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vs佛法

极简主义vs佛法

文:叶倩仪师兄

极简主义(Minimalism)这个词早已渗透各个领域,从艺术、摄影、时尚到家居设计风格等等。极简主义的受欢迎程度甚至已经演变成不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遵循着这主义而生活的人则被称为极简主义者。

试在Instagram中搜索Minimalism,主题标签(Hashtag)的相关内容就约有二千六百万的量。那么,极简主义究竟是什么?其风潮又展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心态?又能和佛法有什么关联?

极简主义

图源:Samantha Gades|Unsplash

以片面词意理解,极简主义是以简为准则。例如在时尚潮流界,基础色如黑或白是被人誉为最能彰显所谓:“极简风”的颜色;在建筑设计里,极简风的彰显在于以最少的装饰来凸显建筑本身。

无论是运用在何种领域里,要标榜自己为极简主义或极简主义风格,都需奉行着一条铁律——少即是多。因此,自称极简主义者的人比起一般爱为自己生活做“加法”的极繁主义者们可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断为生活做“减法”,以耳熟能详的话来说的话,即是行使“断、舍、离”的生活哲学。

断是什么?依提出这“三字真言”的出版家居整理的书籍的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提出,即断绝不需要购买的东西的念头和行动;舍是什么?舍弃多余的不再适用的破烂;离是什么?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与眷念。

不断去揣摩这短短的三个字,笔者不禁觉得越发熟悉。断舍离?断舍离! 这难道不是和佛法里说的有所相同之处吗?以笔者浅显的佛法知识进行引申,“断、舍、离”的生活哲学其实是能对应佛法里常规劝听闻佛法者们的话语,即是要戒除贪嗔痴。

贪嗔痴在佛教里被喻为三不善根,它们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是恶之根源。另外,《中阿含經》里写道:

“生欲念不除断舍离,生恚念、害念不除断舍离。若不除者,则生烦恼、忧戚;除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除断也。”

当心生貪欲、瞋恚(忿怒、怨恨)或残害其他生命的念头之时,人若不对其进行断、舍、离的举动,则会生烦恼和忧戚,反之烦恼也这样断除了。

倘若再仔细和深入地去查询关于山下英子的资料后,便会发现其提出的极简主义的核心,也就是“断、舍、离”的生活哲学其实是深受佛家思想所影响的。例如:她是自学生时代便开始接触瑜伽和禅宗了。而这就更让笔者觉得,其实极简主义的内核与中心思想就是“断舍离”的哲学与生活方式。

瑜伽

图源:Eneko Uruñuela|Unsplash

此外,在观影《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和《极简主义:时机已到》后,我本人也更找到了极简主义和佛法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两部纪录片不管是主角或主题都是一样的,只是拍摄手法不同的后一部纪录片在隔了前一部上映的六年后,2021年才放映。

这一点或许显示出了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依旧感到不满、空虚和无力,于是极简主义的理念再次迎风而上,推动了第二部的筹划与制作。

两部纪录片都有提到其实人们现在能享用到的和能得到的物资是在历史上最高峰的了,但人们依旧不满,还不断地渴求身外物。这不禁让人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十分出名的句子:“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子不管过了多少个十年,抑或是在下一世纪也都能用得上。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在这尘世所身处的角色和人生目标时时刻刻都在被冲击着。那我们是要如磐石一般拥有自己坚定不变的信念而不迷茫,还是要如同寄居蟹一般,不断寻找到可以依附的事物来得到活着的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

价值

图源:Alexander Grey|Unsplash

纪录片里引用了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透过电视转播发表的“一个信心的危机”(A Crisis of Confidence)的演讲内容:“人的身份不再由一个人做了什么来定义,而是由一个人拥有什么来定义。但是我们发现拥有和消费并不能满足我们对意义的渴望。我们了解到,堆积物质无法填补没有信心或目标的生活空虚。”

书架

图源:Mariia Zakatiura|Unsplash

这段话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答案,那就是为什么即使人们已经处于物质上最为丰饶的时代,但内心却是空前的不满足呢?我想,这是因为我们走在错误的方向了,无理的消费和物资上的积累其实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那么,极简主义是反消费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的吗?其实不然。在影片里,瑞安·尼科迪默斯 (Ryan Nicodemus )使用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很喜欢书和书的香味,在家里拥有很多的书和很大的书柜,而这些能带给你很大的满足。那么实行极简主义者的你也不需要把书丢掉。

室内

图源:Spacejoy|Unsplash

因为,真正的极简主义是在购买和持有任何物品的过程里都会审视此物品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是否真的需要?是否是构成你快乐和满足的必需品?瑞安·尼科迪默斯也曾说,他的恋人十分爱鞋,因此他也不会要求恋人把数量庞多的心爱的鞋子丢掉,因为这和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并不相冲。

另一个主角则分享了一个能解决掉可能大多数人都面对过的困境——今天要穿什么好?他把多余的、不需要的服装都断舍离了。他的柜子里只剩几件衣服和裤子,但现在衣橱里都是他自己喜欢的,因此再也不会面对“今天要穿什么好”这类能耗上好几个小时的难题了。

事情往往和表面所呈现的都是相反的,就如这个例子一般:我们拥有很多衣服,看起来是多了很多选择,但其实我们往往失去了心灵上的自由和耗费更多隐形成本如对选项的权衡筛选的时间成本和精力。这正是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所提出的选择的悖论。

衣橱

图源:Parker Burchfield|Unsplash

说及至此,佛法和极简主义的相同之处就很清晰了——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上,不浪费精力和财力在不需要的事物上。佛法和极简主义并不是要人们完全地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要我们断舍离不需要的、会消耗自身和损害他人的不良欲求。在佛法里,欲望有三性之分,分别为善、恶和无记。佛教并不提倡一味地禁欲,只是反对纵欲和追求恶欲的行为。

面对浮华的娑婆世界和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意识形态,我们只需坚守道心和不断理智地思考。这样一来,即使我们身处于物欲横流的环境和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也能达到心无挂碍。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

WORDPRESS: 0
DISQUS: 0
error

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追踪我们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