,这样,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也难以衡量进度。相反的,我们可以具体设定目标,比如“在新一年内每月阅读一本书”或“阅读至少12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不仅能让我们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能更容易追踪和评估进展,同时给予我们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时的小小成就感,激励我们坚持下去。 设立目标仅仅只是个开始,而目标的发展和实现才是真正的考验。若大家曾为自己设下的目标努力过,就会体会到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疲惫、沮丧、无奈甚至挫折,这是因为我们在“对抗”惰性和习惯。这种感觉就像用不习惯的手来写字那般笨拙、不流畅。然而,若要达成我们的目标,…
文:沈薇利 一碗热腾腾的汤从碗底裂开的缝隙源源不断地流出,肠胃因吃错食物而翻江倒海,手机响起公司紧急呼叫的铃声,门外传来预约维修员的招呼声,隔壁家的狗狂吠不止;与此同时,后院的衣物正悬挂在即将倾泻的乌云下,电闪雷鸣声不绝于耳。楼上传来年迈母亲摔倒的惊呼声,而角落里,一只蟑螂已经悄然闯入卧室。面对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情况,您会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崩溃地嚎啕大哭,有的人会立刻冲向卫生间解决腹痛问题;有人会不顾腹泻的可能,立即冲上楼去扶起摔倒的母亲;也有人会丢下手中的汤,朝门外的维修员喊一声“稍等”,然后一边接电话,一边冲向楼上……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最合适”之说。 同样是繁忙的日子,有些人依然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像游戏般轻松自在;而有些人则压力重重,整日愁眉不展。由此可见,“时间不够用”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时间的多少或任务的繁重,而在于我们内心对这种忙碌状态的反应。 当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用而焦虑时,或许更需要的是给内心腾出一些空间,停下来,静一静。这是生命给予我们观察自心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看清被欲望驱动的“想要”,以及现实中真正的“需要”。 “忙”而不“茫” 当一个瓶子装满了水,就算我们仍想往里面倒水,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顶多是保持瓶中的水量,甚至再往外拿出一些。生活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透过自我了解才能达至平衡的艺术。 了解自己,即是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明白自己身心的能力、条件和局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条件,有的人需要吃得饱饱的才能保持精力充沛,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来专注工作;有的人可以一日只吃一餐,但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而有的人只需短暂的高质量睡眠,便能保证一整天的活力。 唯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身心的基础上,才能洞察到那些超出自身能力和职责的“欲望”是引发烦恼的根源。这时,我们便能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想要”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无法推卸的责任,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赚钱维持家庭的安稳、赡养父母等。当我们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就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完成这些任务。理解我们在世间的责任,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内心的愿力,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和有品质地“忙”而不“茫”。 知苦,才能离苦 菩萨度众虽忙碌,但却不因忙碌而生烦恼或退转之心,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这是因为菩萨的悲愿不是出于对自我的执着,而是由于看到众生的苦难,生起了拔除苦难的慈悲心。在这个过程中,菩萨不断放下自我、承担责任,减少“我执”,从而内心的清凉与喜悦自然增长。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的忙碌来自于“难以拒绝”的请求和邀约。当我们感到难以拒绝时,或许是因为内心隐藏着“不想被讨厌”、“害怕失去关系网”或“担心失去好人的形象”等欲望。而这些欲望正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佛教常说“苦”,这并不是消极的认知,而是因为只有看清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有机会从中松脱执取,才有离苦解脱的可能。就好比一块便宜的糖果和一块昂贵的99%黑巧克力,您选择了昂贵的后者,自然就得放弃甜蜜的滋味。…
文:张喜崇 Free Rider或搭便车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有人不做贡献,只是享受他人劳动的成果;又或者是社会现象,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享受着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好处或名利。比如,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没有努力却享受着和别人一样的酬劳;在社区中不缴交保安费,却享受着社区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团体任务中,不付出努力却享受着任务所带来的分数和赞美。简言之,这类人,只是想要坐享其成,而不想付出与他人同等的努力。 但是现今社会也有一种 Free Rider 的假象,比如有些人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某人被组员排挤,不让他参与讨论和决策;又或者在社区的保安课题上,一些居民就不赞同保安的计划,所以不愿意缴费;在团队任务中,一样努力但是所贡献的成果被组员嫌弃,虽然团队获得奖励或高分,但是个人的建议却不被接纳。这种情况,我归纳为 Free Rider 假象,因为搭便车者实际也愿意贡献,但是不被接纳;或是原本就不想要在同一辆车上,可是却被迫上了车。 我这里讨论的 Free Rider 是第一种情况,是搭便车者的恶习性,是一种贪。而第二种情况并不全然是搭便车者的问题,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有人贪小便宜、贪图利益,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特别是在佛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法句经》有偈颂曰: 此心难觉察,…
文:江暐颉 我们常常听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对于I人(内向的人)来说,主动认识他人并进行交谈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大学之前,是一位典型的IT宅男,电脑屏幕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平时,除了宅在家里打游戏,就是研究电脑系统。社交对我来说,是一件既陌生又恐惧的事情。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SN 3:18),与人相处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加入学会,开启新的人生 在大学迎新周,看着众多学会招募新成员。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直不改变,我就会一直这样。心想:反正在大学也没人认识我,我就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开始吧。开学第一天,还没上课,我就主动向同班同学打招呼,并介绍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是巨大的突破。从那以后,我开始和同学们交朋友。 不久后,我加入了大专生社区服务计划(社服),这是我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当我通过抽签,成为了联谊股的组员的那一刻,成为我突破自己的重要时刻。由于是联谊股的缘故,我时常需要构思许多团康游戏、教团员手语带动跳。起初,我对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出错而嘲笑你,反而会开玩笑、并且鼓励你继续把事情做到为止。 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我的自信逐渐地堆积起来。 图1:朋友们都在欢庆中秋,而我却对着电脑屏幕 友谊的力量,让我不再沉默 当自己遇到挑战时,朋友们总是能给予鼓励和陪伴,让我顿时觉得,其实真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原来,会有很多人愿意和我分担,只要我愿意向他们求助。当自己学会了信任他人、愿意敞开心扉,给朋友们一个走进我生活的空间,我发现生活不再孤单,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即使在感到沮丧的时候,不想见人的时候,朋友们也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帮助我走出困境。 除了社服,我还参与了其他感兴趣的学会,如佛学会、音乐创作协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加上与他人更多的交流,我的知识面和话题也随之增多。 从不会说话,也能变得很能聊。我也学会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即使是关于去哪里吃饭这样的小事,我也主动提出建议。…
View Comments
文笔生动,观点清晰,好!
感谢您的评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