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编辑:僡譞师兄和诗怡师兄
新冠肺炎(Covid-19)的来临,打乱了许多人的计划,也让许多打工人面临失业危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许多收入本就入不敷出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艰难的时刻,你是否想过,有能力的我们能为弱势群体做些什么呢?
在行动管制令期间,许多企业或个人纷纷担起社会责任,设立食物银行,或是发起“白旗运动”(#BenderaPutih),呼吁社会大众关心身边正遭遇困难的人。这些事,相信大家都早已有所耳闻。
在净心阁开始前所分享的一段新闻中,在一对设立食物银行的夫妇所经营食物银行中,竟然出现食物竟然越变越多的“怪象”!原来,许多善心人士趁他们不注意时往食物银行放置食品,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这种种的一切,都不禁让人感叹“人间有爱”,也让更多人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
可是,你可曾想过,看似简单的帮助别人,却可能让人生起烦恼心,非但没感受到助人的“乐”,反而越帮越烦。而在马大佛学会净心阁的第4层中,曾任第51届马大佛学会主席以及2018/2020 马佛青雪隆州联委会主席的志文师兄,给我们带来了这个问题的解药。
现在,就让小青陪你一起回顾净心阁楼层4的精彩内容吧。
图源:pexels
在佛教中,这种帮助别人的思想与行动被称为布施(dana)。所谓的布施,重点在一个“给”字,意即将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捐给有需要的人。
布施,可能只是生活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微笑,筹款活动时所捐献的一点小钱,抑或是参与社区活动,为有需要的人尽一份力。相信这些举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易做到的事吧。
难道,布施真的那么简单?非也非也!且听小青娓娓道来。
在佛法中,布施被分为3种,即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财布施
财布施可分为外财施和内财施两种。所谓外财施,就是外在物质上的布施,如金钱、食物、柴米油盐等。而内财施则是自己身体部分的布施,如捐血、捐器官等。
法布施
法布施是一种精神上的布施,如佛法的传达、与人分享快乐的方法与灭除烦恼的方法等。在佛法中,法布施可谓是最无上的布施。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最无上;一切滋味中,法的滋味最无上;
一切喜悦中,法的喜悦最无上;贪爱灭尽,众苦止息。”
《法句经》第三五四偈
无畏施
无畏施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布施,是身为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做到的布施。无畏施的精神层面很广,其中包括给人安全、给人欢喜、为他人去除恐惧、倾听他人的苦恼、原谅别人等使人得到精神解脱的布施。
现在,我们了解了布施的种类。可是,对于某些“利己主义者”们,心里可能还有些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布施?布施对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我而言,有什么好处?
1. 提升人际关系
布施会让我们用心了解及关心他人的需求,时常为他人着想。此时,我们内心会渐渐变得柔软,并减少对周围事物的不满。这样一来,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会提升。试想想,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有谁不想与他交朋友呢?
2.心生欢喜
所谓“施比受更有福”,有能力布施代表着我们比别人更幸运,更有福报。既然我们都是幸运的一群,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适时帮助他人,努力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呢?
3.好的业报和福报
佛教重视因果,我们时常布施,相等于种下好的因。有了好的因,好的业报与福报(果)自然就会来到。
然而,布施这回事,可谓知易行难,可能一不小心,布施就成了我们烦恼的根源啊!
那要怎么避免这件事的发生?答案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啦。接下来,就让小青为大家整理师兄在净心阁中讲解的布施应有和应避免的心态。
图源:网络
1.平常心
我们在布施时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平常心看待每一次布施,且布施的时候不因受施者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对待。
2.恭敬心
在布施时,我们应以谦卑的态度来行布施,不让受施者感到自卑。同时,我们也应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恭敬心,避免自己因布施而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
3.细心准备布施之物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布施不是将自己不要或品质低劣的东西捐赠给别人,而是抱着一种“这东西是属于我的,现在我看到别人有需要就把它捐出去”的心态。
同时,师兄还特别提醒,在布施时,我们应细心准备布施之物,确保所布施之物的质量与数量足够满足受施者的需求。
4.主动留意他人需要,并主动地施以他人
5.亲自将布施物交到受施者手里
师兄提醒,身为学佛之人的我们应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虽然在疫情期间,我们可能无法亲自将布施物交到受施者手里。然而,正因如此,身为佛弟子的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做到人性化的布施,让受施者感受到人间温暖,而不是让布施流于形式。
1.渴望回报
布施应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财物奉献给有需要的人,因此我们不应以渴望回报为目的。带着渴望回报的心态布施会让我们在布施后耿耿于怀,助长贪欲及嗔心。
2.分别心
分别心会让我们因自己的贪欲而选择特定的受施者,或是区别对待不同的受施者,增长我们的烦恼。
3.我慢心
我慢心会让我们在布施后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进而产生更强的我执,因此务必提醒自己在布施时保持谦卑的心态。
原来布施有着这么大的学问啊!那身为一个大学生的我,能够布施吗?
