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恩师兄
疫情中让我知道道歉的可贵
之前因为家里的事情和亲人吵架,让我俩的关系降至冰点。疫情期间因为时常在家工作,两人共处在一个屋檐下简直是让我感觉十分不舒服。你可以想象一下,两人在家一起吃饭但又不跟彼此说话,要跟对方说话还要其他亲人传话,十分尴尬。
图源: Vera Arsic | Pexels
这样的关系持续了大概一年半,最后妈妈看不下去了,决定做中间人,让我俩开始对话。事情刚发生时,我并不觉得我有什么错,所以根本不想道歉。直到这个时候,为了化解这个矛盾,我决定直接坦诚自己的不足和真诚道歉。
对话过程中,我完全放低姿态,为之前对他大声吼叫道歉,诚实的告诉对方我的弱点(习惯逃避不愉快),最后再对对方经历的所有不愉快时没有给予陪伴而表达歉意。可能因为情绪憋了太久,我俩都哭的稀里哗啦。经过这一次的对话,事情总算好转起来。
图源:Pew Nguyen | Pexels
过几天我一直在反省,思考是什么原因才让我把事情闹僵了那么久。以下尝试总结了一些,与大家分享。
道歉会变得很难,是当我们这样想:
1)我没错,错的是他。
2)我虽然有错,但对方也有错。我干嘛要先道歉?
相反的,道歉变得相对容易,是当我们如是想:
1)一个事情变糟,我应当承担(至少)一部分责任。
2)只要可以让大家开心,我放下自己的面子是值得的。
3)就算我们觉得对方也有错,但那可能只是我们的假想。从可控的地方(我们自身的错误)开始,展开对话,化解怨气才是目标。
我不是说道歉“容易”,它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定力(避免对话又吵起来) 才能有效果。我们习惯了活在 “自我” 的思维模式,要执行“无我” 的思维一定是困难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我” 的思维才是可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但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深深感觉事实并不是如此。
图源:Alenxandr Podvalny | Pexels
“无我” 的思维模式是可以舍己从人,不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求有利于他人。相反的,“自我” 的思维模式如果为恶,就是傲慢、固执和为己而害人。“帮助人既是帮自己”这句话,是“无我” 利益最浅白的解释。以上经历为例,我感谢勇敢的自己愿意抛下“自我” 的傲慢,让我重新获得家里的平静。
学佛路上还很长,十分感恩生活中能够有机会让我修习和反省的机会。祈愿往后生活能常随佛法,善用佛法。
与大家共勉之。
常恩 合十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