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在害你,就是在帮你?利己就是企业家的本性吗?| 郑秉吉师兄 | 【贴心话】线上演说《对社会的醒觉》

没在害你,就是在帮你?利己就是企业家的本性吗?| 郑秉吉师兄 | 【贴心话】线上演说《对社会的醒觉》

联合编撰:靖宜师兄和僡譞师兄

毕业后,大学生都会投入社会工作,赚取人生第一桶金。

这时候,身为职场新人的你,是脚踏实地的,有着良好积极的心态只想全力以赴地往上爬,为自己的未来铺路买单。

过了几年,力求上进、不满于现状、且不愿屈居于他人之下的你决定创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有毅力又对商机颇有敏感嗅觉的你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位在街道上小有名气的商人。

再往后看,接下来的路预计会被分为两种情况。

图源: Jon Tyson| Unsplash 

第一,成为商人的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或许是入不敷出的生意、留不住顾客的产品、靠不住的伙伴、一山还有一山高的同行竞争……这时的你,才深刻地体会到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人前光鲜亮丽的形象背后所肩负的重量。

又或者,成为商人的你在商业界混得风生水起、来去自如,非常幸运地掌握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与贵人的拔刀相助,再加上自身的天资以及努力,连续好几年公司都有着稳定的收入与增长,一切都那么的无往不利。

这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故事,相信社会上大多数的商人普遍都会选择去想怎么样才可以为自己获取更大的财富利润。总有小部分生意惨淡经营的商人会去想该从哪儿偷工减料,节省开支;有些得志的商人则会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减少报税,留住更多的钱。

大胆地说,商场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大部分商人关心的总是——如何挣大钱,堆金积玉。

这些行为是伤天害理?

就如马大佛学会与马大毕业生佛友会举办的《对社会的醒觉》线上演说中,商业管理硕士及机兴集团 (Khind Holdings Berhad) 的执行主席——郑秉吉师兄,所提及的商人或企业家,都在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努力。遗憾的是,小部分的他们选择不择手段地牟利,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可恶至极,违反了“诸恶莫作”这个教义。

关于这点,最常见的就是他们并没有如实地承报他们的盈利。

更可气的是,明明是作恶,他们却因为觉得循规蹈矩、向有关当局如实相报是件愚蠢的举动,并把少报利润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根据师兄的经验,基于法律的管束以及公司和个人的形象,其实大部分商人是不会选择去欺骗自己的伙伴、成为职场上的坏人强盗。但很奇怪的是大家并不会把逃税这非法行为归为不道德的,因为大部分人认为政府不应该抽取税务、因身不由己而交税的商人本身是值得被“同情”的。

殊不知,他们这些逃税行为相等于窃取人民的福利和钱财。要知道“有国才有家”,一旦国库缺少大量的税务收入而影响了国家经济,那人民的福祉也会间接地被影响和侵蚀。

图源:Anna Shvets|Pexels 

正如师兄的看法:“难怪自古以来商人常被冠上重利之名,可谓是‘实至名归’。”

的确,我们不难听见有一些企业会不考虑他人的死活,只管着自己赚钱,凭着自己的经验而想尽办法赊账的赖账。这种没有双赢思维的商家是很难跟顾客建立长远的关系的。

榨压员工、没有缴付合理津贴给员工、把对方企业搞得入不敷出、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趁机抬高售价、因政府的松懈管制及人民消费知识的匮乏而悄悄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

这种种的商业行为更坐实了商人“无商不奸”的形象。

而这一切的发生,所有的商人都难辞其咎。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以利益为先,也有部分商人在这个利益当道的商业圈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推广良心企业文化。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大多数人在解读这句谚语,将其理解成倘若一个人不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就很难立足。然而师兄认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修行,那就天地难容。”

这正是师兄继续推广良心企业文化的原因。

“坚持不为了减少成本而暗地里降低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用正确的材料数量、产品设计方面必须符合规格要求……”是已涉身电器行业多年的师兄所秉持的行商原则。

当看见了当年偷工减料、欺骗顾客的同行已在业界无法得到一席之地时,师兄就更加肯定自己走在了一个正确又有智慧的道路上——把顾客的安全当作是他一直以来经营企业的首要考量。

在商界不做违心事,不丢失良好的品德与美好的品行,都是师兄一直以来的坚持。

图源:Sora Shimazaki|Pexels 

如何平衡企业家的牟利和良心企业的义务?

一说到经商的最大目标,首先想到的必定是牟利。 

但师兄却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利他。

企业上的“利他”指的是了解顾客的要求以及想办法看怎样能去满足他们。只有确保这种“以客为先”的策略,才能有互利共赢的成果。

可惜有些短视的商人,常常为了一时想要牟利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小看了客户的无限潜力与价值,最终在良心的道路上偏离得越来越远。

其实,要想平衡企业家的牟利和良心企业的义务,就必须理解经营企业的重点不是为了赚钱,而应该把赚钱当作是创造正面价值的“果”。

有没有真诚地尊重与培训员工、塑造良好的环境让同事们感到舒服、公平对待合作伙伴、让他们和自己共同成长……,这些看似琐碎的“因”,却是企业家在得到“果”之前必须做对的事情。

一旦如此,生意自然就会找上门来,获利也是必然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经营生意和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相信因果。正如师兄所言:千万不要获利了才愿意好好对待顾客,反之应有“善待顾客就会得利”的想法。

结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只是基础,“众善奉行”才是根本。因为企业是使用社会资源的一个单位,就须肩负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企业有企业的责任,大学也一样有相对的义务——确保他们能够教育下一代,培养出明白和愿意执行个人社会责任的大学生,在未来才能有越来越多问心无愧的商人。

成功的企业,是以“诸恶莫作”为基本,而这一切都从教育开启。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