关于这个问题,师兄给我们讲了他参与马佛青时的经历。
当时的师兄,只是一个每月只有1000令吉薪水的硕士生,没有多余的钱,也不比他人有智慧,只能将自己的空余时间奉献给马佛青。但在这个过程中,师兄遇见许多生命中的贵人,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师兄累积了许多资源与人生智慧,而这些智慧帮助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在布施的过程中,师兄最深刻的领悟,就是“施比受更有福”。正因我们比其他人更有福报,我们才有机会奉献,回馈社会。在办活动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鼓励,让师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所以有能力的我们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并在布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放下身段,谦卑地去做供养。
而这种布施的心态,也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让我们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最后,一起来看看管理员上课后的领悟吧!
图源:unsplash
在我的生活中,我都做过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在财布施方面,我曾经在面子书看到有一位男子因为生病需要接受治疗,但又因贫穷而没法进行治疗。所以,我就把一笔钱转账给他的家人,希望他能接受治疗,早日康复。此外,在法布施方面,身为净心阁管理员的我会需要带课后讨论。因此,我能通过此环节来解答学员对佛教课题的疑惑,并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相关课题的内容。至于无畏施呢,最近有一位朋友因为太过压力而崩溃了,我有前去问候他的情况,告诉他当他需要我的时候可以来找我,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告诉他他已经做得很棒了。
很多时候,我们比别人更幸运,是因为我们有福报帮助别人。因此,每当我们要行布施之前,我们需要省察好自己的心态,确保自己以正确的心态来行布施。这样,我们在行布施的同时,不只能让受施者感到快乐,还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因缘具足了就会得到好的福报。
VVV追踪我们以获取更多大学生实用资讯与佛学知识吧!VVV
作者:张志伟 马大佛学会的文宣组给了我几个主题,其中一个就是这个主题《想死,怎么办?》。他们真的好大胆,竟然把想死这件事搬上台面。 或许,这本来就不是什么禁忌话题,只是深藏在许多人的内心,而没有机会好好言说而已。给他们的 “敢” 一个赞! 我是辅导员,也陪伴自己面对许多创伤,即便如此,那 “想死” 的声音也还是在我内心深处,时而我挫折的时候会在我心里冒个泡,只是它的样子真的长得好小好小啊。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这把 “想死” 的内在声音,甚至会有 “不想活了”、“人生没有意义” 等想法,或许你不孤单,我也曾经拥有这些撕裂和庞大的内在声音。 我第一次出现这个声音,是有一次小学的我不想上学,想要逃学,那时我爸非常生气,拿了一个黄色的塑料管,一直鞭打我。我赶快逃进房间反锁,但在床上越想越难过,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所以“好想要死”以便报复一下他们,怎么会这样不在意我的感受啊! 这个“想死”,其实就是内心受挫和难过,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想要“报复”父母。这“想死”背后不过是渴望爱和理解。…
笔者:常恩 我是谁?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底什么是“我”。 佛教里我们常讲“无我”,不是说“我”是不存在、没有的,而是“我”这个主体其实一直经历的变化。这个“我”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第一个“色” 是物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后面的四个简单来说则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心的活动)。所以,我们其实是由不同的元素因缘和合而成,“我”其实不是单一存在,所以称作为“无我”。 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变化。从生理上,从一名手臂般大的婴儿长成高大的身躯;性格上也可能从一名不怎么爱说话的人变成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分享者。看着这一些变化,如果说要“做自己”,那到底是哪个阶段的自己呢? “我”变化的意义 正所谓“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一天所呈现的自己,其实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我们的行为就会是好的;反之如果心是不善的,我们的行为则是不好的。一切现在的行为,会决定我们以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变化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自我改变、自我修正,可以自己做主要成为怎样的人。 要“做自己”,可以问问要做的是 “善”的自己,还是“不善”的自己。如果我们培育善心,行为是好的,比如乐于助人、时常随喜别人的成就、乐于分享,做这样的自己很好。可是,如果我们不善心偏重,比如脾气暴躁、懒惰、自私,做这样的自己就显得不好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人以“做自己”为理由,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抱怨或想求人就开口。如果别人提点他,他说这就是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 以“四正勤”为导向的变化 既然我们的身心一直经历变化,我们就要一直往好的方向去。我们终究还是被贪嗔痴主宰的凡夫,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正念,我们就会一直做出与贪嗔痴相应的行为,比如沉迷于游戏、过度饮食、一直抱怨不符合心意的事等。一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行为,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然后变成性格后就很难改变。 佛教里的“四正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依据,以下: “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
文:杨康晖 在我还没说New Year Resolution (年度目标) 有用还是没用前,想问问正在读着这一篇的读者们,你们答案是? 新一年的到来,身边的朋友也许会分享或互相的交流大家新一年的计划有哪些?也可能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大家的年度目标和期待,若我们没有设定年度目标的习惯,我们可能就自然地“跟风”,无论如何都得设定几个新一年的目标,避免显得落后于人。然而,在一年后,这些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了?实现目标后的感觉是满足和成就,还是发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改变生活?或许,这值得我们深思:目标的意义究竟是为了迎合潮流,还是为了真正提升自己? 设定年度目标有用吗?我的答案肯定是有用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设定年度目标这件事是可以完全由我们所能把控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为自己设下什么目标去努力。目标很重要,就像我们学佛时要发愿,发愿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的方向,设定年度目标就是我们自己告诉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让我们生命品质能提升的事情。 若要让年度目标有用,首先, 重点应该先放在我们为什么要设这些目标,这比起我们设了哪些目标来得重要。 目标,它就像我们的指南针,但是是否指引得对,那么我们需要先确保我们拿的地图是对的和那个目的地是我们要抵达得。再进一步的说,我们为什么要抵达那个目的地,若没有弄明白,即使最后地图对了,按照指南针前进,但是在抵达后,也许也不会真正的开心。很多年度目标最后对我们没用或是无感是因为那些我们为自己所设得目标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所以即使我们每一年设了一些目标,但是最后不是没有动力做或是最后了了之。 当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后、清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后, 接下来就是设立什么目标。 和我们用GPS一样,设定的location一定要精准,甚至要考量到抵达的时间,所以我们设立目标也一定要精准和有衡量方式。举个目标清单里的常客作为例子:阅读。若我们设在新一年里我们要阅读,那么就过于笼统,这样,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也难以衡量进度。相反的,我们可以具体设定目标,比如“在新一年内每月阅读一本书”或“阅读至少12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不仅能让我们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还能更容易追踪和评估进展,同时给予我们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时的小小成就感,激励我们坚持下去。 设立目标仅仅只是个开始,而目标的发展和实现才是真正的考验。若大家曾为自己设下的目标努力过,就会体会到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感到不舒服、疲惫、沮丧、无奈甚至挫折,这是因为我们在“对抗”惰性和习惯。这种感觉就像用不习惯的手来写字那般笨拙、不流畅。然而,若要达成我们的目标,…
文:沈薇利 一碗热腾腾的汤从碗底裂开的缝隙源源不断地流出,肠胃因吃错食物而翻江倒海,手机响起公司紧急呼叫的铃声,门外传来预约维修员的招呼声,隔壁家的狗狂吠不止;与此同时,后院的衣物正悬挂在即将倾泻的乌云下,电闪雷鸣声不绝于耳。楼上传来年迈母亲摔倒的惊呼声,而角落里,一只蟑螂已经悄然闯入卧室。面对这一切同时发生的情况,您会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崩溃地嚎啕大哭,有的人会立刻冲向卫生间解决腹痛问题;有人会不顾腹泻的可能,立即冲上楼去扶起摔倒的母亲;也有人会丢下手中的汤,朝门外的维修员喊一声“稍等”,然后一边接电话,一边冲向楼上……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最合适”之说。 同样是繁忙的日子,有些人依然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像游戏般轻松自在;而有些人则压力重重,整日愁眉不展。由此可见,“时间不够用”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时间的多少或任务的繁重,而在于我们内心对这种忙碌状态的反应。 当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用而焦虑时,或许更需要的是给内心腾出一些空间,停下来,静一静。这是生命给予我们观察自心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看清被欲望驱动的“想要”,以及现实中真正的“需要”。 “忙”而不“茫” 当一个瓶子装满了水,就算我们仍想往里面倒水,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顶多是保持瓶中的水量,甚至再往外拿出一些。生活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透过自我了解才能达至平衡的艺术。 了解自己,即是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明白自己身心的能力、条件和局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条件,有的人需要吃得饱饱的才能保持精力充沛,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来专注工作;有的人可以一日只吃一餐,但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而有的人只需短暂的高质量睡眠,便能保证一整天的活力。 唯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身心的基础上,才能洞察到那些超出自身能力和职责的“欲望”是引发烦恼的根源。这时,我们便能清楚地分辨出生活中的“想要”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着许多无法推卸的责任,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赚钱维持家庭的安稳、赡养父母等。当我们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就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完成这些任务。理解我们在世间的责任,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内心的愿力,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和有品质地“忙”而不“茫”。 知苦,才能离苦 菩萨度众虽忙碌,但却不因忙碌而生烦恼或退转之心,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这是因为菩萨的悲愿不是出于对自我的执着,而是由于看到众生的苦难,生起了拔除苦难的慈悲心。在这个过程中,菩萨不断放下自我、承担责任,减少“我执”,从而内心的清凉与喜悦自然增长。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的忙碌来自于“难以拒绝”的请求和邀约。当我们感到难以拒绝时,或许是因为内心隐藏着“不想被讨厌”、“害怕失去关系网”或“担心失去好人的形象”等欲望。而这些欲望正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佛教常说“苦”,这并不是消极的认知,而是因为只有看清苦的根源,我们才能有机会从中松脱执取,才有离苦解脱的可能。就好比一块便宜的糖果和一块昂贵的99%黑巧克力,您选择了昂贵的后者,自然就得放弃甜蜜的滋味。…
文:张喜崇 Free Rider或搭便车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所谓经济现象,就是有人不做贡献,只是享受他人劳动的成果;又或者是社会现象,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享受着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好处或名利。比如,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没有努力却享受着和别人一样的酬劳;在社区中不缴交保安费,却享受着社区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团体任务中,不付出努力却享受着任务所带来的分数和赞美。简言之,这类人,只是想要坐享其成,而不想付出与他人同等的努力。 但是现今社会也有一种 Free Rider 的假象,比如有些人在公司的集体项目中,某人被组员排挤,不让他参与讨论和决策;又或者在社区的保安课题上,一些居民就不赞同保安的计划,所以不愿意缴费;在团队任务中,一样努力但是所贡献的成果被组员嫌弃,虽然团队获得奖励或高分,但是个人的建议却不被接纳。这种情况,我归纳为 Free Rider 假象,因为搭便车者实际也愿意贡献,但是不被接纳;或是原本就不想要在同一辆车上,可是却被迫上了车。 我这里讨论的 Free Rider 是第一种情况,是搭便车者的恶习性,是一种贪。而第二种情况并不全然是搭便车者的问题,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有人贪小便宜、贪图利益,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特别是在佛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法句经》有偈颂曰: 此心难觉察,…
文:江暐颉 我们常常听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对于I人(内向的人)来说,主动认识他人并进行交谈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大学之前,是一位典型的IT宅男,电脑屏幕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平时,除了宅在家里打游戏,就是研究电脑系统。社交对我来说,是一件既陌生又恐惧的事情。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跟善知识、善同伴、善密友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SN 3:18),与人相处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加入学会,开启新的人生 在大学迎新周,看着众多学会招募新成员。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直不改变,我就会一直这样。心想:反正在大学也没人认识我,我就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开始吧。开学第一天,还没上课,我就主动向同班同学打招呼,并介绍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是巨大的突破。从那以后,我开始和同学们交朋友。 不久后,我加入了大专生社区服务计划(社服),这是我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当我通过抽签,成为了联谊股的组员的那一刻,成为我突破自己的重要时刻。由于是联谊股的缘故,我时常需要构思许多团康游戏、教团员手语带动跳。起初,我对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有些排斥。但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出错而嘲笑你,反而会开玩笑、并且鼓励你继续把事情做到为止。 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在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我的自信逐渐地堆积起来。 图1:朋友们都在欢庆中秋,而我却对着电脑屏幕 友谊的力量,让我不再沉默 当自己遇到挑战时,朋友们总是能给予鼓励和陪伴,让我顿时觉得,其实真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扛。原来,会有很多人愿意和我分担,只要我愿意向他们求助。当自己学会了信任他人、愿意敞开心扉,给朋友们一个走进我生活的空间,我发现生活不再孤单,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即使在感到沮丧的时候,不想见人的时候,朋友们也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帮助我走出困境。 除了社服,我还参与了其他感兴趣的学会,如佛学会、音乐创作协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加上与他人更多的交流,我的知识面和话题也随之增多。 从不会说话,也能变得很能聊。我也学会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即使是关于去哪里吃饭这样的小事,我也主动提出建议。…